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2.知道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概括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4.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情景导学]
材料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中华文明史》
思考:材料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教材导学]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表现
(1)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3.影响
(1)诸子百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
[易错易混]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争鸣”并不意味着各家各派别的主张绝对不同,而是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各家学说都是为了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教材导学]
1.春秋时期孔子思想
(1)思想核心:“仁”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 (2)政治主张
①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3)教育贡献: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 (1)思想主张
(2)历史影响
①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轻巧识记]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
[易错易混] 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本”思想有本质的不同。现代的“民本”思想含有民主、自由、平等、公平的原则,而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只是为统治者服务,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
三、道家和法家 [教材导学] 1.道家 (1)创立:老子。
①哲学思想:a.本原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b.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②政治主张: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2)发展: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
(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探究一 百家争鸣
[材料探史]
[史料呈现]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