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方法及策略
明确重点,主干知识网络化
第二轮复习可以把高中物理划分成八个大的单元:①运动和力;②动量与能量;③热学;④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⑤电磁感应与电路分析;⑥力、电和力、热的综合;⑦光学和原子物理;⑧物理实验。在第二轮复习中,应打破章节限制,抓住知识系统的主线,对基础知识进行集中提炼、梳理和串联,将隐藏在纷繁内容中的最主要的概念、规律、原理以及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出来,形成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使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高度系统化、网络化,明确重点并且力争达到熟练记忆。同学们可先将课本知识点在理解的前提下熟记,甚至要熟记课本中一些习题所涉及的二级推论,再把相关的知识构建成一定的结构体系存储起来,以便应用时可以顺利地提取出来。形成了知识体系,则能提高正确提取知识的效率,有效地提高答题速度,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学问。
由于理综高考中物理试题数量有限,不可能覆盖高中的全部内容,但重点内容、主干知识一定会考。如力学中的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理、功和能的关系、万有引力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力的平衡、振动和波等;电学中的静电场的场强与电势、带电粒子在电场或磁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与交流电等。高考中,对重点概念、规律的考查,特别强调其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因此,对同一知识点的能力考查会不断翻新变化,比如今年以理解能力的形式考,明年可能以推理能力或综合分析能力的形式考,或以不同的情景或不同的角度设问考查。例如:质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不仅在力学中是主要内容,在热学和电磁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功和能的关系贯穿了物理的始终,从力学到原子物理都要应用这个规律分析解决问题。如有可能,同学们应把这些内容加以整理。如果觉得单从理论上整理应用起来不方便的话,可根据手中现有的近几年高考试题及今年各地区模拟试题进行归类整理,从中发现共同的部分,总结规律。从一定程度上讲,善于概括、归纳,并且认真去做整理工作的人,能够在二轮复习中学得更好,有较大的提高和突破。
构造模型,以图像突破难点
复习中有许多模型需要我们细心地揣摩。例如常见理想化模型:质点、匀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弹簧振子、弹性碰撞、轻绳、轻杆、轻弹簧、理想气体、理想变压器……复习时,同学们应着重理解各种理想化模型的特点,掌握规律。图像在表述物理规律或现象时更是直接明了,而近年来高考对图像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对于图像,同学们应从四个方面去细心揣摩:1坐标轴的物理意义;2斜率的物理意义;3截距的物理意义;4曲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另外,图像也包括分析某个物理问题画出的过程分析草图。很多高考题若能画草图分析,方程就在图中。可以将原来散见于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章节的图像,如v-t图、p-v图、U-I图、F-S图、T2/4-L图、Ek-v图等进行对比分析,再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综合起来,从图像的纵轴、横轴的含义,截距,斜率,
曲直,所围面积等诸多方面全方位认识图像的物理意义,这样对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会有大幅度提高。
在第二轮复习中,将历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考点和热点图像题,平时作业或考试中经常出错的图像题,以及带有普遍性的模型、图像知识疑点题,作为专题进行训练,仔细地揣摩,可做到有的放矢,强化高考热点,使自己的薄弱环节得到强化训练,同时也增强了触类旁通、知识迁移的能力。同时,要学会画图,把作物理过程分析的图像作为建立关系、列方程的依据。要注意画图、看图和建立方程之间的联系,争取最终能从静态图中联想到动态变化的过程,由动态图中能看到瞬时的状态图景。 善于思维,把握内部联系
把握知识的内部联系也是能力突破的需要。例如:复习力学知识时,要了解受力分析和运动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而运动定律则将原因力和效果加速度联系起来,为解决力学问题提供了完整的方法,曲线运动和振动部分属于运动定律的应用。动量和机械能则从空间的观念开辟了解决力学问题的另外两条途径,提供了求解系统问题、守恒问题等的更为简便的方法。有了这样的分析,整个力学知识就不再是孤立和零碎的,而是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有机整体。
力和运动的关系、做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是物理学中的骨干知识,可以考查的内容特别多,而且形式多变、深浅多变,是年年重点考查的内容。要想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能自觉地运用这两种关系,则需要深刻地理解力决定的是物体的加速度,力和速度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做功过程是不同形式能量的转化过程: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保守力做功等于相应的势能的减少量;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系统的动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量。这两个关系一个是从矢量的角度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一个是从标量的角度分析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在复习中,应想到这些知识是如何应用在解题中的,解决具体问题时又用了哪些概念、公式和方法,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变通能力,并试想:题目是否还有其他求解途径?与其他题是否有相似之处?此题还可做哪些变化?即一题多解、多题同解及一题多变,让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第二轮复习时若能经常进行这类联想,就能更好地把握知识的内部联系。 协调看书和练习的关系
冲刺复习一般以适应性练习为主,模拟题、仿真题接踵而来,大家可能无暇顾及看书,加上前期复习也多半脱离课本,与复习资料为伴。这种只练少看书,甚至不看书的情况,必然会出现知识“盲点”从而留下复习的遗憾:会做的题重复做,使智力降低;不会做的题反复做,使信心受损。所以,一定要协调看书与练习的关系。
我们要重视“回归”,从练的空隙中腾出时间看书,主要认真看教科书,仔细研读《考试手册》。道理很简单,教材是蓝本,是依托,许多试题均源于书本,高于书本。通过看教材,再次明确哪些是重点主干知识,就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突出个性,抓住规律,不留知识盲点。当然,时间紧迫,再通读一遍没有必要,要有选择性
地看:1概念、规律理解不深不透的,容易混淆的章节内容要看;2练习中经常出错的知识点所涉及的内容要看;3知识间综合的相关内容要联系起来看。
《考试手册》,一则它是命题的依据,再则可了解考什么、怎么考、考多难,主要看考试内容、能力要求、难中易试题样本等,《考试手册》出现了微妙变化的部分要斟酌着看。
从而不再复习已删去的内容,注意新增的内容,了解调整的内容,使复习更贴近高考实际。
控制基础与提高的关系
备考复习中的练习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练习要有度。如果临考前还拼命做一些难度较大的提高题,只会失得其反。所以,我们要严格控制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坚持以基础题为主,保证基础题不失分。
《考试手册》中明确规定了难、中、易试题的比例为3:5:2或2:6:2,看出中档题和容易题即基础题占八成。真正拉开档次的是基础题,可见基础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为了扩大知识面,更透彻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对应关注与高科技信息相关的内容。
大家都知道,提高题一般综合性较强就知识而言,也往往还是一些基础的知识演变串连而成。就分析问题的方法而言,也往往从基本的受力分析、过程分析、状态分析、能量分析、临界分析、图象分析等途径入手。
高考特别重视思维过程的分析,尽管试题不拘于教学大纲,但仍遵循教学大纲,不会超大纲,不必心有余悸,踏踏实实地抓基础,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地复习好、掌握好,对于过分繁难的或技巧性很强的试题,不要过多消耗精力。 摆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高考命题原则是:考查知识的同时侧重考查能力。我们应理解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积淀与升华,能力必须与相应的知识为载体,而不能片面地理解成能力是首位的,更不能脱离知识孤立地谈能力,克服“能力强,就是水平高”,的偏见。 我们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上,往往对能力的权重过高,导致与考生谈能力问题,他们总觉得望而生畏,其实能力无时无刻地渗透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譬如:审题、解剖物理模型、分析物理过程、作研究对象的图像与图示、联立物理方程的运算、对设计性实验的操作与思考等都密切联系物理学科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综合能力、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所以,我们首先要培养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其次要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要用知识来驱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