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课程、课件和教学环境 B、课件、网络和多媒体环境 C、硬件、积件和教学环境 D、硬件、软件和教学环境
第210题 下面的 D 具有两个基本特征:问题的目标很明确和解决方法是确定的。 A.复杂问题B.简单问题C.结构不良问题D.结构良好问题 第211题 教师整合能力的发展方式主要包括 A 。 A、讲演,观摩,案例分析,合作讨论,自我反思,参与科研课题 B、准备,听讲,总结
C、创设情景,实验探索,意义建构,应用与迁移,效果评价 D、备课,案例分析,应用与迁移。自我反思,参与科研课题
第212题 在教师的隐喻中,由太阳变为平等中的首席的隐喻是A变化的表现。 A、中心 边缘 B.静态 动态 C、奉献 双赢 D.传递者 促进者
第213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承担主体有多个层面,下面的 D 不是学校层面所需做的工作。 A、建设硬件基础设施和环境
B、建设各种教学应用软件平台以及教学软件资源库 C、制定并实施组织管理体制 D、制定教师培训的标准和规范
第214题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应该学习B,同时,学习、实践并反思自己的整合工作。 A、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现代课程理论,新课程标准对本学科课程的要求 B、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现代学习和教学理论新课程标准对本学科课程的要求 C、多媒体技术的操作技能现代学习和教学理论信息技术对本学科课程的要求 D、教育技术的操作技能,现代课程理论,新课程标准对本学科课程的要求
第215题C 理论认为:学习时,学习者不是在接受客观的知识,而是在积极主动地建构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建构是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建构主义 D.人本主义
第216题 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小学阶段的内容安排中,在用计算机画画方面要求学生掌握 D 。
A、绘图工具的使用;图形制作;图形修改、组合等处理;动画制作 B、绘图工具的使用;图形制作;图形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动画制作 C、绘图工具的使用;图形着色;图形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几何画板 D、绘图工具的使用;图形制作;图形着色;图形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
第217题 PowerPoint所提供的 B 功能,可对幻灯片文件中的所有幻灯片进行超文本链接,从而可使幻灯片由顺序放映的线性结构变为人为控制放映顺序的超文本网状结构。 A.自定义动画 B.动作设置 C.预设动画 D. 自定义动画
第218题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设定恰当的呈现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常用的策略主要是 B 。 A、形象的语言输入和保证足够的重复率
B、加强目标信息呈现的突显性和保证足够的重复率 C、加强目标信息呈现的突显性和恰当的语言输入 D、提供适宜的支持方式和加强目标信息呈现的突显性
第219题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相整合的着眼点,应该是培养一种“ A ”,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研究数学、解决问题。
A、数学思维 B、形象思维 C、逻辑思维 D、抽象思维 第220题 下面的 C 是真实性任务学习的典型代表。
A、网上合作学习 B、模仿学习 C、抛锚式教学 D、直接教学 第221题 合作学习形式是 B 。
A、组合阅读,专家组讨论,个体学习,本组交流 B、组合阅读,专家组讨论,本组学习,全班交流 C、组合阅读,专家组讨论,全班学习,本组交流 D、组合阅读,小组讨论,个体学习,全班交流
第222题 插入自选图形时要注意三点,下面 C 说法是错误的。 A、往自选图形中填充颜色 B、重视组合功能的应用
C、不必关心自选图形间的“层”次性 D、注意自选图形间的“层”次性
第223题 在信息社会里,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学模式,必将为以___B____为教育传媒的新型教育模式所取代。
A. 教育技术 B、信息技术 C、多媒体技术 D、网络技术 第224题 小学语文“四结合”试验的阅读教学模式可用 C 等六个教学环节来概括。 A、 复习—重点字词讲解—课文朗读—利用课件阅读—阅读竞赛—师生共同总结 B、 预习-重点字词讲解-课文默读-利用课本阅读-阅读竞赛-教师总结
C、 预习-重点字词讲解-课文默读与朗读-利用课件阅读-阅读竞赛-师生共同总结 D、 预习-重点字词讲解-课文默读与朗读-利用课本阅读-阅读竞赛-教师总结 第225题 自我调节学习的内在过程可以被简化成 D 四个环节。 A、 自我设计、自我监督、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 B、 自我评价、自我监察、自我管理和自我反思 C、 自我计划、自我监察、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 D、 自我计划、自我监察、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
第226题 D 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探究学习和基于问题学习,着重强调学习分析资源、利用资源验证假设的过程。
A、 网上合作学习 B真实性任务学习 C有意义的学习 D资源型学习 第227题 教学设计一般主要包括 C 等步骤。
A.设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学习资源、学习材料和教学媒体;设置教学环境 B.设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选择学习资源、学习材料和多媒体;设置教学环境
C.设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程序;选择教学形式、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和教学媒体;设置学习环境 D.设置教学目标;确定学习内容;选择教学形式、学习资源和教学媒体;设置学习环境 第228题 在教师的隐喻中,由金子变为钥匙的隐喻是 A 变化的表现。 A.知识→方法 B.静态→动态 C.奉献→双赢D.传递者→促进者
第229题 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 A 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
A、课程资源 B、教学方法 C、教学环境 D、教学理论 第230题 当前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将教学目标分为 ( c ) 三个方面。 A、 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B、认知、情感和学习策略
C、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D、了解、理解和应用 第231题 powerpoint用于制作幻灯片的是(b)
A、 备注页区 B、工作区 C、大纲试图区 D、幻灯片视图
第232题 进行英语写作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随时把某一范文或是某一学生的作文转播到所有学生的终端,进行讲评,让学生有直观、具体的认识,这中形式能够(B)
