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但安德洛玛刻也会因此而失去宝贵的贞操和气节。在厄庇洛斯王国,俄瑞斯忒斯的到来成了悲剧冲突的起点,矛盾从此急剧发展,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尖锐,一直到收场。
从《安德洛玛刻》的结构艺术看,可以说,拉辛是一个善于“带着镣铐跳舞”的作家:“三一律”对他非但不是束缚,反倒是他发挥艺术才能的最佳形式。
承接: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B.《费德尔》
《费德尔》(1677)的题材源于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希波吕托斯》。剧本涉及了乱伦之爱的主题。
雅典王后费德尔爱上了国王忒修斯前妻之子希波吕托斯,后来知道希波吕托斯另有所爱,由妒生恨,“恶人先告状”,向国王诬陷了希波吕托斯。结果希波吕托斯因受诅咒而被摔死。她悔恨之余,服毒而死。死前向国王坦白了事情真相。
悲剧充分表现了拉辛的艺术才能,他对费德尔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深刻。 费德尔由爱到恨,最后起了杀意,是有一定过程的。她和国王忒修斯结婚后就爱上了希波吕托斯,但她假装恨希波吕托斯,来掩饰对他的爱。她内心试图排挤掉希波吕托斯的地位,情感一再受到压抑,因此陷进了极度痛苦之中。
悲剧开始时,拉辛通过费德尔与保姆的谈话,交待了费德尔的矛盾和痛苦心情。这是理智克制情感阶段。忒修斯离家半年,毫无音讯,传说已经死亡,她似乎可以无需隐藏自己的情感了。于是,在保姆的怂恿之下,她便向希波吕托斯倾诉了自己的爱情,结果遭到了拒绝。她由爱转到羞愧,但还说不上恨。
此时,忒修斯忽然归家。费德尔深自谴责,后悔暴露了自己的感情,她的理智也曾一度催促她向丈夫坦白。但是,当她知道希波吕托斯爱阿丽西,自己有一个情敌时,心情突然复杂化了:她既嫉妒,又怕希波吕托斯把她的过错告诉给忒修斯。费德尔完全丧失了理性,终于对希波吕托斯的爱转变成为恨了。她决心假手忒修斯害死希波吕托斯。
结果忒修斯驱逐了自己的儿子,并祷告海神惩罚他。当希波吕托斯骑马路过海边时,海中出现了一头怪物,惊吓了希波吕托斯的马,希波吕托斯坠马而死。
希波吕托斯死后,费德尔的理性重又占了上风。她认识了自己的罪过,悔恨交集,服毒自杀。临死前,她向忒修斯坦白了自己的罪行,表示忏悔。
就这样,拉辛把费德尔的感情变化写得层次分明,合情合理,显得非常真实感人。
承接: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
《费德尔》演出时,一部分反对拉辛的贵族用卑鄙手段组织起来抵制它。拉辛因此搁笔十二年。
6
古典主义者禁止采用《圣经》题材,怕的是亵渎神圣。拉辛重新创作后,忿而用《圣经·旧约》故事,写了《爱斯苔尔》(1689)和《阿达莉》(1691)两部悲剧,公开表现出对古典主义者的蔑视。
3.“巨型喜剧”:拉·封丹的《寓言诗》
若望·德·拉·封丹(1621-1695)写过悲剧、喜剧、抒情诗、故事诗等,但以《寓言诗》的成就最为突出。《寓言诗》(1668,1679,1694)共12部239篇。
拉·封丹说,他的《寓言诗》是——
一部巨型喜剧,幕数上百, 宇宙是它的背景,
人、狮、兽扮演其中的角色。
在这部“巨型喜剧”中,拉·封丹主要取材于伊索寓言、古希腊罗马和印度寓言家的作品以及民间故事,借动物世界来影射人类社会,多方面地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关系、生活逻辑等问题的理解。
拉·封丹是描绘禽兽的能手,《寓言诗》中的禽兽在他笔下绘影绘声,富于真实感。故事一般很简短,集中精炼,却富于戏剧性,有开场,有发展,有高峰,有收场。诗的韵律也千变万化。
《乌鸦和狐狸》《狼和羔羊》《小公鸡、猫和小鼠》《死神和樵夫》《兔子和乌龟》等是其中的名篇。
辐射点:寓言作家。
伊索——拉·封丹——莱辛——克雷洛夫——谢德林。 再次辐射:一般寓言。
佛经寓言——《五卷书》——《旧约全书》——中国先秦寓言。
