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归有光《项脊轩志》(第二课时)教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项脊轩志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yú)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yù),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一、导入:

经过了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仔细疏通了《项脊轩志》的文言字词,而且对作者归有光的身世遭遇和创作经过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在字里行间中细细体味作者在这间小书房中所寄寓的复杂情感。(写标题) 二、整体感知:

请全班同学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分别写了什么?能否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文章的“文眼”?

三、探究感悟:

1 / 4

(一)请一位学生范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请找出最为欣赏的文句选读出来,并谈谈为什么。

鉴赏要点:

①“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鉴赏点:“借”字看出主人公当时处境清寒却勤读不懈的情形,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乐诗书以自娱”,或书声朗朗或静坐冥思,似有无穷乐趣,可见作者安贫乐道,情操高洁。

②“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鉴赏点: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了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影参差,错落有致,别有情味。微风过去,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珊珊可爱”之景,流露出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面对这样一个破旧、狭小昏暗的老屋,作者并没有放弃它。而是针对缺陷,用了一些简单、巧妙的方法,化腐朽为神奇,让这个百年老屋重新焕发出生机,并且使之充满了生活意趣。

“修葺、辟窗、垣墙”在这似乎简简单单的几个动作中,却包含了极富智慧的创造。“修葺”解决了漏雨、落尘的烦忧;“辟窗”破除了狭小房间造成的心理压迫感,为引入光线创造了条件。“垣墙”用一线粉墙挡住南日,借来满室阳光。这是最为精彩的一笔,阳光的引入,让整个房间顿时活了过来,四时的更替,变动的光影,小屋从此不再枯寂。

最后追问:

1、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写呢?修葺前后的顺序能不能颠倒过来?

明确:作者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项脊轩的优美可爱和作者的怡然自得作铺垫。同时,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2、“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

明确:以动衬静,比较“什么声音都没有”、“一根针的声音都听得到”

(二)教师范读2-6段,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可悲”之事,分组讨论完成文章的赏读。

1、叔父分家: 鉴赏要点:

①“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 / 4

鉴赏点:原本该是钟鸣鼎食的大宅院变成了鸡犬不宁、乌烟瘴气的大杂院。 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鉴赏点:由篱到墙的变化实质上是叔伯隔阖程度由浅到深的外在体现。“矣”字流露出对家道中衰的深深悲慨,怨恨却无奈。

2、慈母早逝:

追问:1、为什么要老妪转述母亲的回忆?明确:这些嘘寒问暖的话语,对我们不缺乏母爱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平常,但根据《先妣事略》,因为接连生产,虚弱的母亲二十五岁便意外去世,当时归有光才八岁,对母亲只有着模糊的印象;从外人的角度看待母亲的细节,更容易感人。

2、老妪为什么会哭?明确:既是母亲厚待的恩情,还有被我感染,更是自己的惭愧后悔:正是“老妪”给母亲介绍的偏方,害死了母亲,她的好心却做了坏事,从某种角度上说,她是无意间“谋害”归有光母亲的凶手。

3、 祖母亡故: 鉴赏要点:

①“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鉴赏点:亲切的责备或者戏谑里,蕴含着高度的赏识,深切地表达了祖母对孙儿的默默疼爱和欣赏之情。

②“比去,似乎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鉴赏点:“阖”有轻轻关上的意思,强调“似乎”更显小心翼翼,说明祖母生怕打扰孙子用功,足以表现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自语”表现她的话发自内心,更见其期望殷切,情真意诚。

③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问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鉴赏点:这些家常口语,寻常问话,语言朴实清淡,得犹如一杯家乡的泉水,而所表达的情意却是那样的委婉深沉,感人之深,胜过万语千言。

追问:1、在回忆三件事情中,作者情感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原因?明确:作者一开始只是客观的记述感叹,感到家族没落的“悲凉”;既而“余泣,妪亦泣”,情感仍然含蓄而节制,终于到最后忍不住“长号”,情感外露而激烈,情感抒发层次清楚,情感发展脉络分明。究其原因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成,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愧疚。

2、第四段比较简短,是否可以删去?明确: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课本曾删节掉作者自我评论其抱负的一段)。

3 / 4

归有光《项脊轩志》(第二课时)教案

项脊轩志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hyco464l95uqa87qzsz8c83h0epna0168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