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海水淡化发展前景
(2007-07-10 14:25:43) 转载 标签:
天津 海水淡化 发展前景 反渗透 低温多效蒸馏
分类:生态环境
政策、工作重点、主要任务与目标
200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海洋局和财政部日前联合印发了《海水利用专项规划》,确定在本市创建国家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和海水利用产业化北方基地。
本市是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向大海要水、要资源是解决淡水资源短缺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本市利用海水起步比较早,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明显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雄厚的技术实力,并且在许多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是天津被确定为创建国家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和海水利用产业化基地的重要因素。
创建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结合城市规划、发展重点和重点用水工业、小区建设的发展,大力发展大中型规模的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工程,积极发展海洋化工产业,鼓励发展海水利用装备(产品)制造业,培育海水利用产业链,通过海水有效替代,使
海水成为沿海缺水城市的重要水源。工作和建设重点:一是建设以供应城市居民饮用水为目标的大中型海水淡化工程;二是建设适合需要的
海水净化厂和集中供水系统;三是结合电力、化工、石化、冶金等企业的节水改造和新建项目,建设一批1至5万立方米/日级海水淡化工程;四是大力实施海水直接利用工程,置换出宝贵的淡水资源;五是大力发展海洋化工产业,提高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价值;六是在促进海水利用的法规建设、政策引导、价格机制、结构调整、组织协调等方面进行示范,为全国大力推进海水利用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建设国家海水利用产业化北方基地的主要任务:以热法海水淡化成套设备的设计、加工制造,以及为海水淡化工程提供咨询和工程总承包的能力建设为重点;发展膜法海水淡化预处理、超滤或微滤、能量回收等关键部件的处理制造等;海水利用药剂生产和设备制造;适合海岛特点的海水淡化船的研发与制造;巩固和提高中小规模海水淡化技术(热法)设备的出口能力等,以满足国内外海水利用建设的需要。
国家确定天津海水淡化发展目标为:到2010年海水淡化产量达到20至25万立方米/日;2024年实现40至50万立方米目标。海水直接利用目标:2010年实现40亿立方米/年,2024年实现100亿立方米/年。
日产千吨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
市科委组织建设的10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科技示范工程建成并产出优质淡化水,成为本市第一个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的海水淡化工程,它标志着本市在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市科委从发展海洋经济、促进开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高度出发,将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列为科技重点工程。2003年6 月,市科委成立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土高从堦领衔的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专家委员会,为实施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发与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决策意见,并经专家论证,确定了10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建设方案和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平台实施框架方案,确定由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天津科技大学和天津市自来水集团公司、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大有海水资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分别承担工程设计与系统集成、海水预处理、海水深度预处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有4位博士及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参与工程建设。在半年的建设中。通过形成产学研利益共同体,将本市成熟的水处理、膜分离、海水淡化等科技成果和膜材料、膜组件与国外先进技术有机结合,加快了工程建设,确保了工程的先进性。
科技示范工程坐落在天津海晶集团塘沽盐场。该工程将发挥筛选和评价海水淡化技术与装备的作用,成为国内第一个反渗透海水淡化科研平台,在加快产业化和相关设备国产化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也是展示本市技术成果和成套能力的窗口,将为本市下一步建设大规模海水淡化工程提供技术上与装备上的有利支撑。
海水淡化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2006年,单套装置日产水1万吨的海水淡化工程正式在天津滨海新区建成通水。据了解,这是国内第一台自主制造的万吨级海水淡化设备,由宝成集团引进法国威尔公司(ENTROPIE)全套技术完成。2006年年初设备正式移交泰达新水源公司,在完成了全面的安装调试后,正式投入运营。经过国际最先进的低温多效淡化技术处理,每天将有1万吨水质可达“纯净水”标准的淡化海水,可满足泰达工业高端用水和景观用水需求。开发区万吨级海水淡化示范工程于2002年启动。该工程位于开发区十一大街以北,南海路以东,总投资1.6亿元,总设计规模为2万吨/日,一期建设规模1万吨/日。其中,该工程主体设备“万吨级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由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研究所等单位联合设计,天津宝成集团
加工制造。该装置的单台产水能力为目前我国最大,首次实现了大型海水淡化主体设备的国内加工制造,填补了国内空白。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采用低品位蒸汽,在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