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2019-2021)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省市精神,以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处理为目标,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加快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因地制宜”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体系,不断提升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水平,努力改善宿州市人居生活环境。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党委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及市民工作主体;坚持统筹四分类及计量收费工作内容;坚持统筹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行政、市场工作手段。
1.政治统领,全民参与。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生活垃圾分类领导体制,各级政府负责所辖区域内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市直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职责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发挥公共机构和企业示范带头作用,倡导城市志愿服务,鼓励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良好局面。
2.属地管理,市场运作。建立“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体系,以街道、社区为单位,推进示范片区建设,以点带面,逐步拓展覆盖面。通过市场化方式引入专业公司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3.务实创新,依法治理。坚持目标、问题和效果导向,加快形成具有宿州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模式。以法治为基础,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经济与行政手段相并重的生活垃圾分类共治机制。
(三)工作目标。
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目标,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程分类体系。
1.2019年底,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市城管局建立覆盖1万户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埇桥区、市管各园区每个街道建立1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
2.2020年底,实现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公共场所管理单位等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基本建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埇桥区至少有2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市管各园区至少建成2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3.2021年底,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埇桥区(城区)、市管各园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70%,完成国家和省政府制定的生活垃圾分类阶段性任务。
二、重点任务
根据国家及省政府工作部署,结合宿州实际情况,着力推动十二项工作。
(一)做好生活垃圾分类顶层设计。
建立党政统一领导、社会齐抓共管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体制,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生活垃圾分类第一责任人,成立宿州市生活
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全市范围内实行生活垃圾四分类,即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湿垃圾)、其他垃圾(干垃圾)。出台《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宿州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查处规定》、《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目录和分类标志(试行)》、《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规范(试行)》及《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配置标准(试行)》等规章制度。
(二)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
加强对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农业生产垃圾、园林垃圾及医疗垃圾的管理,不得将非生活垃圾混到生活垃圾中。
大力推进洁净生产,改进产品包装和限制过度包装,促进生产系统内部物料的循环利用,在生产、流通环节中减少垃圾产生。组织倡导低碳生活、适度消费、推动绿色采购、绿色办公,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加大“限塑令”的执行力度,加强对农副产品市场、零售业等重点场所和行业的监督检查,推广使用菜篮子、布袋子,逐步控制、减少塑料袋的销售、使用。
(三)强力推进单位生活垃圾分类。
强化宣传培训、设施设置、分类投放、指导监督四项措施。推行建立“一栏、二图、三点、四桶、五导”(即生活垃圾分类信息公示栏,投放点位分布图、分类基础知识图,生活垃圾投放点、定时收运归集点和垃圾桶清洗点,“蓝、绿、红、黄”四色垃圾桶,标准先导、入室指导、桶边辅导、激励引导和考核督导)载体规范设置管理。全面落实《宿州市市容治理条例》,强化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全市党
政机关、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公共场所管理单位等公共机构2020年底前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宾馆、饭店、购物中心、超市、专业市场、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商铺等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覆盖率2020年底前达60%,2021年底前达100%。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明察暗访等方式,对强制分类情况进行督查,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考核,对不符合要求的单位依法依规进行查处和曝光。
(四)抓好学校生活垃圾分类。
强化学校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教育,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纳入考试内容。从幼儿园、中小学校抓起,从小培养生活垃圾分类良好习惯。各驻宿院校、中小学、幼儿园要根据学校生活垃圾产生特点,推行建立“一栏、二图、三点、四桶、五导”载体规范管理,采取简便易行有效的分类投放方式,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重点抓好以班级为单位的可回收物分类工作。2020年底前各学校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五)深化居民生活垃圾分类。
全面推行“一栏、二图、三点、四桶、五导”载体规范设置管理。紧紧依托街道、社区、物业服务等力量,因地制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参与”、“社区自治管理”等模式,鼓励探索更多适应本社区的模式。做到宣传培训、设施配置、分类投放、指导监督四项措施同步到位。利用经济手段推进可回收物的资源化利用及干湿垃圾的分离。
(六)规范源头分类投放。
统一生活垃圾分类标识和垃圾桶颜色,按分类标准配备布局合理、数量适应的分类投放垃圾容器,鼓励每个小区建立1-2个可回收物资源回收站及有害垃圾存放点,按每300-500户规划配建一组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智能集中投放点。积极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鼓励撤桶并点,逐步取消楼层投放点。以“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分开”为重点,强制餐饮场所、单位食堂、农贸果蔬专业市场、大型超市等单独存放厨余垃圾。引导居民将厨余垃圾正确投放,注重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对厨余垃圾正确投放的居民给予奖励。学习借鉴上海、厦门等市“桶边值守”做法,充实基层管理力量,发挥生活垃圾分类监督员、宣传员、志愿者作用,做好现场引导,纠正不规范投放行为。切实落实物业等投放管理责任人的责任,将生活垃圾分类服务内容、标准纳入物业等有关服务合同,实行物业公司生活垃圾“不分类不收运”管理制度。
(七)完善分类收运体系。
积极构建“体系完整、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环保高效”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体系,推进收运处理一体化。按照分类运输要求,运输车辆要“统一车身颜色、统一运输标志、统一监督举报电话、统一单位标识”,车辆应具有计量称重、身份识别、GPS监管等功能。严格执法检查,坚决杜绝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投放后被重新混合收集运输。推行分类运输市场化,通过公开竞争把一级(从中转站到处置厂)、二级(从小区到中转站)分类运输交由规模化、专业化公司运作。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