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王秀珍刺血疗法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取穴:在背部第四、五腰椎棘突间正中处,取血络。 主治:同腰俞。 针法:直刺出血。 上髎(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在下腰部第一骶骨后孔处,取血络。 主治:慢性腰腿痛、坐骨社神痛等。 针法:直刺出血。 长强(督脉)

取穴:在尾骨尖与肛门之中间处,取血络。 主治:痔疮、脱肛、慢性腹泻等。 针法:直刺出血。 手背部穴位

取穴:选取手背部瘀阻比较明显的血络,相当于阳池、中渚等穴位。

主治:末梢神经炎、雷诺氏病、小儿麻痹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炎后遗症等。 针法:斜刺出血。 足背部穴位

取穴:选取足背部瘀阻比较明显的血络,相当于足临泣、照海、解溪、太冲、丘墟等穴。 主治:末梢神经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关节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丹毒、丝虫病橡皮腿等。

针法:斜刺出血。

除了上面所介绍的常用的穴位外,十宣、少商、大椎、百会等穴文献记载也很常用,特别是十宣、少商等穴,常用于急救开窍,效果显著。

另外,据《循经考穴编》记载,可应用针刺放血治病的穴位有28个,摘录于后供临床参考。 穴 位 主 治

瘛脉 耳鸣、目眩、小儿瘛疭 颔厌 头风痛、耳珠痛 悬厘 目赤肿 临泣 目疾

上星 宣泄诸阳热气 素髎 眼丹

兑端 唇反、唇肿 攒竹 目疾 曲差 鼻疾

囱会 真头痛(8岁以下不刺) 百会 头痛

肩髎 肩臂重痛不举 肩贞 肩痛 三阳络 挫闪腰痛 关冲 肘膊痛、心烦 少商 宣泄脏热、喉闭 少冲 心闷、喜怒无常

委中 腰腿痛、疮疡 气冲 吐血 足三里 脾胃病 上巨虚 脾胃病 太冲 脚气红肿

中封 脚上生疮、筋掣阴缩 大都 本节红肿、疼痛 至阴 湿脚气 然谷 令人立饥 水泉 踝骨痛 ㈢ 常用穴位的血管神经分布

针刺放血的医疗作用是以经络、气血学说为理论依据的。神经解剖学证实,十二经脉中的300多个穴位的分布,神经干上的约有50%,其余50%在距针刺点约0.5cm的范围内,也都有神经干通过。针刺穴位处从表皮到肌肉各层组织中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神经丛或神经束。

从生理方面来说,经络的功能包括了神经、血管及内分泌等系统的部分功能;从病理方面来说,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发生障碍,不仅反映了经络本身的病理变化,也反映了脏腑、气血功能的异常变化。经络的实质与神经、血管有关。

下面重点介绍最常用的几个穴位的血管、神经分布,供临床参考。 1、太阳:血管:颞浅静脉。颞浅动脉分支。 神经:三叉神经耳颞支。

2、尺泽:血管: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桡动脉、桡侧返动脉。

神经:起自脊髓颈5至胸1节段,浅层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 3、曲泽:血管:贵要静脉。肱动脉。

神经:起自脊髓颈5至胸1节段,正中神经。

4、腰俞:血管:椎外静脉丛后部。椎动脉、腰动脉。 神经:起自脊髓骶4至5节段和尾段的尾骨神经分支。 5、委中:血管:腘静脉、小隐静脉。腘动脉、胫后动脉。

神经:浅层有起自脊髓骶1至骶3节段的股后侧皮神经,深层有起自脊髓腰5至骶2节段的胫神经。

6、委阳:血管:小隐静脉、腘静脉。腘动脉、胫后动脉。

神经:起自脊髓腰2至腰5节段的腓总神经及骶3节段的股后侧皮神经。 7、阳交:血管:胫前静脉。胫前动脉。

神经:起自腰4至骶1节段,浅层是腓浅神经,深层是腓深神经。 8、手背部穴位:血管:手背静脉网。桡动脉分支、尺动脉分支。

神经:起自脊髓颈5至胸1节段,桡神经的手背侧神经分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分支。

