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义务教科版2019年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
案全册两套汇编
(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学 科 : ; 任课班级 : ; 任课教师 : ;
2019年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和以往的三年级学生相比,这一届三年级显得与众不同,因为他们是伴随科学新教材共同学习成长的。
1.思维层次和行为习惯
通过一、二年级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2.知识衔接和学习基础
“水”单元: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学生们已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从水中可以看见气泡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零散的。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引导学生们关注和探究有关水的各种问题。
“空气”单元:在一年级教材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7课,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官对空气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学生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进入三年级,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在“空气”单元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天气”单元: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气现象有粗浅的认识,也对天气的变化有一些直观的感受。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注意到天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们对天气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感知,或听家长、天气预报对天气的描述。对于天气,学生也会有一大堆疑问,比如下雨天为什么有时会打雷?为什么一天中有时冷,有时热?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契机。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水”、“空气”和“天气”三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各有8个教学内容,共计24个教学内容。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需10课时左右,一学期共需30课时左右。
1.“水”单元
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概念;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可逆”的概念。
本单元共有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第1课到第4课了解水的三态变化,从观察常见的水蒸发现象开始,逐步深入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以及融化现象,比较三种形态的水的特点;第5课引导学生探究一定数量的水能溶解多少物质,第6课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识水与别的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第7课引导学生探究分离混合物,从而知道某些变化是可逆的。第8课引导学生探究与水的三态变化类似的一些物质变化,总结提升学生对变化和水这种物质的认识。
2.“空气”单元
本单元将带领学生认真地观察空气,用多种方法研究空气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到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也是可以被压缩的;空气虽然很轻,但也是有质量的,很多很多的空气积聚起来,质量还不小;空气也是可流动的,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与空气的流动有很大关系。学生还将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空气是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人们利用空气的性质做了许多事情。在本单元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首先用感官观察空气,然后通过简单的实验,用竖直倒扣的杯子、注射器、简单天平、热气球、风的成因盒子来探究空气的各种性质,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实现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协同发展。
本单元共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整体感知空气(第1课,感受空气);具体研究空气的各种性质特征(第2课到第7课);讨论、归纳、总结、提炼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第8课)。学生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空气的基本性质,再聚焦到空气的资源属性,认识空气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天气”单元
本单元以天气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比较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心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予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他们保持继续实验的热情,这将是决定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
5课“风的观测”和第6课“云的观测”,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悉天气现象,用他们的感官和科学的工具获取天气特征和记录数据。学生在本单元学到有关天气的科学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这将有助于他们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生活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1.“水”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
能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以及相同点和不同点。 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
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以及它的可逆性。
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以及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空气”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并能占有一定的空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科学探究目标
运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实验中所反映出来的空气特征及现象。
以语言、绘画、文字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信息,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尝试以气泡图、矩阵图等图表的形式组织、整理信息。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物体特征,以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能如实讲述事实,不盲从,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形成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 具有分析、反思、尝试运用多种探究方法的创新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空气是重要的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利用空气的性质改善生活,科学技术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天气”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天气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等。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台风、洪涝、干旱等天气会带来灾害。 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的综合。
