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环评技术方法(2012总结)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掌握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中基本图件和推荐图件的组成(新增内容)(导则内容)

1.一般原则:⑴生态影响评价图件是指以图形、图像的形式对生态影响评价有关空间内容的描述、表达或定量分析。是生态影响评价报告的必要组成内容,是评价的主要依据和成果的重要表示形式,是指导生态保护措施设计的重要依据。⑵生态影响评价工作中表达地理空间信息的地图,应遵循有效、实用、规范的原则,根据评价工作等级和成图范围以及所表达的主题内容选择适当的成图精度和图件构成,充分反映出评价项目、生态因子构成、空间分布以及评价项目与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空间作用关系、途径或规模。

2.图件构成:基本图件和推荐图件。基本图件是指根据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不同,各级生态影响评价工作需提供的必要图件。当评价项目涉及特殊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时必须提供能反映生态敏感特征的专题图(如保护物种空间分布图),当开展生态监测工作时必须提供相应的生态监测点位图。推荐图件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图形图像形式表达的、有助于阐明生态影响评价结果的选作图件。

表B.1 生态影响评价图件构成要求 等级 基本图件 推荐图件 ⑴项目区域地理位臵图。⑵工程⑴陆域:植被类型图或绿化布臵图。⑵山岭重丘区:地形地貌图。平面图。⑶土地利用或水体利用⑶地表水体:地表水系图。⑷海域:海洋功能区划图。⑸重要生三级 现状图。⑷典型生态保护措施平态敏感区:关键评价因子的评价成果图。 面布臵示意图。 ⑶土地利用现状图。⑸地表水系⑶地表水体:水环境功能区划图;地下水:水文地质图件。⑷海图。⑹重要生态敏感区空间分布域:海域岸线图和海洋功能区划图。⑸已有土地利用规划:已有二级 图。⑺主要评价因子的评价成果土地利用规划图和生态功能分区图。 和预测图。 ⑹特殊和重要生态敏感区空间分⑵山岭重丘区:地形地貌图、土壤类型图和土壤侵蚀分布图。⑷布图。⑻植被类型图。⑼生态监海域:海域岸线图和海洋功能区划图,选作海洋渔业资源分布图、一级 测布点图。 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分布图、海涂分布现状图。⑹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动植物资源分布图、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图、基本农田分布图、绿化布臵图、荒漠化土地分布图。 (二)熟悉生态影响评价成图比例规范与要求(新增内容)(导则内容) 制图与成图精度要求:⑴生态影响评价制图的工作精度一般不低于工程可研制图精度,成图精度应满足生态影响判别和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⑵生态影响评价成图应能准确、清晰地反映评价主题内容,成图比例不应低于表B.2 中的规范要求(项目区域地理位臵图除外)。当成图范围过大时,可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分幅成图;当涉及敏感生态保护目标时,应分幅单独成图,以提高成图精度。

表B.2 生态影响评价图件成图比例规范要求 成图比例尺 成图范围 一级评价 二级评价 三级评价 2≥100km ≥1:10 万 ≥1:10 万 ≥1:25 万 220~100km ≥1:5 万 ≥1:5 万 ≥1:10 万 面积 22~≤20 km ≥1:1 万 ≥1:1 万 ≥1:2.5 万 2≤20 km ≥1:5000 ≥1:5000 ≥1:1 万 ≥100km ≥1:25 万 ≥1:25 万 ≥1:25 万 50~100km ≥1:10 万 ≥1:10 万 ≥1:25 万 长度 10~≤50 km ≥1:5 万 ≥1:10 万 ≥1:10 万 ≤10 km ≥1:1 万 ≥1:1 万 ≥1:5 万 (三)掌握生态机理分析法(新增内容)(导则内容) 1.生态机理分析法是根据CP的特点和受其影响的动、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依照生态学原理分析、预测工程生态影响的方法。

2.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生态保护基本原则,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中应注意问题:⑴层次性。生态系统分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四个层次,不同层次的特点不同,项目应将项目影响的特点和生态系统的层次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评价的层次和相应的内容。⑵结构—过程—功能整体性。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功能三者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生态过程的连续性是生态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的核心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⑶区域性。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不局限于与项目建设有直接联系的区域,还包括和项目建设有间接影响和相关联的区域。⑷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生物多样性保护应以“预防为主”,减少人为干扰,尤其是生物多样性高的地区和重要生境。⑸特殊性。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必须注意稀有的景观、资源、珍稀物种等保护,同时注意区域间的差异,同一资源或物种在不同区域的重要性不同。