9、足背部穴位:血管:足背静脉弓。足底内、外侧动脉。 神经:起自脊髓腰5、骶1节段的腓浅神经。

五、常见疾病的治疗

针刺放血疗法对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有效,特别是对某些疑难杂症,取之效捷。

㈠ 取穴原则:“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此是循经近刺的取穴原则。“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痛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 此是循经远刺的取穴原则。此外,针刺放血还应根据人体经络气血盛衰辩证取穴,比如十二经中的太阳、太阴、厥阴三经为多血少气,适宜于针刺放血。

刺血治疗的一般取穴规律是:

1、循经取穴:常选取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处的血络,来治疗头面、躯干(包括头面部器官和内脏器官)部位疾病。

2、局部取穴:根据传统穴位的主治规律,某一部位发生病变,可选取病变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有关穴位处的血络来治疗。

3、经验取穴:王秀珍老中医经验,常选取头部的太阳、上肢的曲泽、下肢的委中为主穴,再根据不同的病症,适当选取辅穴来配合治疗,取穴少而精,施术方便。

㈡ 常见疾病治疗取穴: 1、内科疾病 ⑴ 气管炎:临床主要表现是咳嗽、咳痰,急性气管炎常伴见发热,慢性气管炎常遇寒即发、迁延不愈,病程较长。

治疗取穴:主穴——太阳、丰隆、鱼际。 辅穴——阳交、条口、阳陵泉。

⑵ 支气管哮喘:临床主要表现是气喘痰鸣、呼吸急促,属于过敏性疾病,常反复发作。

治疗取穴:主穴——太阳、鱼际。 辅穴——丰隆、阳交。

⑶ 肺炎:临床主要表现是发热、咳嗽、胸痛,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属于中医“风温”范畴。 治疗取穴:主穴——太阳、曲泽。 辅穴——委中、阳交。

⑷ 咯血:原因很多,最常见的疾病是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病,及慢性气管炎、心脏病,外伤亦可。

治疗取穴:主穴——太阳。 辅穴——鱼际、及随症取穴。

⑸ 心脏疾病:主要指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有心衰表现者;刺血治疗可以减轻症状。 治疗取穴:主穴——曲泽、阳交、太阳。 辅穴——少海。

⑹ 高血压病:临床表现主要是血压高、头晕、头痛,属于中医“肝风”、“眩晕”、“头痛”等证范畴。

治疗取穴:主穴——太阳、委中、曲池。 辅穴——委阳、腰阳关。 ⑺ 胃痛:主要指“慢性胃炎”、 “溃疡病”及“胃痉挛”等疾病引起的上腹部疼痛。 治疗取穴:主穴——曲泽。 辅穴——阳交、足三里。 ⑻ 肝炎:主要指“慢性肝炎”,临床表现有肝区疼痛、肝脏肿大、乏力、纳差或肝功能异常等。

治疗取穴:主穴——阳交、足三里、曲泽。 辅穴——阳陵泉。 ⑼ 肝硬化腹水:临床主要表现是腹胀如鼓、青筋暴露、两胁隐痛、消瘦纳少,属于中医“臌胀”、“胁痛”、“癥瘕”等证范畴。

治疗取穴:主穴——阳交、足三里、曲泽。 辅穴——肾俞、腰俞。

⑽ 胆囊炎:临床主要表现有右上腹胆囊区疼痛、消化不良或伴有发热、黄疸等症状,属于中医“胁痛”、“黄疸”范畴。

治疗取穴:主穴——阳陵泉。 辅穴——阳交、曲泽。

⑾ 慢性肾炎:临床主要表现有水肿、蛋白尿、管型尿、血尿、高血压,以及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与中医的“水肿”、“虚劳”、“腰痛”等证有相似之处。

