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Vol.14No.62006
大学生孤独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初探
王晓刚1,陈桃林2,蒋灿1,陈卓*
(1.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2.西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重庆400715)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孤独与自我价值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价值感量表和状态与特质性孤独量表对结果: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孤独具有显著的负相关;特殊自我价值感330名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孤独进行了测量。
和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对状态性孤独的回归效应显著;特殊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对特质性孤独的回归效应显著。结论:自我价值感各因子与状态、特质性孤独之间的关系存在差异。【关键词】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孤独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06)06-0622-02
Explor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Self-worthandLonelinessofUndergraduates
WANGXiao-gang,CHENTao-lin,JIANGCan,CHENZhuo
SchoolofPsychology,SouthwestNormal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relationshipbetweenLonelinessandSelf-worthofundergraduates.Methods:330
undergraduatesweremeasuredbytheself-worthscaleandstateversustraitlonelinessscale.Results:①Thereweresig-nificantlynegativecorrelationbetweenallaspectsofself-worthandloneliness.②Specificself-worthandindividualorien-tationgeneralself-worthsignificantlypredictedthestateloneliness.③Specificself-worthandsocialorientationgeneralself-worthalsosignificantlypredictedthetraitloneliness.Conclusion:Self-worthinfluencedtwotypesoflonelinessindifferentways.
【Keywords】Undergraduates;Self-worth;Loneliness
孤独是指个体渴望人际交往与亲密关系而无法满足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体验[1]。国内的研究表明孤独在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2,3]。作为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较稳定的人格倾向,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me)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对作为主体的自我(I)的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它对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具有一种弥漫性的影响[4]。国外的研究也指出自我价值感与孤独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5]。本研究旨在运用本土化的自我价值感问卷,分析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孤独的关系。为从自我价值感的角度对孤独进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
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GI)、个人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TI)、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TS)[6]。
1.2.21.3
状态与特质性孤独量表程序和统计方法
共40个问题,包括
状态性孤独(SL)和特质性孤独(TL)[7]。
采用团体施测,要求被试一次性完成两份问卷,当场收回;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处理。
2
2.1
结果
大学生孤独和自我价值感的得分状况
330名大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和个人
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和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24.3±3.8、18.7±
1
1.1
对象与方法
对象
本研究在四川和广西两地三所大学选取学生
3.1、18.8±3.1、74.5±8.2、73.2±10.2,在状态与特质性
孤独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为41.0±8.8、42.7±7.9。其
中,状态与特质性孤独的得分高于40分的比例分别为52.8%、55.8%。
352人,有效被试330份,其中男生178人,女生152
人;大一87人,大二127人,大三84人,大四32人。1.2研究工具
1.2.1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共56个问题,包括总体自我价值感(T)、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GS)、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5JZD0031)
2.2大学生孤独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分析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和孤独的相关分析表明:自
我价值感各因子均与状态、特质性孤独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P<0.01)。见表1。
2.3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各因子对孤独的回归分析逐步回归法分析表明,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第14卷第6期··623
感均最先进入回归方程,依次进入回归方程的还有
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它们对状态性孤独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见表
表1
个人取2)。由表3可知,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向特殊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对特质性孤独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孤独的相关矩阵
注:*P<0.05,**P<0.01,下同。表2
自我价值感子维度对状态性孤独的逐步回归分析
表3自我价值感各因子对特质性孤独的逐步回归分析
3讨论
在本研究条件下,在大学生中测到了稳定的孤独感,这说明孤独感在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相关分析表明自我价值感与状态、特质性孤独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大学生群体中,高自我价值感者更倾向于内控,有强烈的自我信念,在人际活动中表现得较为自信,能形成合理的人际预期[8]
。研究也发现,高自我价值感者更偏向于采用问题解决、求助等方式解决问题,较少选择回避[9]。这使得高自我价值感的大学生能有效地应对人际情境与问题,协调好人际期望和现实之间差距,获得社交支持,满足人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和预防了孤独的发生。相反,自我价值感低的大学生更多地采用自责、幻想、退避等应对方式[9]。对他们而言,孤独感居高不下也就在所难免。
在回归分析中,社会和个人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对状态、特质性孤独均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这可能是由于特殊自我价值感主要表现在生理、人际和家庭等具体方面,抽象水平较低所致[10]。在人际情
境中,特殊自我价值感对大学生的人际活动及其结果影响较大,也更为直接,从而对孤独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在一般自我价值感维度上,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对状态性孤独有显著的回归效应,而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对特质性孤独有显著的回归效应。状态性孤独反映的主要是个体在近期的人际需要满足状况,易受具体情境或特殊事件的影响。而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表现为自我潜能的发挥和完善
