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并交换 TCP 窗口大小信息。以下步骤概述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计算机联系服务 器计算机的过程:
① 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 SYN 置位的 TCP 报文,其中包含连接的初始序列 号 x 和一个窗口大小(表示客户端上用来存储从服务器发送来的传入段的缓冲区 的大小)。
② 服务器收到客户端发送过来的 SYN 报文后,向客户端发送一个 SYN 和 ACK 都置位的 TCP 报文,其中包含它选择的初始序列号 y、对客户端的序列号的确认 x+1 和一个窗口大小(表示服务器上用来存储从客户端发送来的传入段的缓冲区 的大小)。
③ 客户端接收到服务器端返回的 SYN+ACK 报文后,向服务器端返回一个确认 号 y+1 和序号 x+1 的 ACK 报文,一个标准的 TCP 连接完成。
TCP 使用类似的握手过程来结束连接。这可确保两个主机均能完成传输并确保 所有的数据均得以接收。
3.6 文件传送协议的主要工作过程是怎样的?
答:FTP 协议需要客户端与服务器端建立两条 TCP 连接,一条是控制连接,用 于传送各种 FTP 命令,一条是数据连接,用于文件传送。服务器端根据客户端 传递过来的 FTP 命令,执行相应的操作。 3.7 分组话音、文件传送、远程登录,选择哪种 TCP/IP 传输协议(TCP 或 UDP) 较为适?
合
答:分别用 UDP、TCP、TCP。
S. . . . . ..
.. . .. . .
第 6 章 通信网
6.1 什么是长途网?画图说明我国二级长途网的网络结构。 答:由多个长途编号区的本地网所构成通信网,可称为通信网。图见书图 6.7。 6.2 长途网中各级交换中心的职能和设置原则是什么? 答:长途两级网将国长途交换中心分为两个等级,省级(直辖市)交换中心,
用 DC1 表示,和地(市)交换中心,用 DC2 表示。
职能:DC1 主要是汇接所在省的省际长途来话、去话业务,以及所在本地网的 长途终端话务。
DC2 的主要是汇接所在本地网的长途终端话务。
设置原则:
J 直辖市本地网设一个或多个长途交换中心时,一般均设为 DC1(含 DC2
功能)
J 省会本地网设一个或多个长途交换中心时,均设为 DC1(含 DC2 功能);
设三个及三个以上长途交换中心时,一般设两个 DC1 和若干个 DC2.
J 地(市)本地网设长途交换中心时,所有的长途交换中心均为 DC2.
6.3 什么是本地网?画出分区双汇接网络结构示意图,并指出采用分区双汇接结 构的原因。
答:本地网指在同一长途编号区围,由若干个端局,或者由若干个端局和汇 接局及居间中继线、接入电路和话机终端等组成的网。
图见书图 6.4.
分区双汇接结构比分区单汇接的可靠性高,当网络规模大、局所数目多时比 较适用。
6.4 试说明国际网的网络结构。 答:国际网是由各国(或地区)的国际交换中心(ISC)和若干国际转接中 心(ITC)组成的。国际网通过国际转接中心 ITC1、ITC2 和国际交换中心
ISC 将各国长途网进行互连,构成三级国际长途网。各 ITC1 之间以网 状网互连,ITC1 与所属的 ITC2、ITC2 与 ISC 以星形方式连接。
6.5 什么是路由?基干路由、低呼损直达路由、高效直达路由和最终路由各有什 么特点?
答:对于不属于同一交换中心的两个用户,当用户有呼叫请求时,在交换中心之
S. . . . . ..
.. . .. . .
间要为其建立起一条传送信息的通道,这就是路由。
基干路由:构成网络基干结构的路由,呼损率小于等于 1%,基干路由上的话务 量不允许溢出到其他路由。
低呼损直达路由:呼损率小于等于 1%,话务量不允许溢出到其他路由。 高效直达路由:没有呼损指标要求,话务量允许溢出至规定的迂回路由上。 最终路由:任意两个交换中心之间可以选择的最后一种路由。
6.6 路由选择结构和路由选择计划各有哪几种类型? 答:路由选择结构分有级和无极两种结构;路由选择计划分固定选路计划和动态 选路计划两种,其中动态选路又包括时间相关选路、状态相关选路和事件相关选 路。
6.7 路由选择的主要规则有哪些? 答:确保传输质量和信令信息的可靠传输;有明确的规律性,确保路由选择中不 会出现死循环;一个呼叫连接中串接的段数应尽量少;能够在低等级网络中疏通 的话务应尽量在低等级中疏通。 6.8 A 到 B,C 到 D 应如何选择路由? 答:A 到 B:A-E-B
C 到 D:首选 C-D,其次 C-E-D 或 C-F-D,最后 C-E-F-D 6.9 请说明我国 GSM 移动网网络结构
答:我国 GSM 话务网目前采用汇接制,大多数省份或直辖市采用三级网的网络 结构,即移动业务本地网、省网和全国网。各省设置一对 TMSC1,各 TMSC1 之间网状连接,构成全国网;各省设置一对或多对 TMSC2,TMSC2 之间网状网 连接,并与其归属的 TMSC1 连接,构成省网;每个移动业务本地网中设置一 个或多个移动端局(MSC),并设立一个或多个 HLR,MSC 与所属的 TMSC1 和 TMSC2 之间为星形连接。
6.10 画图说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IMT2000 的构成。
答:见书图 6.20
S. . . . . ..
.. . .. . .