治疗取穴:主穴——腰俞。 辅穴——曲泽、肾俞、委中。

⑿ 风湿性关节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多在天冷受凉时发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

治疗取穴:上肢肩关节取尺泽。 肘关节取曲泽。 腕关节取中渚、阳池。 下肢髋关节取环跳、委阳。 膝关节取足三里、阴陵泉。 踝关节取足背穴位。

⒀ 头痛:主要指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和三叉神经痛,刺血治疗效果显著。

治疗取穴:主穴——太阳。 辅穴——偏头痛取患侧太阳。后头痛取委中。巅头痛取印堂。头项痛取尺泽。

⒁ 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以行为、知觉、思维、情感和智能等精神活动失调,哭笑无常、语无伦次、幻听幻视、狂躁不安或木僵不语等等,属于中医“癫狂症”范畴。

治疗取穴:主穴——太阳、曲泽、委中。 辅穴——阳交、丰隆。

⒂ 癫痫:临床主要表现是突然昏倒、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喉间有痰声,可以自然苏醒,是一种阵发性短暂的大脑功能失调,俗称“羊痫疯”。

治疗取穴:主穴——太阳、曲泽。 辅穴——委中、阳交。

⒃ 多发性神经根炎:临床主要表现是四肢麻木、四肢和躯干肌无力,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多发性神经炎。刺血治疗效果较好。

治疗取穴:主穴——腰阳关、曲泽。 辅穴——局部、委阳、委中。

⒄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主要指“脑溢血”或“脑血栓形成”引起的半边肢体瘫痪,属于中医“类中风”之后遗症“偏枯”、“半身不遂”等症证。刺血治疗,疗效可靠、满意。

治疗取穴:主穴——太阳、曲泽、委中。 辅穴——委阳、腰俞、手足局部。 ⒅ 中暑:一种紧急病症,多因为较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引起,俗称“发痧”,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如不及时救治,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中暑包括了中医的“暑闭”、“暑厥”、“暑风”等证。

治疗取穴:主穴——十宣、曲泽、委中。 辅穴——随证取穴。 2、外科疾病

⑴ 急性乳腺炎:临床主要症状是乳房局部红肿、疼痛、有硬块、触痛,全身可有怕冷、发热、腋下淋巴结肿大,中医称为“乳痛”。 治疗取穴:主穴——曲泽(患侧)。 辅穴——局部。

⑵ 急性阑尾炎:临床主要表现是右下腹疼痛,麦氏点有固定的压痛,一般常伴发热,中医俗称“缩脚肠痈”。针刺放血适应症主要是单纯性急性阑尾炎,临床观察部分化脓性阑尾炎早期也有一定效果。

治疗取穴:主穴——髀关、阳交、阑尾穴。 辅穴——风市、委阳、曲泽。

⑶ 结石绞痛:主要指泌尿系结石及胆石症引起的腰及腹部绞痛,刺血治疗止痛效果显著。 治疗取穴:主穴——肾俞、腰肾关。 辅穴——阴陵泉、阳交。

⑷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主要表现有间歇性跛行、患肢疼痛、麻木、发凉,肌肉可以发生萎缩,皮肤苍白或青紫,动脉搏动微弱甚至消失,最后可发生溃烂、坏死。 治疗取穴:主穴——委中、腰俞、局部。 辅穴——足背部穴位。

⑸ 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表现早期以疼痛为主,晚期以功能障碍为主。肩部弥散性疼痛,可向颈部和臀部放散,日轻夜重,活动后疼痛反能减轻,伴有局部广泛的压痛点,外旋、外展动作受限。俗称“五十肩”、“冰冻肩”。

治疗取穴:主穴——尺泽、外关。 辅穴——局部、肩髃、曲池。

⑹ 坐骨神经痛:临床主要症状是沿坐骨神经通路发生放散性的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夜间及步行时疼痛加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发病原因很多,比如风湿、腰椎间盘突出、肥大性脊椎炎、骶髂关节炎、椎管内肿瘤等。