对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影响,比较容易随社会角色、身份的改变或重大事件的发生而波动[10]。由此可见,它对人们在具体人际情境中社交技能的发挥、人际需要的满足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因而对状态性孤独有直接的影响。社会取向的自我价值感表现为社会或他人的认可对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它的形成和影响作用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并不取决于短暂或具体的情境,因而对特质性孤独具有持续的、弥散性的影响。总体自我价值感没有进入回归方程,这可能是由于自我价值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而总体自我价值感居于最高层次,抽象程度较高所致。
参
考
文
献
1
PeplauL,PerlmanD.Perspectivesonloneliness.InBrgen-
nanT,MeredithW,WoodwardC.CorrelatesoflonelinessamongMidwesternadolescent.Adolescence,1993,28:685-693
2刘加艳.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使用特点关系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3):286-287
3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2005,28(3):690-693
4杨雄,黄希庭.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1999,22(6):484-487
5
TerrellF,TerrellS.Lonelinessandfearofintimacyamongadolescentswhoweretaughtnottotruststrangersduringchildhood.Adolescence,2000,35(140):611-621
6
黄希庭,余华.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构念效度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心理学报,2002,26(2):57-516
(下转第626页)
··626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Vol.14No.62006
3
3.1
讨论
性因子对畲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最为显著,家庭亲密度与SCL-90的所有因子都有显著负相关;而矛盾性与SCL-90的所有因子都有显著正相关。其次,FES-CV中的情感表达、组织性和道德宗教观对畲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也不容忽视。此外,回归分析的结果也显示,成功性与SCL-90的部分因子—强迫性、人际敏感、抑郁、偏执有显著正相关。
参
考
文
献
基本家庭因素对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往的研究表明,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
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职业和父母文化程度等作为家庭硬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和人格的成长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5-8]。在我们的研究中,也部分证实了以往的观点。本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差于非独生子女;家庭所在为城市和郊区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乡村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多;单亲家庭、寄养家庭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尽管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也对他们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都不是十分显著。对于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则是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经济状况越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此外,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父母职业和受教育程度、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都存在显著的影响[5-8],而在我们的调查中其影响却并不显著。
12345678
郭少榕.闽东畲族教育的现实与超越.教育评论,1997,1:
58-60
黄新宪.建国以来畲族教育与畲族社区的变迁.江西教育科研,1998,5:51-5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34-142
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7
万云英.家庭教育与子女人格、子女成绩的相关研究.中国儿童发展,1993,2:
桑标.父母意识、育儿焦虑、先天气质—独生子女与亲子关系研究的新热点.当代青年研究,1998,2:6-10
方双虎.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影响.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232-236杨志伟,刘少文,李雪荣.儿童行为问题、学业成绩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模型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
3.2家庭环境因素对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对不同民族FES-CV各因子的对照研究中我
们发现,杂居畲族(Ⅱ)和汉族(Ⅲ)的各因子除娱乐性一项之外,其它均无显著差异,而纯畲族(Ⅰ)不论与汉族相比,还是和杂居畲族相比,在多项因子的对照中存在显著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杂居畲族已经明显汉化,杂居畲族家庭因子分和汉族已经十分接近。
在家庭环境因素(FES-CV)的10个因子中,相关分析的结果与先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是基本吻合的,即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家庭里,成员之间亲密无间,坦诚地交流思想和情感,无疑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相反,在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家庭里,成员之间缺乏亲密感和归属感,则容易导致孩子焦虑、抑郁、敌对、偏执,甚至出现躯体化症状
[9-13]
263-2669
CongerRD,CongerKJ,ElderGHetal.AFamilyProcessModelofEconomicHardshipandAdjustmentofEarlyAdolescentBoys.ChildDevelopment,1992,63:526-54110RenaLR,etal.RiskyFamilies:FamilySocialEnvironments
andtheMentalandPhysicalHealthofOffspring.J.Psy-chologicalBulletin,2002,128(2):330-366
s11EdithChen,etal.SocioeconomicDifferencesinChildren’
Health:HowandWhyDoTheseRelationshipsChangeWithAge?J.PsychologicalBulletin,2002,128(2):295-32912魏宝玉,苏林雁.家庭环境与ADHD儿童行为的相关性.中
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45-146
人格的13汤毅晖,黄海,雷良忻.青少年疏离感与家庭功能、
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58-160
。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家庭亲密度和矛盾
9
(收稿日期:2006-04-19)
柳春香,凌辉.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2(3):23-26
!!!!!!!!!!!!!!!!!!!!!!!!!!!!!!!!!!!!!!!!!!!!!!!!!!!!!!!!!!!!!!!!!!!!!!!!!!!!!!!!!(上接第623页)
7GersonC,PerlmanD.Lonelinessandexpressivecommuni-cation.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
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86-389
10黄希庭,郑涌,等.个性品质的形成理论与探讨.北京:新
华出版社,2004.79-90
8龚艺华,黄希庭.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31(1):32-34
(收稿日期:2006-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