㈤成熟期:元、明、清时期园林建设达到了高潮,北方是以北京为中心的皇家园林,南方出现了私家园林。
3.论述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答案要点
㈠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炼、典型而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自然风景代称)
以自然山水为创作主题思想的园林,始于魏晋,盛行唐宋,成熟于明代至清代达高峰。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
叠石(叠山:园林内使用天然石块堆筑为石山的这种特殊技艺,江南地区称“掇山”) 理水园林中“一勺则江湖万里”
园林植物“拟人化”少量树木的艺术概括表现植被气象万千。
㈡建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能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其他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 特点:以群体取胜,以散点透视而造,建筑木构为主
如《园冶》:“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回时之烂漫。”
利用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通透、流动的可能性,把建筑物的小空间和自然界的大空间沟通起来。
㈢浓郁的诗情画意??借鉴文学的章法,绘画的创作来进行园林设计创作。
诗情:不仅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形象表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
钱泳的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方称佳构。” 画意:“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传统。
㈣深邃高雅的意境??“意境”是中国美学思想所独具的一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境”和“境界”,自魏晋至唐是佛经中普遍词汇
佛教中“境界”和“境界”就是唯心佛性论把一切都归结于自心的理境界。 ①意:主观的理念、感情→综合→意境 ②境:客观的生活、景物
王国维《人间词语》“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意境的表达方式:
16
(1)藉助于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是山水风景缩够摹拟于咫尺之间。“一拳则太华干寻,一勺则江湖万重”→移情联想。
(2)预先设定一个主题,然后借助广泛山水、花木、建筑所构成的物境把这个主题表达出来。 (3)在园林建成之根据现成物境的特征拟出“文字”的“点题”。 4、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 答案要点: ㈠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的命题由宋儒提出,但作为哲学思想则起源于周代而丰富于春秋战国。孔子提倡“天命论”,认为天命不可抗拒,所以“乐天知命,故不忧”。老庄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法则。孟子则总其成,将大道与人性合而为一。他认为天德寓于人心,一切封建社会的伦纪秩序和自然界的运行规律都是天道法则的外化,要求人应该尊重天成的大自然,对待大自然应持和谐的态度,从而奠定“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由于天人合一的哲理的主导,园林作为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里面的山水树石、禽鸟鱼虫当然是保持顺乎自然的“纯自然”状态,不可能像西方规整式园林那样出于理性主义哲学的主导而表现的“理性的自然”和“有秩序的自然”,从而明确了园林的自然风景式的发展方向。 ㈡君子比德思想
“君子比德”思想流行于春秋战国时,《诗经》中的比兴,《楚辞》中的借喻等均属此类思想的范畴。比喻、拟人、象征方法的运用,导致人们从伦理、功利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这就是说,大自然山川花木鸟兽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在于它们的形象表现出与人的高尚品德相类似的特征,从而给予山水花木鸟兽等以人格化的魅力。把泽及万民的理想的君子德行赋予自然山水,这种“人化自然”的哲理必然会导致人们对山水的尊重。园林重视筑山和理水,繁育花木、鸟兽,把它们与人的道德情操逐渐结合起来。 ㈢神仙思想
