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论元代文人画的情感张力与审美价值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论元代文人画的情感张力与审美价值

摘要:元代是文人画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元代特殊的时代背景,文人画成为文人墨客们抒发胸中逸气的工具,进而使绘画风格和审美情趣也发生了转变。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史料基础上,通过对元代文人画的形成原因、艺术特色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剖析,深入挖掘其艺术内涵,以便更好地解读元代文人画的情感张力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元代文人画;引书入画;笔墨精神;情感表达

何谓文人画?文人画指画中体现文人情趣,画外流露文人思想的绘画。从表面上看,文人画就是结合诗、书、画、印四方面,由文化修养极高的文人、士大夫所画;从深层次来看,文人画则是文人们借物言志,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创作手段。

一、元代文人画形成原因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到元代出现明显转折。元代绘画重视自然景色描绘,绘画题材以山水居多,强调水墨、趋向写意是其较之于前朝的不同之处。元代文人画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绝非偶然,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仕人所受的遭遇密不可分。

元代特殊社会背景是元代文人画形成的根本原因。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名族——蒙古族建立的多民族融合的朝代,因此,民族矛盾较为突出,对于异族统治有严格的种族阶级观念。元代将民族分为四等,其中蒙古族位列首位,其次依次是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阶级对汉族人充斥着猜疑与歧视,于是汉族人尤其是文人士大夫们失去了在前朝的优厚待遇。据谢舫所说,当时社会人士按照职业不同分为十级:“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读书人竟然位列倒数第二,与娼丐并列左右。虽是郑谢等遗民的悲愤之语,但也代表了当时绝大多数社会人士的观念。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士人阶层对生活境遇的不满与失落无处发泄,只能将其抒发于绘画之中,这是元代文人画形成并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蒙古统治者对汉族文人的歧视,使他们受到巨大打击和屈辱,再加上元初废除了几千前来的科举制度,使文人们失去上升的阶梯。于是他们大多选择放弃仕进,隐逸于山林,沉湎于书画,在翰墨中寻求一份安慰,通过笔墨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情感。故元代隐士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是前所未有的。在此时期,文人画家们并不在意社会对其画作的评判,完全按照个人喜好及内心情感去创作,这就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元代文人画自由多变的风格,大大促进了其发展。

正因为如此,给元代的文人画带来了契机,文人雅士们逐渐取代职业画师、院体画师成为画坛的中坚力量。 二、元代文人画的情感张力

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里的“松雪”指的就是赵孟頫。赵孟頫作为南宋遗老,思想上矛盾重重,反复纠结入仕与否,入仕则意味着大逆不道;不入仕则无法实现自己的报复与理想。最终思考再三,他决定入宫做官。但朝廷并非真的重用他,辗转多处最后终不得志,于是辞官归隐。好在赵孟頫并没有因此失去对艺术的热情,反而激发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选择通

