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素材时评:让体育绽放更多色彩,让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1、让体育绽放更多色彩
(人民日报)时光的脚步迈进2020,回首过去一年体育带来的滋味,感慨仍在心间。 当中国女排又一次站上世界最高领奖台,体育感染着亿万国人;当无数马拉松跑者组成一道跃动的城市风景线,体育释放出无穷活力;当更多创业者潜心让更多人爱上运动,体育创造了可观价值……
与伟大的时代同行,体育正在绽放更多色彩——展现国家形象,凝聚社会能量,也为每个人的生活涂抹梦想。与改革的潮流同频共振,体育拥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2019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一系列政策出台,时代赋予了体育新的荣光,时代呼唤着体育更加有为。随着体育的综合社会价值被全面开掘,获得各方认同,迈向体育强国的改革之路,也要面对新的挑战。
2019年,人们为中国男篮未能获得东京奥运会直通名额扼腕不已,为中国男足在世界杯预选赛上遭遇的坎坷又捏把汗。三大球的社会影响力催生了更多思考,联赛与国家队的关系如何梳理,职业体育的规律如何把握,多元力量介入的青训体系如何搭建,顶层设计如何落地生根久久为功……回答这些问题,也是体育改革必经之途。这需要共识,也需要定力。
体育强国是一个立体多元的坐标系。我国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结构性掣肘仍未根本解除,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办体育的“软环境”有待优化,人民群众持续增长、日益多元的体育需求需要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凡此种种,都让人们对体育强国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的改革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场景。让体育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每个人的成长。为全面小康助力,为健康中国加油,成为社会发展基石性的力量。使命在肩,奋斗是最好的回答。
岁月无声,光阴有痕。体育带来的变化,在赛场的激情呐喊中,也在生活的点滴参与中。迈进又一个十年,东京奥运会的挑战就在前方,北京冬奥会的脚步渐行渐近,体
育强国激荡着百年梦想,中国体育正在路上,你我同行。
2、体育强国,从开足体育课开始
(人民网)新学期,广大学生迎来自己的第一堂课。在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中,3名中学生在30秒交互跳绳中,以143个的成绩打破了由他们两年前创造的世界纪录,充分展现了体育的速度之美。在他们的家乡上海,今年推出了一项新规定:跳绳将成为中考体育的可选项目。同样是在这个开学季,重庆某校的学生与老师约定了“班规”,其中一条就是:请老师不要占用体育课。改变正在发生,过去常被其他科目挤占的体育课,如今越发得到重视。
变化来自国家的重视、政策的支持。今年以来,围绕青少年体育教育的政策陆续出台。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成为15项行动之一;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规定了“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的具体目标;而在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更是把“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显著提升,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写入战略目标。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增强青少年体质,开齐开足体育课是硬性要求,也是有效途径。过去,在学业压力下,体育课改成文化课、自习课的现象时而发生,害怕学生受伤而减少体育课的情况也时有耳闻。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里有这样一幕:体育课开始了,来上课的学生寥寥无几,大家都窝在教室里学习,理由是“快考试了,多看一会儿书”。体育课课时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青少年体质的下降。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超重肥胖率则为16%。“小眼镜”“小胖墩”数量庞大,想要改变这一现象,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开齐开足体育课,让体育运动陪伴青少年成长。
开齐开足体育课,不仅需要观念的转变,更需要实际行动的支撑。当下,不少地区和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存在缺口,培养更多更专业的体育教师是当务之急。而提升体育教育的质量,还要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增设运动项目,让青少年能够拥有更多的个性选择。毕竟,体育教育不是为了应付各类考试,而是要把运动理念传递给青少年,帮助他
们养成适合自己又终身受益的锻炼习惯。
养成运动习惯,仅靠在学校里上体育课是不够的,还要保障课外时间的运动量。如今,不少学校给学生布置体育家庭作业,放假也要运动“打卡”,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督促。实际上,作为青少年最好的榜样,家长与其单纯督促孩子锻炼,不如与孩子一起锻炼。比如,写完作业后一起跑步,周末打场羽毛球,把体育变成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把锻炼变成代际沟通的一项手段,把运动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从大众需求出发,从行业规律出发,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等具体目标,落实在人们生活的细节中。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全家人一起努力,全社会一起参与,积极融入全民健身,体育强国的愿景就能绘入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每个人的幸福之中。