3.工作步骤:①调查环境背景现状和搜集工程组成和建设等有关资料;②调查植物和动物分布,动物栖息地和迁徙路线;③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对植物或动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进行分析,描述其分布特点、结构特征和演化等级;④识别有无珍稀濒危物种及重要经济、历史、景观和科研价值的物种;⑤监测项目建成后该地区动物、植物生长环境的变化;⑥根据项目建成后的环境(水、气、土和生命组分)变化,对照无开发项目条件下动物、植物或生态系统演替趋势,预测项目对动物和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影响,并预测生态系统演替方向。评价中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生物模拟试验(如环境条件—生物习性模拟试验、生物毒理学试验、实地种植或放养试验等)或数学模拟(如种群增长模型的应用)。

(四)掌握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 (新增内容)(导则内容)

1.指数法是利用同度量因素的相对值来表明因素变化状况的方法。特点:简明扼要,且符合人们所熟

21

悉的环境污染影响评价思路,但难点在于需明确建立表征生态质量的标准体系,且难以赋权和准确定量。

2.综合指数法是从确定同度量因素出发,把不能直接对比的事物变成能够同度量的方法。分类: ⑴单因子指数法。选定合适的评价标准,采集拟评价项目区的现状资料。可进行生态因子现状评价:例如以同类型立地条件的森林植被覆盖率为标准,可评价项目建设区的植被覆盖现状情况;亦可进行生态因子的预测评价:如以评价区现状植被盖度为评价标准,可评价建设项目建成后植被盖度的变化率。

⑵综合指数法。①分析研究评价的生态因子的性质及变化规律;②建立表征各生态因子特性的指标体系;③确定评价标准;④建立评价函数曲线,将评价的环境因子的现状值(开发建设活动前)与预测值(开发建设活动后)转换为统一的无量纲的环境质量指标。用1~0 表示优劣(“1”表示最佳的、顶极的、原始或人类干预甚少的生态状况,“0”表示最差的、极度破坏的、几乎无生物性的生态状况)由此计算出开发建设活动前后环境因子质量的变化值;⑤根据各评价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赋予权重;⑥将各因子的变化值综合,提出综合影响评价值。即ΔE =Σ(Ehi-Eqi)×Wi 式中:ΔE—开发建设活动日前后生态质量变化值;Ehi—开发建设活动后i 因子的质量指标;Eqi—开发建设活动前i 因子的质量指标; Wi—i 因子的权值。

3.指数法的应用:①生态因子单因子质量评价;②生态多因子质量评价;③生态系统功能评价。 4.说明。建立评价函数曲线须根据标准规定的指标值确定曲线的上、下限。对于空气和水这些已有明确质量标准的因子,可直接用不同级别的标准值作上、下限;对于无明确标准的生态因子,须根据评价目的、评价要求和环境特点选择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值,再确定上、下限。

(五)熟悉类比分析法(新导则内容) (变化大)

1.类比法是根据已有的开发建设活动(项目、工程)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或预测拟进行的开发建设活动(项目、工程)可能产生的影响。是一种较常用的定性和半定量评价方法。

2.类比法分类:生态整体类比、生态因子类比和生态问题类比。

3.类比对象(类比项目)的选择标准:①生态背景的相同,即区域具有一致性,因为同一生态背景下,区域主要生态问题相同。②类比的项目性质相同。项目的工程性质、工艺流程、规模相当。③类比项目已经建成,并对生态产生了实际影响,所产生的影响已基本全部显现。【注意】不要根据性质相同的拟建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进行类比。

4.类比法应用:①生态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②以原始生态系统作为参照,评价目标生态系统的质量;③生态系统的定性分析与评价;④某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影响评价;⑤预测生态问题的发生与发展趋势及其危害;⑥确定环保目标和寻求最有效、可行的生态保护措施。

(六)掌握优势度及其相关参数的计算方法与应用(新增内容)(导则内容)