A、 为教师的演示教学提供新的方式 B、扩大和紧密英语学习的共同体 C、进学生主动构建的英语学习 D、创设英语学习环境
第233题 在数和代数部分与信息技术的连接中,信息技术可以通过(B)方式与“在实际情景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的内容标准相结合。
A、 可以操作软件探究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和转化 B、 运用适当的数学符号,可以使用ICT交流结果 C、 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绘图,探究正比例函数的图形特征 D、 可以利用计算机的绘图软件体会比例的概念
第234题 在作文方面,小学语文“四结合”试验运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采用由(D)六个教学环节所组成的教学模式。
A、 创设情境-个别观察-整体总说-局部分说-打字表达-评议批改 B、 创设情境-指导观察- 局部分说-整体总说-讲演-小组批改 C、 创设情境-个别观察-整体总说-局部分说-协作-评议批改 D、 创设情境-指导观察-局部分说-整体总说 -打字表达-评议批改 第235题 以下那种学习模式不属于接受学习?(C)
A、 有意义接受学习B、直接学习C、真实性任务学习D、模仿学习
第236题 借助录象等视频技术,以历险故事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问题情景属于(A) A、 基于问题学习 B、发现学习 C、探究训练 D、抛锚式教学 第237题 操作与练习性软件要具有系统的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 出题速度可快可慢B、设计好出题顺序C、不提供指导D、不使用动画和声音 第238题按照教师所提供与本课学习内容的关系,可以将学习资源划分为(A) A、 预设资源、相关资源和泛在资源 B、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 C、文字资源、视频资源和音频资源 D、预设资源、软件资源和人力资源 第239题 我国教师的教育技术标准包括( D)大方面
A、 教学实践、教学设计、合作与交流、学习与发展 B、 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合作与交流、学习与实践 C、 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合作与发展、学习与交流 D、 教学实践、教学管理、合作交流、学习与发展
第240题 信息技术由于课程整合的承担主体有多个层面,下面的(A)不是国家层面所需要所做的工作。 A、 组织教师培训,延请专业研究队伍进行教学实践与科研工作指导 B、 规划信息技术与国家课程内容标准的可能的整合点 C、 建立全国性的教育信息数据中心 D、 建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标准
第241题在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堂中,往往存在 (a) 三种典型的课堂组织形式。 A、 全班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B、班内活动、课外活动和个别活动 C、整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D、集体活动、个别活动和网上活动
第242题 用鼠标单击“(C)”按钮,即可放映幻灯片,在放映的过程中,如果想不按顺序放映某幻灯片,可以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定位”,在单击弹出的幻灯片的标题即可。 A、 幻灯片浏览 B、幻灯片视图 C、幻灯片放映 D、大纲视图 第243题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包括( C ) 方面。
A、 有效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 B、选择和评价信息资源的能力 C、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的能力 D、应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第244题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时,教师需要从D方面着手。 A、 学生的社会背景、年龄、兴趣 B、事实、概念和原理 C、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原理D、内容范围、内容重点、内容的顺序
第245题 为了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把A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点,把教育信息化放到战略高度,抢占教育信息化“制高点”。
A、现代教育技术 B、信息技术 C、素质教育 D、创新教育 第246题 在C下,不能完全显示三个区域也不可调节各区面积的大小。
A、大纲视图 B、灯片视图C、幻灯片浏览视图D、普通视图 第247题 D不是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方法。
A、创设历史情境 B、提供多种通道信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C、模拟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D、模拟占据空间广的事物
第248题 在授新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演示文稿呈现重要单词和句型,单词可以配上图片和建立热连接,这是信息技术在英语学科中为D的表现。
A、创设英语学习环境 B、扩大和紧密英语学习共同体 C、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英语情境 D、教师的演示教学提供新方式
第249题 在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确定主体中,信息技术可能的整合方式是 B 。 A、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处理信息 B、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C、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交流 D、利用信息技术整理结果 第250题 直接教学的教学流程是A。
A、定向、讲解、有组织的练习、有指导的练习、独立练习 B、讲解、定向、有指导的练习、有组织的练习、独立练习 C、定向、讲解、独立练习、有指导的练习、有组织的练习 D、讲解、定向、有指导的练习、独立练习、有组织的练习 第251题 关于问题情境,说法错误的是C。
A、问题情境要有开放性 B、问题情境的创意要力求新颖 C、情境”与“情景”不是一个含义 D、创设问题情境要考虑学生的先前经验 第252题 从课程的表现方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来划分,课堂可分为D。 A、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B、基础课程和拓展性课程 C、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理论部分 2008-10-18 00:00:00 作者:
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理论部分
教育技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
