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
【技巧讲解】
人物传记阅读是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一类。从近两年课改实验区的高考语文卷来看,涉及人物传记的阅读呈上升趋势,一般设4个题目,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和简答题,分值在18-25分。从设题的切入点来看,主要立足于考查考生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的含意;理清传记陈述的基本事实;掌握传主的形象;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主要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探究文本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等。 1.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的含意。
重要语句即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一般指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统摄全篇的中心句、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丰富的语句等。做此类题,要牢记“答案就在原文中”的原则。寻找答案的途径有:(1)切分挖掘法,即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2)还原法,即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3)瞻前顾后法,就是找出题干中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找出来了。
2.理清传记陈述的基本事实。
理清传记陈述的基本事实,就是提取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人生轨迹;感知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认识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明确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或者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做此类题,应力求全面、准确。首先,要整体感知全文,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如传主的思想、主张、个性及其相关事件等。其次,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与标准。第三,确定范围,在其范围内找关键句,或提取重组,或概括转述,力求语言简明连贯,忌机械照抄。 3.掌握传主的形象。
掌握传主形象,要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把握其形象,紧扣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认真体味。还要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根据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来把握。做此类题,要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运用如下方法:(1)提取精要法,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语句,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以点带面;(2)综合句意法,对于那些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段)的文段,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句意进行综合归纳;(3)整体透视法,理解“弦外之音”“潜台词”的含蓄表达。整理答案时,要从原文中搜寻相关文字,抓关键
语句,尽可能用原文词句表达。表述格式,一般按“事实要点+品行、德性要素(或精神内涵)”的结构来概括,语句宜简要。
4.把握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结构,就是要理清文章在选用和组织材料的安排上的特点。可从划分段落层次、观察段与段的衔接转换、判断叙事的详略等方面入手,快速理出文章的脉络。命题主要考查开头、中间、结尾段落的安排用意、某些特定段落的作用分析等。答题时,考生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分两个步骤进行分析。
5.分析主要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以叙述、描写、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还有抒情、说明等。描写的方法有对照、衬托、象征、渲染、场面描写和细节刻画等。要留意那些看似与传主无关却对刻画传主有着重要作用的侧面描写。分析表现手法,重点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的有关表达方式的常识来组织答案,避免张冠李戴。语言特色,不同类别的传记具有不同特点,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6.探究文本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
探究题较为开放,难度系数较大。做探究题应注意以下
两个方面:一是答题要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探究题答案字数一般为150字左右,答题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让评卷老师一目了然,也让答案开门见山,直接入题。观点还须有探究意味,让观点站得高,体现出个性的阅读所得的意义。二要注意探究不是脱离文本的一味强调个性阅读。探究要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所引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
【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布衣学者张中行 □张昌华
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贴切不过的了。清光绪三十四年,他生于河北香河县一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1936年北大毕业,一直吃笔墨饭,曾在中、小学教过书;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编教科书,偷闲写点文章贴补家用,数十年如一日在煮字疗饥中度过。1956年,他所在的出版社评级,六级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张中行是七级,属低级。
直到耄耋之年,他才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称
其“布衣”,是当之又当。张中行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包括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不仅思考老庄、孔孟,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著述宏富。谓其学者,名副其实。季羡林评论他“学富五车,腹笥丰盈”,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启功说他“既是哲人又是痴人”。一后辈学人说得更酷:“不读张先生的书,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读了他的书,更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
张中行是一匹老黑马,没有伯乐发现他。80岁时,适逢天时地利人和,他独自闯了出来,获得了“文学家”“哲学家”“杂家”“教育家”等多顶桂冠。其哲学著作《顺生论》引人关注,被称为“当代中国的《论语》”,启功誉其为“整个一部《春秋繁露》”。张中行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写了“负暄三种”《顺生论》等。铁树开花,竟然枝繁叶茂。他的“负暄三种”自1986年始每隔4年出一本。《顺生论》等面世,一时洛阳纸贵,张中行遂“暴得大名”。时年张已八十,于是有“老旋风”之说。张中行是从燕赵大地走出来的学人,世事沧桑却丝毫未能改变他敦厚、淳朴的本色。在做学问、待人、处事以至生活细节上,他都是古韵犹存。张中行虽埋身市井,却“道通天地”;虽侧身陋巷,而能“思入风云”。他讲“顺生”,但“不偏不党,不依不傍,不卑更不亢”。他的言行自有准则:“心里有所疑就说,是自由;听者不以为忤,是容忍。”“对不同意见,我一是尊重,二是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