1.基质是景观的背景地块,是可以控制环境质量的组分。判定标准:相对面积大、连通程度高、有动态控制功能。可用优势度(D0)值反映,优势度值由密度(Rd)、频率(Rf)和景观比例(LP)三个参数计算得出。Rd=(斑块i的数目/斑块总数)×100%;Rf=(斑块i出现的样方数/总样方数)×100%;LP=(斑块i的面积/样地总面积)×100%;D0=0.5×[0.5×(Rd+Rf)+LP]×100%。

2.景观的功能与稳定性分析的内容:⑴生物恢复力分析:分析景观基本元素的再生能力或高亚稳定性元素能否占主导地位。⑵异质性分析:基质为绿地时,由于异质化程度高的基质很容易维护它的基质地位, 从而达到增强景观稳定性的作用。⑶种群源的持久性和可达性分析:分析动、植物物种能否持久保持能量流、养分流,分析物种流可否顺利地从一种景观元素迁移到另一种元素,从而增强共生性。⑷景观组织的开放性分析:分析景观组织与周边生境的交流渠道是否畅通。开放性强的景观组织可以增强抵抗力和恢复力。景观生态学方法既可以用于生态现状评价也可以用于生境变化预测,目前是国内外生态影响评价学术领域中较先进的方法。

(七)了解生物多样性评价的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法 生物多样性通常用香农-威纳指数表征:H=-ΣPi ln(Pi) (i=1~S)

式中:H—样品的信息含量(彼得/个体)=群落的多样性指数;S—种数;Pi—样品中属于第i 种的个体比例,如样品总个体数为N,第i 种个体数为ni,则Pi=ni/N。

表9-2 水生生态系统的香农-威纳指数:H 指数范围 级别 生物多样性状态 水体污染程度 H>3 丰富 物种种类丰富,个体分布均匀 清洁 2

2

⑵一般有侵蚀模数[侵蚀强度,t/(km·a)]、侵蚀面积和侵蚀量数据,侵蚀面积可通过资料调查或遥感解译而得,侵蚀量可根据侵蚀面积与侵蚀模数的乘积计算得出,也可实测得出。侵蚀模数(土壤侵蚀率、土壤流失率或土壤损失幅度)是土壤侵蚀强度单位,是衡量土壤侵蚀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指表层土壤在自然营力(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为活动等的综合作用下,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被剥蚀并发生位移的土壤侵蚀量,其单位为(t/km2?a)。

⑶侵蚀模数预测方法:①已有资料调查法。根据各地水土保持试验、水土保持研究站所的实测径流、泥沙资料,经统计分析和计算后作为该类型区土壤侵蚀的基础数据。②物理模型法。在野外和室内采用人

22

工模拟降雨方法,对不同土壤、植被、坡度、土地利用等情况下的侵蚀量进行试验。③现场调查法。通过对坡面侵蚀沟和沟道侵蚀量的量测,建立定点定位观测,对沟道水库、塘坝淤积量进行实测,对已产生的水土流失量进行测算,计算侵蚀量。利用小水库、塘坝、淤地坝的淤积量进行量算,经来沙淤积折算,计算出土壤侵蚀量。④水文手册查算法。根据各地《水文手册》中土壤侵蚀模数、河流输沙模数等资料,推算侵蚀量。⑤土壤侵蚀及产沙数学模型法:通用水土流失方程式(USLE)。A=R·K·L·S·C·P (9-11)

2

式中:A—单位面积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t/(km·a);R—降雨侵蚀力因子,R=EI30(一次降雨总动能×最大30min雨强);K—土壤可蚀性因子,根据土壤的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土壤结构及渗透性确定;L—

0.21.3

坡长因子;S—坡度因子,我国黄河流域试验资料,LS=0.067LS;C—植被和经营管理因子,与植被覆盖度和耕作期相关;P—水土保持措施因子,主要有农业耕作措施、工程措施、植物措施。

【注】水土流失预测还包括可能造成危害的预测,如土地退化问题、下游河道泥沙增加和淤积问题、对下游防洪的影响、地下水的影响以及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根据评价中的具体需求和要求进行。

