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钢铁科技与社会发展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钢铁科技与社会发展

摘要:

钢铁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是国家的命脉,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钢铁作为支柱性工业,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本文从钢铁的产业的相关发展、生存现状以及面临的重要选择,选取几个代表性的方面以及实例—钢铁企业的转型(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等)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浅析钢铁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钢铁;科学;技术;社会 引言:

在中国,钢铁的发展不过百来年,却从过去的农业大国转变现在的世界头号钢铁生产大国,粗钢生产量超过全球产量的三分之一,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然而,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下,中国这个“世界头号钢铁生产大国”的称号,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尽管在一些方面,中国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现存的各种困难依然拖住了社会发展的步伐,相关钢铁前沿领域的科学理论的缺乏,技术的不成熟,甚至说在很大程度仍依靠外国引进,中国距离世界钢铁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当然,中国的相关钢铁政策的实施,整个钢铁企业的渐渐转型以及全社会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一、中国钢铁与国民经济

钢铁材料是人类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最重要的结构材料和产量最大的功能材料,是人类社会进步所依赖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钢铁工业的进步历程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指示器和风向标,1949年全国产钢只有区区16万t,1996年钢产量首次跃过1亿吨,2002年的钢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82亿吨。50多年来中国的产钢量增长1 000多倍,成为世界材料发展史上的奇迹[1]。2002年实现钢产量1.8亿吨,到2003年钢产量突破2亿吨,达到22234万吨,2004年全国共产钢27279万吨,比上年增长22.7%,生铁、钢材的产量分别达到创记录的25185万吨与29723万吨(含重复材),同比增长均在20%以上。

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产品品种优化和质量提高,不仅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各用钢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且为下游行业提供优质价廉的钢材,大大降低了相关行业的制造成本,为我国机械、运输、家电产品能够大量出口创造了良好条件。

同时钢铁工业本身为国民经济创造的附加值和纳税额也大幅增长。2006年大小型冶金企业:工业增加值3233亿元,比2000年增长1.5倍;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例由2000年的3.25%提高到4.05%:上交各种税金1018亿元,比2000年增长2.16倍。2000—2006年人均粗钢消费量由110kg增加到295kg,增加2.68倍。2001-2006年,我国工业化发展加快,汽车产量由246万辆增加到728万辆,空调产量由2313万台上升到7913万台,电脑由877万台上升到1.0395亿台,造船完工量2006年1452万载重口屯机电产品的出口额由1070低于进口钢材,大大降低了相关行业的制造成本[2]。

我国钢铁工业较好地解决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国内市场钢材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利支持。钢铁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高速发展的中国,在发展自己的同时,更加稳固了自己在国际舞台中的地位,摆脱了长久以来的羸弱。

尽管中国钢铁发展迅速,由于发展时间过短,中低端产品泛滥,高端技术有待发展,形成了现在的困局:产品滞销,效益日益下降,却不得苦苦支撑。而且,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钢材市场需求回落,钢铁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其中产能过剩问题尤为突出,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亏损面和亏损额不断扩大。一些中小型企业面临整改,大部分大型企业亏损严重,不得不依靠国家支撑。2015钢材社会库存情况分析: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供的消息,2015年12月,全国22个城市5大类品种钢材社会库存环比继续下降,其中热卷库存下降幅度较大,线材库存上升幅度较大,两品种增减幅度匀超过10%。本月库存791.67万t,环比减少26.84万t,下降3.28%。其中钢材市场库存总量68247万t,比上月减少47.64万t,下降6.52%;港口库存109.2 t,比上月增加208 t,上升23与3%[3]。

二、钢铁企业技术转型

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面对高库存、低售价、缺乏铁矿石与海运市场主动权等问题,面临着有史以来的一场“革命”。在世界经济反转时期,中国钢铁企业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加快实质性兼并重组步伐,推进各项资源优化整合,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降低生产运行成本,确保中国钢铁企业在后经济危机时代赢得国际市场份额,永挺前进脊梁[4]。科技创新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源泉,要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上下功

1

夫。企业要形成技术进步的健全机制,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企业科技创新表现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是指把新设想和新发明转变成能在市场上销售的新的或者显著改进的产品。企业的科技创新,一方面要随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但这仅是被动开发,另一方面更要自己不断开发新产品,来引导市场需求,这才是主动占领市场。工艺创新是指研究和采用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生产方法,这些方法包括设备和生产工序方面的变化。通过工艺创新,可以生产现行生产方法无法生产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也可以用于提高已有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5]。

1、以下以节能减排技术改革为中心,讨论一下社会的发展而要求技术的改革。

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节能减排要 求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对污染进行全过程控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扩大就业,既满足当代人的物质、环境和社会需求,又为子孙后代的需求预留生存发展空间,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双赢。

为了避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国在2008年出台了以投资为主要内容的刺激计划,让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投资“死灰复燃”2010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不降反升到0.09%。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尚缺乏有效的税收调节手段,在节能减碳方面的直接补贴也不足,一般家庭对节能产品选择的热情不高。面对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中国必须坚持节能减排优先的原则,加强对节能服务企业的扶持,加快对高耗能、高耗材、高排放、低效能产业的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的压力,已经迫在眉睫。一些地方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由于我国钢铁企业管理水平、装备水平等参差不齐,尤其是一批中小型钢铁企业装备水平偏低,落后产能所占比重依然较高,目前还存在大量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要求的小焦炉、小烧结机、小高炉、小转炉等落后设备。以高炉装备为例,目前全国的1400多座高炉中,大于1000m3以上容积的高炉有200多座,数百座400m3~1000m3高炉面临大型化和结构调整,400m3及以下炼铁高炉按国家规定要尽快淘汰。今后我国大型高炉建设和大修改造中如何提高产能集中度,实现降耗减排,减少建设投资,依靠自主创新提高装备水平,将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时下,钢铁企业需要先进的节能装备,如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上,主要应充分利用好副产煤气,须淘汰烧煤和油的炉窑,利用蓄热式燃烧技术和装备,充 分利用好低热值的高炉煤气,把焦炉煤气喷入高炉,以降低炼铁燃料比。在提高