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流行于秦汉时期燕、齐一带。方士们宣扬神仙不仅是一种不受现实约束的“超人”飘忽于太空,栖息于高山,而且还虚构出种种神仙境界。神仙思想乃是原始的神灵、自然崇拜与道家的老、庄学说融揉混杂的产物。它刺激了早期园林艺术、浮雕、图画、造型艺术的发展。
5、以艮岳为例试述宋代皇家园林的特点? 答案要点:
1)园林掇山构思独特,精心经营。在艮岳中,寿山的主峰居于主位,两侧峰是宾位。西面的万松岭与主蜂相互呼应,东南面的芙蓉城为山脉的余势,构成一个宾主分明,有远近呼应,有余脉
17
延展的完整山系。
掇山的用石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在艮岳中石料都是从各地运来的“瑰奇特异瑶混之石”,而以太湖石、灵壁石之类为主,均按照图样的要求选择加工成型。
2)园内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系,几乎包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水系与山系配合而形成山嵌水抱的态势。这种态势是大自然界山水成景的最理想的地貌的概括,符合于堪舆学说的上好风水条件,体现了儒、道思想的最高哲理——阴阳、虚实的相生相补,统一和谐。
3)动、植物珍奇丰富,且成为景题对象,使皇家园林平添诗情画意。在艮岳内植物包括乔木、灌木、果树,藤本植物、水生植物、药用植物、革本花卉、木本花卉以及农作物等,其中不少是从南方的江、浙、荆、楚、湘、粤引种驯化的。园内按景分区,许多景区、景点都是以植物之景为主题,如:植梅万本的“梅岭”,在山岗上种丹杏的“杏纳”。林间放养珍禽奇兽不下数十万,仅大鹿就有数干头,设专人饲养。另有仙鹤、孔雀等珍禽饲养区。
4)园林建筑几乎包罗了当时的全部建筑形式,建筑的布局绝大部分均从造景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其“点景”、“引景”和“观景”的作用。山顶制高点和岛上多建亭,水畔多建台、树,山坡上多建楼阁。唐代已开始在风景优美的地带兴建楼阁,至宋代此风大盛,楼阁建筑的形象也更为精致,屡屡出现在来人的山水画中。作为重要的点景、引景建筑物,同时也提供观景的场所。除了游赏性的园林建筑之外,还有道观、庙、藏书楼、水村、野居以及摹仿民间镇集市肆的“高阳酒家”等,可谓集宋代建筑艺术之大成。
5)创设多样意境。艮岳景观以道骨仙风为基本格调,如华阳宫、介亭、老君洞、蓬壶等充满道教洞天仙地的意境。通过造园创设了多样意境。“曲江’’有曲院风荷之妙,“回溪”有曲水流筋之境,“龙吟堂”有奔腾咆哮之势,“巢风堂”有筑巢引凤之愿。 6、唐宋写意山水园的特征
1)简远 简远即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这是对大自然风景的提炼与概括,也是创作方法更多地趋向写意的表征。简约不意味着简单、单调,而是以少胜多、以一当十。造园要素如山形、水体、花木、鸟兽、建筑不追求品类之繁富,不滥用设计之技巧,也不过多地切分景域或景区。简约是宋代艺术的普遍风尚。
2)疏朗 园内景物的数量不求其多,因而园林的整体性强、不流于琐碎。园林掇山往往主山连络客山拱伏而构成一体,且山势多平缓,不作故意的大起大伏,植物配置以大面积的丛植或群植成林为主,林间留出隙地,虚实相衬,于幽奥中见旷朗。建筑的密度低,数量少.而且个体多于群体。不见有游廊连接的描写,更没有以建筑而围合或划分景域的情况。就园林总体而亩,虚处大于实处。正由于造园诸要素特别是建筑布局着眼于疏朗,园林景观更见其开阔。
3)雅致 文人士流园林追求高蹈、雅趣,并把这种志趣寄托于园林中的山水花木人化而表现得
18
淋漓尽致。唐宋时期,园中种竹十分普遍。竹象征人的高尚节操。菊花、梅花也是人诗入画的常见题材。园林用石盛行单块的“特置”。建筑物多用草堂、草庐、草亭等,示其不同流俗。景题的命名,主要为了激发人们的联想而创造意境。这种由“诗化”的景题而引走的联想又多半引导为操守、哲人、君子、清高等的寓意,抒发文人士大夫的脱俗的、孤芳自赏的情趣,也是园林雅致特点的一个主要方面。
4)天然 天然之趣表现在两方面:力求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园林内部的成景以植物为主要内容。园林选址重视因山就水,利用原始地貌,园内建筑更注意收纳、摄取园外之景,使得园内园外两相结合而浑然一体。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