随着欧洲社会的发展,古典主义的保守倾向越来越被作家们所反感,终于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法国文学界出现了一场“古今之争”,僵化的崇古的主张受到批判,厚今薄古的主张取得胜利。这一事实说明,古典主义此时已经趋于衰落,其主导地位被动摇了。
不过,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古典主义在18世纪仍起重要作用。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出现后,古典主义才最终退出文坛。
古典主义影响了欧洲文坛,英、德、俄等欧洲国家都出现了尊奉古典主义的著名作家,如英国的德莱顿(1631-1700)、德国的高特舍特(1700-1766)、俄国的苏尔玛科夫(1718-1777)等。
三、17世纪英国文学
17世纪的英国,随着资产阶级的革命与贵族阶级的复辟,出现了三种类型的诗人、作家,即复辟时期的宫廷诗人、清教徒作家以及革命时期的革命诗人。
7
复辟时期的宫廷诗人的代表是前面提到的德莱顿,他既是英国古典主义理论家,又是宫廷古典主义创作的代表者,写有“英雄悲剧”、“风尚戏剧”以及颂诗和讽刺诗。
4.道德完善的“心路历程”:班扬的《天路历程》
此时的清教徒作家的代表是约翰·班扬(1628-1688)。班扬在他的寓意小说《天路历程》(1678)中,写了一个叫做基督徒的人,矢志向“天国的城市”前进,经过“绝望泥沼”、“名利场”、“困难山”、“安逸”平原、“死亡河”,最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小说主观上宣扬的是基督教信仰,客观上如同但丁的《神曲》一样,启示人们努力追求道德的完善。并且,在结构上,小说延续了《金驴记》、《小癞子》那种以个人的旅途经历串联情节的传统。
承接:但丁的《神曲》。
5.“撒旦主义”:弥尔顿的《失乐园》
17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资产阶级革命诗人弥尔顿(1608-1674)的创作。
弥尔顿1649年后在革命政府担任拉丁文秘书期间,曾以拉丁文撰写了著名的小册子《为英国人民声辩》(正篇1650年,续篇1654年),为英国人民处死国王和建立共和国的正义行动作辩护。由于为革命日益操劳,他最后双目失明。
复辟时期,他的著作被焚烧,本人遭到监禁、罚款,但他始终坚持革命立场,继续以诗歌为武器,宣扬革命思想。
他以口授的方式,取材《圣经》,创作了两部长诗——《失乐园》和《复乐园》,一部诗剧——《力士参孙》。人们称之为弥尔顿的“三大诗作”。
史诗《失乐园》是弥尔顿最重要的作品。约1万行,分12卷。其题材取自《旧约》,写的是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受到撒旦的诱惑,偷吃了“禁果”,受到上帝惩罚,失掉了乐园的传说。
《失乐园》的基本情节是:撒旦原是大天使,但他骄矜自满,纠合一部分天使和上帝作战(卷五、六),于是被上帝打到地狱遭受苦难(卷一、二)。由于无力反攻天堂,撒旦便想出间接报复的办法,企图毁灭上帝创造的人类。上帝知道撒旦的阴谋,但为考验人类的信仰,并不阻挠撒旦。撒旦潜入人世,来到亚当、夏娃居住的乐园(卷三、四)。上帝派遣拉法尔天使告诉亚当面临的危险,同时告诉了他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的经过(卷七、八)。但亚当和夏娃意志不坚,受了撒旦的引诱,吃了禁果(卷九)。上帝决定惩罚他们(卷十),命迈克尔天使把他们逐出了乐园。在放逐前,迈克尔把人类将要遭遇的灾难告诉了亚当和夏娃(卷十一、十二)。
8
弥尔顿写《失乐园》的目的在于说明人类不幸的根源。他认为,人类由于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的影响和引诱,因而感情冲动,走错道路,丧失了乐园。夏娃的堕落是由于盲目求知,妄想成神。亚当的堕落是由于溺爱妻子,感情用事。撒旦的堕落是由于野心勃勃,骄矜自满。
辐射:罪感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弥尔顿在思想上批判撒旦的骄矜,在感情上却同情他所受的迫害,因为撒旦的受惩罚,很像资产阶级受封建贵族的压迫。在描绘地狱一场时,弥尔顿虽然口口声声说撒旦骄矜,野心勃勃,但在对话里,在形象上,撒旦又完全是一个受迫害的革命者。