治疗取穴:主穴——腰俞、委中。 辅穴——委阳、阳交、环跳、丘墟。

⑺ 急性腰扭伤:常发生在不正确姿势下扛抬或搬运重物时,突然发生腰局部疼痛、压痛明显、活动受限,俗称“闪腰”。

治疗取穴:主穴——腰阳关、局部。 辅穴——委中。

⑻ 跌打损伤:主要指软组织损伤及骨折后遗症状,临床表现有局部肿胀、疼痛及肢体功能活动障碍。

治疗取穴:伤处局部。胸胁部外伤取阳交。

⑼ 骨髓炎:主要指慢性骨髓炎患处肿痛、流脓、长期不能收口愈合者,针刺放血治疗可以促使排脓、消炎、生肌收口,以至痊愈。

治疗取穴:主穴——局部。 辅穴——上肢取曲泽。下肢取委中、阳陵泉。

⑽ 丹毒:临床症状有寒战、发热、头痛、全身不适,患肢局部皮肤红赤、灼热、疼痛,附近淋巴结肿大,常反复发作,但少见化脓,多见于下肢。俗称“流火”。

治疗取穴:主穴——局部、阴陵泉。 辅穴——阳交、委中、三阴交。 ⑾ 毛囊炎:主要指颈部多发性毛囊炎,反复发作不愈者。

治疗取穴:主穴——大椎、委中、太阳。 辅穴——局部。

⑿ 疖肿:临床症状为局部肿痛,呈圆形突起的小硬结节,有的可见白色脓头,三、五天后溃破出脓,脓溃后逐渐愈合,中医称“热毒疖”。

治疗取穴:局部、委中。成脓时可直接刺疖肿上出脓。 ⒀ 对口疽:指发于颈部的皮下脓肿,又称“有头疽”。 治疗取穴:主穴——太阳、委中。 辅穴——局部。 ⒁ 搭部:指发于背部的皮下脓肿。俗称“背痈”。 治疗取穴:主穴——委中(患侧)。 辅穴——局部。

⒂ 小腿慢性溃疡:主要指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皮肤慢性溃烂、久不收口。 治疗取穴:局部。

⒃ 橡皮腿:指丝虫病引起的下肢皮肤粗糙、肿胀。 治疗取穴:阴陵泉、三阴交及足背部穴位。 ⒄ 痔疾:指内、外痔及脱肛等肛肠科疾病。

治疗取穴:主穴——腰俞。 辅穴——长强。

⒅ 毒蛇咬伤:毒蛇咬伤患处肿胀、疼痛,宜早期刺血治疗。 治疗取穴:局部。上肢取曲泽。下肢取委中。 3、妇科疾病

⑴ 痛经:临床主要表现是行经前或行经期间下腹部疼痛,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甚至昏厥。

治疗取穴:主穴——阴陵泉、腰俞。 辅穴——曲泽、三阴交。 ⑵ 不孕症:主要指因气滞血瘀引起月经不调的不孕症。 治疗取穴:主穴——曲泽、腰俞。 辅穴——阴陵泉。 4、儿科疾病

⑴ 脑炎后遗症:指病毒性脑炎后遗的痴呆、耳聋、视物不清、失音或瘫痪等症。

王秀珍刺血疗法

取穴:在背部第四、五腰椎棘突间正中处,取血络。主治:同腰俞。针法:直刺出血。上髎(足太阳膀胱经)取穴:在下腰部第一骶骨后孔处,取血络。主治:慢性腰腿痛、坐骨社神痛等。针法:直刺出血。长强(督脉)取穴:在尾骨尖与肛门之中间处,取血络。主治:痔疮、脱肛、慢性腹泻等。针法:直刺出血。手背部穴位取穴:选取手背部瘀阻比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ii5w0mjbi4mg6283wb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