2

⑵水土流失评价:根据土壤侵蚀强度分级评价。土壤侵蚀强度以土壤侵蚀模数(t/km·a))表示。 ①土壤侵蚀容许量标准。土壤容许流失量是指在长时期内能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维持土地生产力基本稳定的最大土壤流失量。②水力侵蚀、重力侵蚀的强度分级。Ⅰ微度侵蚀:<200,500,1000 t/(km2·a)(分别指东北黑土区和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和西南土石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区);Ⅱ轻度侵蚀:200,

22

500,1000~2500t/(km·a)(地域界限同“微度侵蚀”);Ⅲ中度侵蚀:2500~5000 t/(km·a);Ⅳ强度侵蚀:

222

5000~8000 t/(km·a);Ⅴ极强度侵蚀:8000~15000 t/(km·a);Ⅵ剧烈侵蚀:>15000 t/(km·a)。

表9-1 主要侵蚀类型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 2侵蚀类型区 土壤容许流失量/[t/(km·a)] 西北黄土高原区 1000 东北黑土区 200 北方土石山区 200 南方红壤丘陵区 500 西南土石山区 500 ③风蚀强度分级。风力侵蚀的强度分级按植被覆盖度、年风蚀厚度、侵蚀模数三项指标划分。

表9-2 风蚀强度分级 强度分级 植被覆盖度% 年风蚀厚度mm 侵蚀模数t/(km2·a) 微度 >70 <2 <200 轻度 70~50 2~10 200~2500 中度 50~30 10~25 2500~5000 强度 30~10 25~50 5000~8000 极强度 <10 50~100 8000~15000 剧烈 <10 >100 >15000 2.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指人为因素引起的湖泊、水库中氮、磷增加对其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不良的影响。这种现象在河流湖泊中出现称为水华,在海洋中出现称为赤潮。特点:富营养化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影响因素:一般认为,水体中磷的增加是导致富营养化的原因,但与氮含量、水温及水体特征(湖泊水面积、水源、形状、流速、水深等)有关。

⑴流域污染源调查

一般认为春季湖水循环期间总磷浓度<10mg/m3时,基本上不会发生藻花和降低水的透明度;而总磷在20 mg/m3时,则常常伴随着数量较大的藻类。因此,可用总磷浓度10 mg/m3作为最大可接受的负荷量,>20 mg/m3则是不可接受的。水中总磷的收支数据可用输出系数法和实际测定法获得。

⑵营养物质负荷法预测富营养化 ①Vollenweider1969年提出湖泊营养状况与营养物质特别是与总磷浓度之间有密切关系。Vollenweider-OECD模型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总磷负荷增加,藻类生物量增加,鱼类产量也增加。这种关系受到水体平均深度、水面积、水力停留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将总磷负荷概化后,建立藻类叶绿素与总磷负荷之间的统计学回归关系。

②Dillon根据总磷负荷[L(1-R)/p]与平均水深(z)之间的线性关系预测湖泊总磷浓度和营养状况。从关系

33

图就可得出湖泊富营养化等级。a.TP浓度<10mg/m,为贫营养;b.10~20 mg/m,为中营养;c.>20 mg/m3,为富营养。该方法简单、方便,但依据指标太少,难以准确反映水体富营养化真实状况及其时空变化趋势。

③在此基础上,提出湖泊磷滞留的估计方法。该公式适合于总磷浓度<25μg/L的湖泊,对于总磷浓度较高的湖泊不一定适合。

⑶营养状况指数法预测富营养化

湖泊中总磷与叶绿素a和透明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Carlson根据透明度、总磷和叶绿素三种指标发展了一种简单的营养状况指数(TSI),用于评价湖泊富营养化的方法。

TSI用数字表示,范围在0~100,每增加一个间隔(如10,20,30,…)表示透明度减少一半,磷浓度增加1倍,叶绿素浓度增加近2倍。三种参数的营养状况指数值如表所示。TSI<40,为贫营养;40~50,为中营养;>50,为富营养。该方法简便,广泛应用于评价湖泊营养状况。但这个标准是否适合于评价我国湖泊营养状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表9-4 Carlson营养状况指数(TSI)参数值 TSI 透明度(m) TP(μg/L) Chl(μg/L) TSI 透明度(m) TP(μg/L) Chl(μg/L) 0 64 0.75 0.04 60 1 48 20