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收集大量的数据后,分析、制作并发布的。 科学探究目标
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天气。 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记录、描述天气信息。 用统计图表等工具整理天气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讲述自己的观测、记录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交流。 科学态度目标
表现出对天气现象的探究兴趣,关注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乐于尝试运用各种工具完成对天气特征的观测。 初步养成记录天气日历的习惯。 体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地观测天气。 四、具体教学方法和措施
1.了解学生前概念,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开展教学。 2.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5.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6.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五、教学设计进度表
周次 起止日期 1 9.1-9.7 2 9.8-9.14 3 9.15-9.21 4 9.22-9.28 5 9.29-10.5 6 10.6-10.12 7 10.13-10.19 8 10.20-10.26 9 10.27-11.2 10 11.3-11.9 11 11.10-11.16 12 11.17-11.23 13 11.24-11.30 14 12.1-12.7 15 12.8-12.14 16 12.15-12.21 17 12.22-12.28 18 12.29-1.4 19 1.5-1.11 20 1.12-1.18
教学内容 始业教育课;一1.水到哪里去了 一2.水沸腾了;一3.水结冰了 一4.冰融化了;一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一6.加快溶解;一7.混合与分离 国庆节放假 一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机动 第一单元复习;第一单元测验 二1.感受空气;二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二3.压缩空气;二4.空气有质量吗 二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二6.我们来做“热气球” 二7.风的成因;二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第二单元复习;第二单元测验 三1.我们关心天气;三2.认识气温计 三3.测量气温;三4.测量降水量 三5.观测风;三6.观察云 三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机动 三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机动 第三单元复习;第三单元测验 期末复习 期末测验
目 录
水 空 气 天气 1.水到哪里去了 1.感受空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水沸腾了 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2.认识气温计 3.水结冰了 3.压缩空气 3.测量气温 4.冰融化了 4.空气有质量吗 4.测量降水量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5.观测风 6.加快溶解 6.我们来做 “热气球” 6.观察云 7.混合与分离 7.风的成因 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化 出来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水到哪里去了 教案教学设计
1、水到哪里去了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三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
1.水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3,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蒸气。 4、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这个过程叫凝结。 过程与方法
1.想象水蒸发的过程,对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现象做出解释。 2、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比较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4.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学生的求知欲。
2、意识到猜想必须用实验来验证的科学方法。 3、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理解蒸发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三杯常温水,橡皮筋一根,塑料薄膜一块 老师准备:
1.先倒一杯200毫升的水,再把黑板擦干净。
2.湿毛巾(不要有太多水分)、水变成水蒸气的漫画(有几个水分子是后贴上去的,可以摘下来) 【活动过程】 一、聚焦
1、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大家看这是一块普通的手帕,我把它在魔水中泡一下,再拿出来,用火点燃。大家猜一猜,手帕会被烧坏吗?(火熄灭后,让学生检查手帕是否完好无损。) 问:手帕为什么烧不坏呢?
2、大家都猜手帕烧不坏与水有关。那我们就来研究水。水还有哪些形态?(课件展示自然界中不同形态的水) 二、探索
1、用湿毛巾在黑板上板书“水”字,请大家观察这个水字有什么变化?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学生猜想)
2、生活中像这样水干了的现象,你们能举几个吗?(学生举例)出示课件水干了的现象。
3、黑板上的水、衣服上的水,地面上的水以及大家所说的这些地方的水都跑到哪里去了?(空气中)变成了什么?水慢慢飞到空气中变成了一种气体,叫做水蒸气。 4、下面我们来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
(1)、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2)、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另一个不盖。 (3)、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4)、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三、研讨
1、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1)、虽然我们看不见,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水是怎样变成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呢?闭上眼睛想象。
(2)、老师这里有一幅漫画形象地表示出这一过程。(出示水变成水蒸气的漫画演示)水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在水中不断的运动。靠近水面一些淘气的微粒就会跑到周围的空气中,就像这样一个一个跑出去的。我们把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画箭头)叫做蒸发。
(3)、像刚才黑板上的水变干蒸发了,我们可以说黑板上的水蒸发了,那玻璃上的水会蒸发吗?地面上的水会蒸发吗?敞开的杯子或盆里的水会蒸发吗?江河湖海里的水会蒸发吗?还有哪些地方的水会蒸发?(小结:只要有水存在,蒸发现象无处不在。)
2、你在透明塑料盒子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1)老师来做个演示实验。
这是三杯相同温度同样多的常温水,在三个蒸发皿里分别倒热水、常温水和碎冰块,同时把三个蒸发皿分别放到杯子上方,过一会儿,用手摸一摸三个蒸发皿的底部有什么?(注意不要烫到手)
(2)指名到前面摸一摸,汇报观察结果:你观察到了什么?
(3)这里的水珠是从哪儿来?水蒸气是在什么情况下变成水的?