在凶险的地狱背景中,撒旦的战斗决心表现得非常坚定:
战场虽然失利,怕什么?/这不可征服的意志,报复的决心,/切齿的仇恨,和一种永不屈膝/永不投降的意志——却都未丧失;/……我们的神力和这修炼的体质,/既由命运规定了断不能消灭;/我们在这次伟大战争的经历中,/既未削弱,反而加强了预见,/那么,和我们大敌从事于永恒的/坚决战争时,无论用武力,用阴谋,/我们都可以保证更大的成功;/虽敌人现在胜利了,正兴高采烈,/霸占着天庭,对诸神实施虐政。
同时,通过和撒旦一起被贬入地狱的天使们的形象,诗人也让我们看到了当年愤怒的革命战士:
……对最高的掌权者,/他们发出了怒吼,并用手中的枪,/在他们盾牌上,敲出猛烈的声响,/愤愤然向头上的天穹挑战。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在《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一文中,深刻地挖掘了《失乐园》的意义。他说这个好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即使作者不是有意在作品中描写1648年的革命,却也在不知不觉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革命精神。这种分析无疑是正确的。弥尔顿实际上是在宗教的外衣下宣扬了革命的思想,从《失乐园》开始,“撒旦主义”成了革命叛逆精神的同义语。
辐射:歌德的《浮士德》。
《复乐园》四卷,根据《新约·路加福音》写成,叙述耶稣被撒旦引诱的故事。耶稣在约旦河畔受圣徒约翰的洗礼后,准备公开宣道,这时圣灵引他到荒郊,先要给他一次考验。这考验就是撒旦向他进行的引诱。
撒旦第一天以筵席,第二天以城市的繁华和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引诱耶稣,都遭到拒绝。第三天撒旦使用暴力,把耶稣放在耶路撒冷的庙宇顶上,他也毫不畏惧。后来天使们把他接下来,认为他胜利地接受了考验。于是耶稣开始布道,替人类恢复乐园。
《复乐园》和《失乐园》都在于说明生活的引诱问题,但《失乐园》所强调
9
的是理性控制情欲,是人文主义对生活的肯定和清教的道德观之间的相互协调,而《复乐园》则强调信仰消除情欲,体现宗教思想的胜利。这首诗反映了革命挫败后,诗人厌弃和抗拒复辟王朝的道德堕落和反动王朝对古代文化的歪曲,以锻炼自己的性格,继续和封建势力作斗争,表明诗人对英国革命的始终不渝的态度。
6.不屈的灵魂:弥尔顿的《力士参孙》
《力士参孙》是一出诗剧,取材于《旧约·士师记》。士师是古希伯来人未有国家和国王之前部落联盟的元首。参孙就是这样的一个士师。他不仅是孔武有力的大力士,而且是一个深谋远虑、智勇双全的战士。他的主要敌人是从海上入侵的非利士人。他在战斗中屡建奇功。他失足之处是娶了异族的女子,并把自己力量的源泉是头发的秘密告诉了她。结果被妻子出卖,剪去了头发,挖去了双眼,戴上脚镣手铐,关在牢里服苦役。后来他的头发渐渐又长了,恢复了力气。非利士人不知道。非利士人让他在大庆节日的宴会中表演技艺。于是,他趁敌人酒酣饭饱之机,两手挽住大厦的两根支柱,尽平生力气一拉,大厦轰然倒塌,压死了敌人,自己则同归于尽。
这出悲剧也表现出顽强的革命精神,反映了王朝复辟后资产阶级革命者内心的痛苦和身受的迫害。歌队这样责难神:
你甚至叫他们,
死在邪门异教的刀剑之下, 把他们的尸体丢给野狗、猛禽; 或使他们做俘虏,
或朝代改了,在暗无天日的法庭里 受负义群氓的审判处刑。 诗作也表达了革命者的意愿:
有一天神会把不可战胜的力量, 放在人民救星的手里,
来镇压世间的暴力、人民的迫害者 和野兽一般狂暴的恶人。
参孙的形象和遭遇更和诗人自己相像。二人都是不屈的斗士,都双目失明,在敌人监视之下过着穷苦的生活,都斗志坚强,至死不变。
诗人虽然没有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戏剧性壮举,但他十四年如一日,以有限的残生吟诵三大诗作,表现了崇高气节,作为17世纪英国革命的丰碑,赢得了后人的景仰。
辐射:英雄主义源流。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