过书画来诉说心中的苦闷,并由此研究出一系列新的绘画理论,成为承前启后的大家。

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理论,提倡以书法笔意入画,借书法用笔丰富绘画作品,加强艺术感染力。他在《秀石疏竹图卷》中题诗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还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在诗画结合上,他考虑的更多的是二者之间的“隐”性关系,即在创作中营造出诗的意境,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画结合,恐怕只有文人画家才能做到,他们借作画表达自己内心的失落情绪。而画工大多是应顾客需求作画,不掺杂自己的主体情,就算画工本身文化涵养不低,也很难将内心情感体现在应制作品中。此外,他还提倡要做到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以此来深化作品的内蕴。《水村图》是赵孟頫的代表作,画中描绘江南城郊的风景,沙丘低峦,几片荒树,渔舟出没,远山近物均在山水之中,以“平远”的形式由近至远延伸出辽阔空间。这幅画是赵孟頫为自己的好友钱德钧所做,钱德钧与其同为南宋遗臣,到元代便辞官隐退,归乡田园。这幅画仿佛代表了赵孟頫心中的“世外桃源”,体现出他对钱德钧远离朝野的赞赏以及内心深处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赵孟頫的理论与实践,直接影响了著名的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他们不再一味追求笔墨之意,逐渐转向寄兴托志。作为四大家之首的黄公望,入官期间被诬陷入狱,出狱后便远离政事,以卖卜为生,后回到常熟隐居。黄公望五十岁左右才开始山水艺术创作,他观察山水到如痴如醉的地步,经常背着画具游山,每逢美景便立即摹写下来,他的山水素材,都是从生活中所得。其最有名的作品《富春山居图》近八十岁才开始创作,晚年便隐居于富春山中,全身心投入,将自己的意念寓于自然山水之中,用画笔营造一片心灵净土。吴镇是元四家中出身最为贫寒的一位,性情孤傲,一生从未想过从仕,不与权势者往来。孤苦无依的社会地位,激发了他对世俗的厌烦,认为社会阴暗虚无,看不到希望。他的孤傲、耿直同样体现在他画中。《秋江渔隐图》画高山平湖,湖中一叶轻舟随波荡漾,表达出作者对渔人悠游闲适生活的羡慕。倪瓒出身富豪之家,自小生活丰厚优越,无忧无虑,父亲早逝,靠长兄抚养,但是长兄却在他28岁时病故,家庭变故使他不得不过起漂泊江湖隐居的日子。生不逢时,热衷于绘画的倪瓒只能将这种情感抒发在绘画中。他主张在画中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这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产生逆反心理的折射。他的作品笔墨极简,多呈现的是清幽、静谧的美,透漏着萧条悲凉的感觉。《渔庄秋霁图》是倪瓒五十五岁时的作品,画卷采用其独特的“三段式”构图,上段为远景,三五座平缓的山峦;中段为中景,不着一笔,权作渺阔平静的湖面;下段为近景,坡上几棵枯树。整幅画不见飞鸟,不见帆影,也不见人迹,一片空旷孤寂之境。王蒙,赵孟頫的外孙,饱含一颗勇于仕进的心,但封建体制不让其施展抱负与才干,弃官后隐居黄鹤山,潜心研究画艺。他笔下的作品境界幽深,苍茫浑厚,曲折地传达出自己对世道的不平。其作品《青卞隐居图》被董其昌认为是“天下第一”的山水画,画中描绘卞山高峻巍峨的气势,扭曲的皱笔线条,跳跃的苔点,粗率的皴擦,呈现出一种焦躁与不安的情绪。四位元大家,虽然人生经历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将绘画尤其是山水画作为安顿自己生命的灵魂之所。 三、元代文人画的审美价值

虽然元代文人画家描绘的景色不如前朝精致,但其所突出的意境却能感染观者。普通的一抹远山、一丛枯木、一叶扁舟,仿佛有魔力一般,能让欣赏者的情绪为之感染,不知不觉置身于画中,体会其中的深远意蕴。他们笔下所呈现意境

中最突出的是荒寒萧疏之境,表面上看,这种意境与生命气息格格不入,但究其根本,受元代特殊社会背景影响,画中呈现的自然也是如此。即便在数百年后,我们观摩欣赏他们的画作,仍然能读出寂寞与苍凉。特殊的时代造就了元代文人的生存困局,文人们压抑的灵魂只有在与世无争的自然山水中,才能得到慰藉与施展。带有强烈主观色彩和抒情意味的山水画就这样在重视生命精神的元代画坛大行其道。 结语

元代文人画谱写了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灿烂的一页,并直接支配和影响了明清两代文人画的发展脉络,其优点被后世所吸收,并不断被升华、提炼,使中国文人画艺术达到高峰。可以说,元代文人的不幸遭遇成就了有幸的艺术,如果没有元代文人群体失意,元代山水画也不会有现在的辉煌成就。

论元代文人画的情感张力与审美价值

论元代文人画的情感张力与审美价值摘要:元代是文人画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元代特殊的时代背景,文人画成为文人墨客们抒发胸中逸气的工具,进而使绘画风格和审美情趣也发生了转变。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史料基础上,通过对元代文人画的形成原因、艺术特色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剖析,深入挖掘其艺术内涵,以便更好地解读元代文人画的情感张力和审美价值。关键词:元代文人画;引书入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icpi5jcp29d31q9p63i6j6mw9sjhs00dry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