(4)小结:当水蒸气的微粒遇到较冷的杯底,就像我们同学在很冷的时候抱在一起一样不断地抱成团,几千亿几万亿颗水蒸气微粒遇冷抱在一起就变成了“水”。水蒸气冷却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凝结。
3、水蒸发后变成了什么?那教室里有水蒸气吗?(用手指一指,问:这有吗?哪儿有吗?也就是说水蒸气就在我们教室每一处的空气当中。)还有哪些地方有水蒸气?{操场上有水蒸气吗?家里有水蒸气吗?概括的说水蒸气是无处不在的。
4、既然水蒸气就在我们身边的空气当中,大家仔细看一看,你看见水蒸气了吗??你觉得水蒸气是什么样的?(可以用多种感官)。谁能完整的说一说水蒸气的特点? 5、出示维恩图,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水 水蒸气
四、拓展 解释:手帕为什么烧不坏?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水和水蒸气的有关知识,你能说一说水和水蒸气有什么关系吗? 六、课后延伸
1、蒸发给我们的生活带了很大的方便,但也给我们带来了不便。家里经常有水果,放久了,水分会怎样?变干了,这个时候还好吃吗?马上就要播种了,这是如果土壤里的水分都蒸发了,种子还能发芽吗?大家课后思考,我们要怎样利用蒸发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2、了解雨雪霜露等自然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板石设计;
1、水到哪里去了
看不见 (时刻)蒸发 无色无味
板书: 水 水蒸气 (液体) (遇冷)凝结 ( 气体)
无处不在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1.2《水沸腾了》教学设计
课水沸腾了 单元 1 学科 科学 年3 题 级 科学知识 1、掌握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 3、了解水沸腾时的特点和条件 学4、辨别蒸发与沸腾的区别 习 科学探索 目通过给水加热的活动体验,观察水沸腾现象,探索其特点、形成的条标 件以及与蒸发的异同 科学态度 1、认识到正确使用试验设备的重要性 2、培养严谨实验态度 重1、掌握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点 2、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 3、了解水沸腾时的特点和条件 4、辨别蒸发与沸腾的区别 难通过给水加热的活动体验,观察水沸腾现象,探索其特点、形成的条点 件以及与蒸发的异同 教学过程 水在沸腾水在沸腾前 时 气泡 温度 声音 教师点拨: 水在沸腾前气泡由大变小,温度逐渐升高,声音较大;水在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温度保持变,声音小。 (2)实战演练
猜猜气泡出现的时间
(3)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 时0 1 2 3 4 5
6
间 温 度 教师总结:水加热时温度一直上升,但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4)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展示图像)
3、活动结论
(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发生的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各种液体在沸腾时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3)拓展:温度计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4、讨论
(1)如果停止对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教师提示:
水的沸腾要继续吸热。
(2)液体沸腾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教师提示:
二者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3)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塑料袋发生怎样变化?
教师提示:
水在沸腾时,烧杯底部形成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4)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三、探索3:比较蒸发和沸腾异同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不发生液 同部位 点 温度 条件 剧烈
程度 液温 变化 讲授新一、探索1:怎么测量水温 课 1、承接聚焦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教师点拨: 水温很高,水会沸腾,热气腾腾,…… 2、怎么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教师指导: ◆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测量连续变化的温度时除外) ◆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3、实战演练 下列测量水温的方法哪种是正确的?说明理由。 学生或说或画,互相交流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演练 教师点拨: A.温度计下端碰到容器底部 B.温度计碰到容器壁 D.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未持平 C.正确 二、探索2: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 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1、模拟实验 (1)工具与材料:三脚架、酒精灯、 石棉网、、温度计、烧杯和水、漏斗、学生准备秒表、塑料袋、试管夹、火柴 工具与材(2)实验装置 料 依次按照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 烧杯、温度计的顺序安装好实验装置 (3)酒精灯的结构 培养学生先对现象进行猜测,为下步的验证做准备 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巩固温度计的使用要领 、 学生会安装实验设备
常见酒精灯一般由灯体、灯芯、灯帽和酒精四大部分所组成。(展示结构示意图) (4)酒精灯的火焰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常使用外焰加热物体。(展示结构示意图) (5)酒精灯的使用 ①检查酒精灯是否能正常使用 正常使用的酒精灯要求: ◆酒精灯灯体无破损; ◆酒精灯内酒精量不少于四分之一且不高于三分之二; ◆灯芯应浸润酒精且不宜太短,一般高出灯体0.3~0.5cm。若灯芯顶端不平或焦掉则用剪刀剪平。 ②点燃酒精灯 ◆取下酒精灯灯帽,使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灯芯 ◆绝对禁止用另一个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 ③酒精灯的加热 ◆因为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常使用外焰进行加热。 ◆用试管加热固体物质是应注意预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 ◆预热方法是将试管在灯焰上缓慢来回移动,使试管受热均匀。 ④酒精灯的熄灭 ◆酒精灯使用完后用灯帽盖住熄灭,禁止用嘴去 吹灭。 ◆熄灭酒精灯后应再提一下灯帽,方便下次使用时打开。 (6)实战演练 仔细观察,对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哪些?为什么? 学生按老师指导进行组装 学生认真听 学生认真听 学生认真听 学生演练 了解酒精灯的结构、火焰结构以及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巩固酒精灯使用方法
