课时作业(十九)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至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下列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B.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 C.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D.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解析:B 本题为一道逆向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小康社会内容的理解能力。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应选。
2.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至20世纪末已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目标。微观方面体现在( )
A.人们的消费已过渡到享受型消费 B.彻底消灭了贫困问题 C.国家整体实力大大增强
D.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解析:D 本题从微观方面考查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A、B两项本身说法错误;C项是从宏观上来说的;D项正确且符合题意,应选。
3.《诗经·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现阶段,我国已经实现总体小康,并正在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奋斗。下列对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认识正确的是( )
A.只是在经济上实现全面小康
B.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C.已经实现全面小康,只是水平仍比较低 D.少数人的小康,多数人还处于贫困状态
解析:B 本题考查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即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本题需要学生提高对教材的识记能力。B项正确。
4.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为此需要( )
①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②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③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④优先发展工业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A 本题考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措施。①②③都是其中的合理化措施,应选;④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项。
5.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
1
标的提出,体现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则,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
①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要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④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A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之一,③符合题意;实现居民收入倍增,既要把“蛋糕”做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把“蛋糕”分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故①②符合题意;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故④观点错误。
6.为确保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全面发展。下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增强发展协调性 ④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B 本题考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相关内容。①表述错误,总体小康的目标已经实现,故排除①;②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B项。
7.近几年,我国气象灾害越发呈现出突发性强、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等特点,局部地区大面积雾霾天气、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和强暴雨、强台风等极端性天气明显增多。气象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给我国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这启示我们( )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②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④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D 题干强调了恶劣天气给我国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因此21世纪头20年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必须高度重视环境问题。故①②④符合题意。③与题意不符。
2
8.阅读下表。
阶段 1979~1991年 1992~2000年 2001~2007年 2020年 结合材料,说明: (1)我国总体小康实现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2)如何看待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
答案:(1)总体小康实现的原因主要是:改革开放、国家经济的发展。
(2)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由低级(总体小康)向高级(全面小康)发展的过程。
进程 摆脱贫困,解决温饱,迈向总体小康 实现总体小康 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迈进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