学习者起点水平的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预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具有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二是对目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已掌握了教学目标中的部分内容;三是对学习态度的分析,可采用态度量表、观察、会谈等方式进行。
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和工具。广义的媒体是实现信息从信源到信宿的一切手段,包括书本、图片、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通信卫星等。
媒体成为教学媒体的两个基本要素:用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用于支持教与学的活动。 多媒体:指的是多媒体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所谓多媒体信息是指集数据、文字、图形与图像为一体的综合媒体信息。多媒体技术则是指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使多种信息建
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集成型、交互性、和控制性是多媒体的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教学媒体选择依据: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依据教学对象。4、依据教学条件。 教学媒体选择方法:1、问题表。2、矩阵式。3、算法型。4、流程图
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包括:前期分析、确定目标、制订策略、选择媒体或资源、试行方案、评价和修改等过程。
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评价修改。
授导型教学:指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演示、操练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形式。
授导型课教学环境中的教学媒体(至少四种):.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实物展示台、录像机、影碟机
探究型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围绕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探究型学习的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探究型学习的特点: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
MiniQuest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情境、任务、成果三部分。
皮亚杰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教育评价: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育评价功能:导向功能、鉴定功能、监督功能、调节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
诊断性评价:是为了使教学更适合于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在一门课程和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所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学习进展过程中所做的评价,具有反馈的功能,其目的是监督学习进程,对学习进程进行调整或修正,这类评价将原来预定的发展目标作为评价依据。
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是在学习结束之后所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关注的是整个教学阶段所产生的结果,目的是了解整体的教学效果。总结性评价具有对后继新阶段的诊断性评价的作用。
教学目标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根据层次和表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学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之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学习目标,这涉及学习目标的分类问题,按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可以把学习目标因素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其中认知领域又包括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教学重点指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知识技能,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占据核心地位,通常重点多集中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上。综合地考虑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也有利于理清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指教学内容中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部分,是学生学习中感到阴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地方。重点和难点有时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不一定,而且并不是每节课的内容都有难点。行为主义学习是个体某些条件限制下产生的反应;个体习得的行为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侧重于学习的外部行为研究,对陈述性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有指导意义。教师要观察学生行为变化,及时强化;支持了程序式教学设计。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和学习环境的丰富程度都没有特别高的要求。 认知主义
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由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认知结构将发生改变。比较适合那些需要进行较高认知加工的任务,比如问题解决技术(规则的演绎、推导与简单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强调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支持了信息加工式教学设计。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