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枣核
《枣核》是一则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村民夺回牲口、惩治恶官的故事。 课文共有13个自然段。第一部分即第1自然段讲述了“枣核”名字的由来,“枣核”真的只有枣核那么大;第二部分是第2~3自然段,讲述了夫妻两人为长不大的枣核发愁,但是枣核很勤快,学了很多本领;第三部分即第4~13自然段,详细讲述了一年大旱,县衙门把庄稼人的牛、驴都牵走文本分析 了,枣核趁着天黑用计把牛、驴牵回了村子。第二天,县官和衙役们把枣核带回县衙治罪,在大堂上,小巧灵活的枣核反而巧妙地惩治了县官,然后大摇大摆地回家了。课文的语言非常鲜活,有很强的画面感,比如,“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于是衙役们又跳了起来,还是没搜到人。”一群衙役被枣核捉弄,疲于应对的画面,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读者眼前。课文中诸如此类的语句还有不少,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尤其是指导学生通过默读,了解故事内容。其次,抓住“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这一关键句引导学生在上下文中体会人物形象。最后借助角色朗读、复述故事、续编故事等方式,引领学生感悟枣核惩恶扬善的美好品质。 教1.认识“核、妻”等8个生字,读准“折、涨”2个多音字。 学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目标 聪明勇敢。 教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2.学习课文表现枣核重点 聪明的部分,练习复述。 教感受枣核勇敢的品质,懂得学难面对强暴需要斗智斗勇的道理。 点 课1时课安排 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然后教师展示枣核的图片。
过渡:同学们都吃过枣子吧,那么它的核能有多大呢?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对枣核的认知(很小、看上去不起眼……)
2.出示教材插图中那个枣核般大的孩子图片。
过渡:大家听过“拇指姑娘”的故事吗?有一个孩子,他比拇指姑娘还小,只有枣核那么大。那么小,他能做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堂,去听听他的传奇
1
故事。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2.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héqīdiēlízhēkùnshēnɡfǔbàzhànɡ枣核 夫妻 爹娘 扶犁 折腾 困乏 牲口 官府 善罢甘休 涨得通红 识字方法:注意多音字“折、涨”在文中的读音;重点指导“牲”是后鼻音。结合生字“罢”的学习,理解“善罢甘休”的意思;可延展“困得很”同类型词进行迁移学习。
◆多音字:
zhē 折腾 zhànɡ 头昏脑涨 涨得通红 折 zhé 打折 折叠 涨
shé 折本 折耗 zhǎnɡ 涨价 涨潮 河水上涨 ◆正音:
“折、牲、涨”是翘舌音,不能读成平舌音;“犁”声母是“l”,不能读成鼻音。
◆形近字:
牲(牲口)——性(性别)——姓(姓名) 犁(扶犁)——梨(梨子)——黎(黎明) 核(枣核)——咳(咳嗽)——该(应该) ◆部首归类:
扌:扶(扶犁) 提(提前) 抖(颤抖) 振(振动) 木:核(枣核) 林(森林) 树(树木) 相(相片) 广:府(官府) 床(床垫) 庆(庆祝) 库(库存) ◆词语搭配:
困得很——累得慌——愁得很——堵得慌——闲得很——憋得慌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2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2)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流利、不够准确的自然段再仔细地读一读,努力读通每一个句子。
(3)自己轻声或者不出声读一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四人小组,相互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然后派代表发言。(说出大意即可)
明确: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像枣核那么大的孩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帮助庄稼人从县官那里夺回了被强行牵走的牲口、惩治恶官的故事。
过渡:老师从你们的交流中听懂了这个故事,但是老师有个疑问,枣核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3.四人小组讨论,组织交流: 感受枣核个子小。
(1)学生读一读,找一找,圈出相关语句感受枣核的个子小。 预设:
“果然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 “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 “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 “把他塞进钱褡里,背到大堂去!” 如果你是他的爸爸妈妈,着不着急?
(2)组织学生读出第2自然段爹娘着急的语气。(指名读,男女生配合读) 爹说:“枣核呀,白叫我欢喜了一场,养活你这样的孩子能做什么!” 娘说:“枣核呀,你一点儿不见长,我真为你愁得慌!”
小结:是呀!枣核是一个身形很小的孩子。爹娘都为他感到着急呢。 感受枣核的孝顺。
(1)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枣核是个孝顺的孩子的。 枣核说:“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从中体会到了父母怎样的心情,适时指导学生有感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