3、让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人民网)新年伊始,朋友圈里“晒运动”成为时尚。或者登高、跑步、滑雪迎接2020,或者相约三五球友度过一个洒满汗水、收获健康和欢乐的假日。体育,越来越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全民健身具有不可或缺的标杆价值。体育不仅是健儿们在赛场上为国争光,也是平常日子的一份“标配”。球场上、公园里、城市绿道中,越来越多运动的身影,为生活带来更多滋味,也为社会带来更多生机活力。
富起来的日子伴随着人们对健康、对生活品质的更高需求,对家庭幸福和孩子成长的愈发重视,体育就像一把“金钥匙”,开启了通向美好生活的一扇门。
作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不仅提升国民体质、生活品质,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还将激发出体育产业蕴含的巨大经济潜力,拉动产业消费,为经济转型升级贡献力量。从体育改革的角度审视,推动全民健身向更为均衡、更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国体育自身发展进步的必然诉求,也是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不二之选。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事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大众对运动健身的需求呈现个性化、
多元化的趋势,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更为凸显。体育场地少、普惠性和市场化如何平衡、青少年参与的时间保障等,都需要以问题意识引领,推动全民健身迈上新的台阶。
“努力打造百姓身边健身组织和‘15分钟健身圈’。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2019年,随着相关政策不断出台,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有了更多抓手,增添了新的动力。
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全民健身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期望。让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改变从每个人做起,受益的将是中华民族的未来。
4、提倡体育100分,也需未雨绸缪
(新华网)岁末年初,云南省首吃“螃蟹”,将中考体育上调至100分,其提高体育课地位的用意明显,就是要引导学校、家庭和孩子重视体育。
身体素质是孩子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重视体育,对孩子健康全面成长极具意义。云南的做法,并非矫枉过正,而是让体育回归“主位”。当我们在为体育课“麻雀变凤凰”点赞叫好的同时,也需防止两种“过犹不及”。
谨防过度“应试化”。近年来,中考体测中,拉关系走后门、搞突击走过场、弄虚作假、冒名替考时有发生,甚至还有考生使用兴奋剂事件。这些乱象使体育考试陷入了非正常“应激状态”,是体育过度“应试化”所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随着体育分值增加,学校与家长重视程度毫无疑问会提升,但也很有可能会把劲用在“挣分”上,而非发展体育兴趣与体育技能上。
谨防“减负”变“增负”。云南新政出台不久,已有家长在打听“哪有培训班”,要给孩子报名“补体育”。鼓励孩子多锻炼,如以兴趣为导向,本是减负之举。但现实往往是,面对考重点高中的“考试指挥棒”,基本是“考什么,补什么”,家长想的是如何通过“加码”“加练”多拿分,而罔顾孩子的兴趣和意愿。
重视体育教育、提高体育课地位本是好事,应大力提倡,但需要端正体育教育宗旨,立足“健康第一”的出发点,站稳“让自觉锻炼成为孩子生活习惯”的落脚点,把分数
细化到平时体测、体育课出勤率、一小时锻炼和体育技能的掌握中。只有科学合理考核,才能真正体现这项改革的应有之义。
体育100分能否严格把关,需要教育系统从重视体育课作用、提升体育课质量、增强体育师资、优化考核机制、堵住人为操作漏洞等方面着力。
同样,上好体育课也需全社会共同努力。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家长要做好强身健体表率,放下电子产品,多陪孩子锻炼;政府和教育系统也要解决好场地、安全、配套措施等问题,为高质量体育课做好保障。
可以预见,提高中考体育分将成趋势,而体育100分该如何科学推进,值得期待。
5、体育老师何时不再“生病”(节选)
(新华网)“体育老师‘生病’了,这节课咱们改上数学!”对很多人来说,这不只是网络上的一句调侃,而是真切地发生在童年的记忆中。就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痛陈中小学体育课程面临的窘境。
体育课不足,固然有升学指挥棒下的无奈,这两年,舆论场上“应当加大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之类的呼吁也并不鲜见。可是,除了大声疾呼,公众、学校、社会和政府还能做些什么?
不妨先看一组数据……
与此同时,每年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源源不断进入社会,全国每年也有数量众多的退役运动员作为体育师资的专业储备力量。可是,由于本地户籍、教师资格证、待遇低等因素的制约和顾虑,这些丰富而宝贵的体育人才被卡在了教师队伍之外。
提高招聘要求,有助于增强教师队伍素质,这一逻辑看似并无问题,但是,当岗位要求和实际情况不相匹配,或者职业所能提供的待遇与其重要性不相匹配,原本出于好意的制度性安排就可能变为人才流动的制度性阻碍。一方有人才储备,另一方却招不到人,想象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存在这样供需错位尴尬的,何止是体育老师?
……
在社会层面,对相关职业的重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的呼吁和关爱上,而应该以点滴的行动促成一种更为开放、平和的职业共识。中小学家长们不妨对体育老师多抱有一份
尊重,小区居民们更应对社区工作者多一份体谅,通过一视同仁的态度,消除社会偏见,让这些重要的岗位真正变得“重要”起来,赋予其真正的职业尊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