第七章 数据网
7.1 试述组成分组交换网的设备及其功能。 答:分组交换网由分组交换机、连接这些交换设备的链路、远程集中器(含分组 拆装设备)、网络管理中心等组成。分组交换机实现路由选着或局部交换功能;
远程集中器(含分组拆装设备)负责非分组型终端的集中接入和将数据打包成分 组数据、或将分组数据恢复成非分组终端能够识别的数据;网络管理中心负责对 分组网络进行管理功能。
7.2 简述 DDN 网的组成并给出 DDN 网的结构
答:一个 DDN 主要由本地传输系统、交叉连接和复用系统、局间传输及同步时 钟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组成。DDN 网的结构见书图 7.6。 7.3 简述帧中继网的定义、功能及特点。
答:帧中继是在用户-网络接口之间提供用户信息流的双向传送,并保持顺序不 变的一种承载业务,其中的用户信息以帧为单位进行传输,对用户信息流进行统 计复用;帧中继主要用于传递数据业务;帧中继的特点:有按需分配带宽,网络 资源利用率高,采用虚电路技术,不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兼容多种协议,支持多 种数据用户。
7.4 简述 ATM 网的定义、分类及主要接口。
答:采用 ATM 技术进行数据传输的网络;可以分为共用 ATM 网、专用 ATM 网 和 ATM 接入网;主要接口有 UNI、NNI、B-ICI、DXI、FUNI 五种。 7.5 简述局域网的几种访问控制方式及特点。
答:局域网常见的访问控制方式主要有三种: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址接入 (CSMA/CD)、令牌环、令牌总线。CSMA/CD 原理简单,技术上易实现,网络 中各工作站处于平等地位 ,不需集中控制,不提供优先级控制,在网络负载增 大时,发送时间增长,发送效率急剧下降。令牌环适用于环形拓扑结构的局域网, 能够提供优先权服务,实时性高,缺点是控制电路复杂,令牌容易丢失;令牌总 线主要用于总线形或树形网络结构中,优点是各工作站对媒质的共享权力是均等 的,可以设置优先级,也可不设;吞吐能力好,缺点是控制电路复杂,轻负载时, 线路传输效率低。
S. . . . . ..
.. . .. . .
第八章 IP 网
8.1 简述 IPv4 的地址划分方法及 IPv4 的缺点。
答:IPv4 使用 32 位地址,分为 A、B、C、D、E 五类。32 为地址分为两部分, 前面的部分代表网络地址,后面的部分代表局域网地址。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 IP 地址段:
127.X.X.X 给本机地址使用
224. X.X.X 为多播地址段
255.255.255.255 为通用的广播地址
10. X.X.X、172.16.X.X 和 192.168.X.X 供本地网使用
缺点:① 地址空间有限;② 路由表随网络规模的增大而增长,造成选路困难; ③ 地址分配与配置复杂,不支持真正的即插即用;④ 支持的服务类型有限;⑤ IPv4 的可变长选项字段可提供额外的特殊功能,但会影响路由器性能使得它们 很少采用;⑥ 安全性差。
8.2 简述 IPv6 与 IPv4 相比的优点。
答:报头简化、扩展灵活; 地
质结构层次化; 即插即用的连网方式; 在网络层实现认证与加密; 满足多种服务质量要求; 更好地支持移动通信。
8.3 IPv4 向 IPv6 过渡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分别用什么技术?
答:IPv4 向 IPv6 过渡,需要解决两种场合下的通信问题:一是被现有 IPv4 路由 体系相隔的局部 IPv6 网络之间如何通信;二是如何使新配置的局部 IPv6 网络能 够无缝地访问现有 IPv4 资源。
对于第一类问题,可以使用隧道技术或双协议栈技术解决;对于第二类问题,可 以使用双协议栈技术或地址翻译与报头转换技术。 8.4 给出 IP 网基本模型。
答:IP 网主要包括 IP 网关、IP 承载网、IP 网管理层面及电路交换 网接入几个部分。IP 网的基本模型见书图 8.14 8.5 IP 网与 PSTN 相比有哪些优点?
S.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