2

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水平上,钢铁行业将重点推广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技术装 备,包括高炉炉顶压差发电(TRT)、干熄焦(CDQ)、烧结余热回收(由热烧结矿显热、烟气余热、点火器后烧结矿辐射热三部分组成)、焦炉煤气上升管余热回收(热值仅次于干熄焦)等。节能减排就是建立循环经济系统的科技支撑体系,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以减量化为切人点和突破口,以清洁生产、面向环境的生态规划等为手段,以相关科学技术为支撑,从企业层面展开,然后由点到线,构建物质能量利用链条,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再由线到面,发展静脉产业科技,建立生态化资源回收,在整个社会实现再循环[6]。

与此同时,企业的发展还离不开国家社会的支持。国家应该加强宏观控.调整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同时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规章体系、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国家有关部门应对一次能源回收利用项目给予优惠政策,并对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设备、仪器、零部件等免征进口关税并予以补贴.对于符合贷款条件、从事二次能源利用的目.国家财政应给予全额补贴。建立能源管控中心是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体现,能源管控中心负责各种能源和资源的调配,对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控制,将节能减排的目标,如实的落实到各有关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各部门具体负责,形成完整的能源管理组织和体系[7]。

2、清洁生产的改革

钢铁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工序多、流程长、设备规模大、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近十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钢铁产量连年居世界首位,但是钢铁工业的总体装备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其生产工艺技术还很落后,尤其是环境配套设施的总体水平还比较差。就全行业整体水平而言,仍然处于高投入、低产出、重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生产状况[8,9]。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是中国钢铁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钢铁工业的清洁生产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的节能降耗及污染防治上,而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是实现清洁生产的核心内容.钢铁工业的清洁生产途径主要有:1)削减污染源,在生产过程中避免污染物的产生.2)合理组织企业内的物料循环,主要是指企业层次上的物料再循环,减少三废的排放.3)发展环保技术,做好必要的末端治理,是一种其他预防措施之后的最后把关措施[10]。

科技管理是指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正确地组织和安排人力、物力、财力,以便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地实现预定的目标,使科技工作的各个方面能正确地协调发展。实行科技管理,推动清洁生产,降低成本在钢铁行业势在必行。而科技创新在其中占据重要一隅,已有的:1)炼铁技术方面:高炉喷煤、高炉长寿、高风温、无钟炉顶等技术有了较大发展;2)转炉溅渣护炉技术:平均炉龄超过

3

10000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电炉炼钢技术:目前冶炼电耗(含精炼)低于400 kWh/t,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4)提高连铸比,开发推广高效连铸技术,采用全连铸取代模铸,可提高轧钥综合成材率16%;5)轧钢推广连轧技术、加热炉节能技术,淘汰落后的多火成材工艺:6)冶金环保技术:通过节能降耗、资源利用、控制污染,在工艺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废气净化、可燃气体回收利用和含铁尘泥、钢铁渣综合利用。工艺的优化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优化钢铁生产的工艺流程,由传统松散型转向现代紧凑型,从源头上节能降耗,控制减少污染。而未来科技进步主要在:1)高炉生产过程技术进步;2)以连铸技术为中心实现钢液凝固和轧制的局域重合;3)轧钢方面轧制温度概念的更新和变化;

4)钢铁企业“三干三利用”技术(焦炉、高炉和转炉的煤气干式除尘技术以及对水、煤气和固体废渣的综合利用);5)钢铁联合企业全流程能源介质调配效益最大化技术;6)整个企业更加先进的科技管理[10]。

钢铁科技与社会

我们知道,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组织科学活动的社会建制。这是一个比较统一的说法。而技术的说法相对广泛,即使是狭义的技术,不同的学者也有着不同的看法,但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的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和技术产品。科学与技术最基本的区别在于:技术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现实形态的直接生产力;而科学表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知识形态的间接生产力。而在钢铁行业,我们往往希望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一切的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社会,因为技术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社会价值:1)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推动了经济增长;3)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近代以来人类文明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11]

当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在哲学的讨论并不是本文的重点。钢铁企业作为钢铁行业的缩影,那么,钢铁企业也是反映三种之间关系的重要研究对象。 就像之前提到的,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方面,钢铁行业中的科学与技术已经相互渗透,企业是以获得生产力,产生利润为主要目的,但如今也不仅限如此,现代钢铁行业相关发展前沿问题、生产管理、生态影响等社会问题一系列问题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在钢铁之中已经密不可分,那么现代钢铁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才能走出现在的低谷,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

开篇就提到了钢铁行业作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其重要性毋庸置疑。钢铁行业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繁荣,社会的发展需要钢铁行业的改革。21世纪之前,钢铁科

4

【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钢铁科技与社会发展

钢铁科技与社会发展摘要:钢铁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是国家的命脉,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钢铁作为支柱性工业,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本文从钢铁的产业的相关发展、生存现状以及面临的重要选择,选取几个代表性的方面以及实例—钢铁企业的转型(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等)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浅析钢铁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关键词:钢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hvb96zydb7s7tu43p391qw0b8cvba00t6g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