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问题行为之原因
小学生问题行为之原因
课堂问题行为是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极具普遍意义的教育问题。在中小学课堂上,经常会有学生表现出各种各样、形形色色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问题行为。教师在采取既定策略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控制和管理之前,首要任务是必须充分了解课堂问题行为背后隐藏的原因。 (一)学生的性别差异决定了课堂问题行为的差异
无论在生活、交际、思维还是学习方式方面,男女学生的行为举止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女生比男生更乐于配合协助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男生对室外活动的兴趣比女生更大;男生大多热衷于数理化科目的学习,而女生往往在阅读、写作和语言学习方面有技巧且颇具优势。实际上,不同性别学生除了存在部分性质相同的课堂问题行为之外,更大程度上各自拥有一些具有性别特征的问题行为。男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多为显性的,如吵闹打架,明显违反课堂纪律,破坏课堂教学秩序;而在课堂上过于拘谨、胆怯、情绪化表现或是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性等隐性问题行为在女生中的发生频率则可能较高。 (二)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导致课堂问题行为性质的转化
从小学到高中,在自身知识能力提升的同时,学生的生理、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心理趋同倾向随着年龄增长变得越来越强烈,必然出现有些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和社会地位,导致向权威提出质疑、发出挑战的行为产生。在课堂中,教师和课堂行为规范通常被视为是权
威的象征,是受挑战的对象。所以年龄较小的学生表现出违反课堂行为规范的课堂问题行为一般都比较单纯,大多属于不能自控的表现。而年龄较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不仅扰乱课堂秩序,往往还具有了挑衅的意味,从而增大了课堂问题行为的危害性和教师的管理难度。 (三)学生性格类型与环境适应不良引发的课堂问题行为
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往往喜欢人际交往活动繁多的环境,能够忍受强烈的噪音和捣乱行为,而且绝对不会因为这些干扰而影响学习。如果身在秩序井然、结构清晰的课堂上,教师坚持要求教学时保持绝对安静,他们在持续一定时间之后必然会感到厌倦无聊。而内向型的学生则与之截然相反,干扰不断,充满全新体验的课堂学习环境虽然显得十分有生气,但性格内向的学生认为这样的环境会扰乱思维,损害学习效果。他们往往倾心于能够保证个人学习,以及能够让他们全神贯注地思考自己事情的课堂。对于这种情形,教师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在课堂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不断地穿插外向型和内向型的学习活动,当不同性格学生各自喜爱和厌恶的状况交替出现时,一般都能够忍受并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
形成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因素应该有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几乎所有的研究表明,家庭的养育方式、父母的关系、家庭结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等对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对于父母的职业、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这三种因素是否与小学生问题行为相关有较大的争议。宣煦、徐秀峰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的职业、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均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没有显著相关;但是王善信、翟静等人的研究结果却认为,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家庭,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较低,且显著低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家庭;徐静、李新胜等人的研究也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及干部者,其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各组;王亚萍、姚凯南等人的研究表明对儿童过高或者过低的期望
都会增加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率。
目前关于父母亲的健康状况和家族精神异常病史与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结果表明父母健康状况良好的家庭,问题行为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父母健康状况差的家庭;有家庭精神异常病史的家庭,问题行为发生率也较高。 2、社会因素。目前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研究的重点也集中在农村与城市小学问题行为的发生率的比较,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率高于城市的小学生。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还都比较落后,对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重视程度还是教育方式上,都落后于城市。使得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学生。但是也有个别研究表明,城市学校学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显著高于农村学生或来自于农村的学生,其原因是教师对农村学生或者农民工子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比较容忍或者默认为正常行为,如果城市孩子出现类似行为的话。就会认为比较严重。例对重点小学与非重点小学问题行为检出率的比较研究发现,重点小学问题行为的检出率显著高于个非重点小学,其原因是重点小学的学生多。教师要求高,学生的竞争压力大。
关于大众媒体、社区文化氛围、同伴交往对小学生问题行为影响的研究虽然很少,但是我们从国外早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可以推知,暴力、色情等媒体内容、不良的社会风气、结交不良朋友等一定会对小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导致小学生产生问题行为。 3、个人的成长发育史。个人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神经系统如果遭受不良的刺激,儿童神经系统出现一些问题也会导致小学生产生问题行为。例如相关的研究表明妊娠期接触有害物质和有严重的妊娠反应的母亲生出的孩子要比无妊娠反应的母亲生出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也有研究表明儿童出生时窒息10分钟以上,脐带绕颈,使用产钳或胎头吸引器辅助分娩者,其行为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顺产或剖宫产者。还有的研究表明有头外伤史、惊厥史和出生窒息史等与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呈显著相关关系。
摘要:目前我国关于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有很多,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很多量表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修订的,是否还能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待于进一步探讨;部分研究结果不一致,这说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小学生 问题行为 量表
一、引言
小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相对不成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各种不良因素,例如不良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方式过于粗暴、同伴关系不良等都会导致小学生在行为上出现一些问题,即问题行为。问题行为(behavior disorder)又叫做行为问题、行为异常、行为障碍、偏差行为等,研究者们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给它下了不同的定义。
柯克(1972)年指出,行为异常指的是与年龄不相适宜的偏离行为,它显著的妨碍儿童的成长于发育,也妨碍他人的生活。
朴永馨等人(1995)认为,情感和行为障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学习困难,但又没有智力、感觉和健康方面的原因;②不能与同龄人及老师建立并保持一种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③在正常情况下做出不恰当的行为和情感反应;④持续的不高兴或有抑郁情绪;⑤出现与个人或学校适应不良有关的身体疾病、疼痛或恐惧。 池丽萍、王耘(2002)把问题行为界定为违反社会公认的正常儿童青少年行为规范和道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