教师点拨: 使用正确的是①③,②错在用酒精灯点燃酒精灯,④错在用嘴吹灭酒精灯 (7)实验操作与要求 ①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火上加热 ②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 ③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 ④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观察袋子的变化 (8)温馨提示 此实验主要观察水沸腾前后发生的变化: 一听:水沸腾前后的声音变化 二看:水沸腾前后温度和气泡的变化 三记:当水温升高到90℃时,每隔1秒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水沸腾后3-5秒 四画: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2、填写活动手册 (1)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 水在沸腾水在沸腾前 时 气泡 温度 声音 教师点拨: 水在沸腾前气泡由大变小,温度逐渐升高,声音较大;水在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温度保持变,声音小。 (2)实战演练 猜猜气泡出现的时间 学生按要求实验 学生观察填写各项活动体验记录 学生演练:第一个是水沸腾前, 学生做给水加热实验,观察沸腾现象,探究水沸腾特点 巩固沸腾特点 了解水加热
(3)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 时0 1 2 3 4 5 6 间 温 度 教师总结:水加热时温度一直上升,但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4)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展示图像) 3、活动结论 (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发生的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各种液体在沸腾时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3)拓展:温度计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4、讨论 (1)如果停止对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教师提示: 水的沸腾要继续吸热。 (2)液体沸腾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教师提示: 二者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3)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塑料袋发 第二是是沸腾时 学生继续填写活动手册 学生在图像上画出不同时间的温度点,用线平滑连接 学生认真听 学生回答:水会停止沸腾 学生回答: a、达到沸点 b、继续吸热 时温度的变化特点 学生认识了解温度变化曲线图 了解沸腾、沸点的科学概念 通过讨论,了解沸腾的条件等
生怎样变化? 学生回答: 塑料袋会教师提示: 膨胀起来 水在沸腾时,烧杯底部形成大量气泡, 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 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4)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发生怎学生回答:样的变化? 体积变大 三、探索3:比较蒸发和沸腾异同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学生探究 研讨并填 不发生液 写 同部位 点 温度 条件 剧烈 程度 液温 变化 教师适当点拨 四、课堂练习 (一)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 容器的底与壁。( ) 2、水的沸点是100℃。( ) 3、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是液 态变为气态,都吸热。( ) 4、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小。 ( ) 学生独立5、水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水泡就是水完成 蒸气。( ) 6、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 (二)问答题 想一想:小试管中的水能沸腾吗? 了解蒸发和沸腾的区别 检测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
教师点拨: 当大试管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 高,小试管中的水虽能达到沸点,却 不能继续通过大试管中的水吸热,所学生认真阅读 以不能沸腾。 五、拓展提高:几种液体的沸点 六、作业布置:魔术揭秘 我们常常在一些魔术表演或是街头巷尾的江湖艺人中看到“油锅取物”这个表演。锅里的油冒着热气沸腾着,这么烫的油,手不会烫伤吗?请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本课有关知识解释原因。 课堂小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掌握了正确测 结 量水温的方法和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知道沸腾和蒸发一样都是水的汽化现象,了解沸腾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通过给水加热的活动体验,知道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比较沸腾与蒸发的异同点,培养了我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板书 温度计、酒精灯使用 沸腾 水沸腾了 给水加热 沸点 蒸发和沸腾区别
了解不同液体的沸点,拓宽学生知识面 激发探索科学奥秘兴趣 总结课堂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三年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水结冰了?
【学习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2、过程与方法: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学习重点】
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学习难点】
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学习准备】
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冰块、试管、自来水、水温计 【学习过程】 一、冰的观察
1、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
2、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板书:水结冰了
3、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P9的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6、学生比较后汇报。
7、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指导学生阅读书P8,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约四分之一的清水,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2)、将装有清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加了食盐)的容器中,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3)、温度计插入水中的位置保持不变,等待试管中的水结冰。 (4)、当试管中的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5)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上标记冰柱的高度。
3、请组长来领器材,同时主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了吗?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冰还是水吗?
5、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了吗?
凝固 三、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水(液态) 冰(固态)
2、现在知道为什么冬天有时候河里会结冰了吗?回家也自己去做一块冰。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低于0℃,水结冰,
凝固 板书:水(液态) 冰(固态)
水结冰过程中,要放出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