23

10 32 1.5 0.12 70 0.5 96 56 20 16 3 0.34 80 0.25 192 154 30 8 6 0.94 90 0.12 384 427 40 4 12 2.6 100 0.06 768 1183 50 2 24 6.4 在非生物固体悬浮物和水的色度比较低的情况下,叶绿素a(Chl)和总磷(TP)与透明度(SD)之间高度相关。因此,指数值(TSI)也可根据某一参数计算出来。计算式如下:透明度参数式:TSI=60-14.41 lnSD(m)

叶绿素a参数式:TSI=9.81 lnChl(mg/m3)+30.6 ;总磷参数式:TSI=14.42 lnTP(mg/m3)+4.15 湖水过于浑浊(非藻类浊度)或水草繁茂的湖泊,Carlson指数则不适用。 【注】有时用TN/TP比率评估湖泊或水库何种营养盐不足。①对藻类生长来说,TN/TP比率在20:1以上时,表现为磷不足;②比率<13:1时,表现为氮不足。绝对浓度也应考虑。pH值和碱度对于湖泊中磷的固定和人工循环的恢复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大型植物和鱼类种类组成、密度分布、体积、生物量或相对丰度等资料,对于评价湖泊营养水平、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湖泊环境变化状况有重要参考价值。

水体富营养化预测还有评分法和综合评价法等。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条件选用。

六、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P301)

(一)熟悉固体废物的分类 ⑴按其污染特性:①一般废物、②危险废物。 ⑵按废物来源:①城市固废、②工业固废和③农业固废。

1.城市固废是指居民生活、商业活动、市政建设与维护、机关办公等过程产生的固废,分类:⑴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废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废。⑵城建渣土。⑶商业固废。⑷粪便。

2.工业固废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废,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⑴冶金工业固废主要包括各种金属冶炼或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渣,如高炉炼铁产生的高炉渣、平炉转炉电炉炼钢产生的钢渣、铜镍铅锌等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产生的有色金属渣、铁合金渣及提炼氧化铝时产生的赤泥等。⑵能源工业固废主要包括燃煤电厂产生的粉煤灰、炉渣、烟道灰、采煤及洗煤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等。⑶石油化学工业固废主要包括石油及加工工业产生的油泥、焦油页岩渣、废催化剂、废有机溶剂等,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硫铁矿渣、酸渣碱渣、盐泥、釜底泥、精(蒸)馏残渣以及医药和农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医药废物、废药品、废农药等。⑷矿业固废主要包括采矿废石和尾矿。废石是指各种金属、非金属矿山开采过程中从主矿上剥离下来的各种围岩,尾矿是指在选矿过程中提取精矿以后剩下的尾渣。⑸轻工业固废主要包括食品工业、造纸印刷工业、纺织印染工业、皮革工业等工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动物残物、废酸、废碱以及其他废物。⑹其他工业固废主要包括机加工过程产生的金属碎屑、电镀污泥、建筑废料以及其他工业加工过程产生的废渣等。

3.农业固废来自农业生产、畜禽饲养、农副产品加工所产生的废物,如农作物秸秆、农用薄膜及畜禽排泄物等。

4.危险废物泛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爆炸性、传染性因而可能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危害的废物。《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规定:“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废。”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保部、国家发改委令2008年第1号),我国危险废物共分为49类。

(二)了解固体废物中污染物进入环境的方式及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固废中污染物进入环境的方式。污染物进入环境是不可避免的,污染物通过产品的制造和利用以及废物处理、处臵被释放,到达环境的路径或是直接的或是间接的。

⑴对大气环境的影响。①露天堆放和填埋的固废会由于有机组分的分解而产生沼气。a.沼气中的氨气、硫化氢、甲硫醇等的扩散会造成恶臭的影响;b.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种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是CO2的21倍; c.甲烷在空气中含量达到5%~15%时很容易发生爆炸。②堆放的固废中的细微颗粒、粉尘等可随风飞扬,从而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据研究表明:当发生4级以上的风力时,在粉煤灰或尾矿堆表层的粒径为1~1.5 cm以上的粉末将出现剥离,其飘扬的高度可达20~50 m以上。在季风期间可使平均视程降低30%~70%。③一些有机固废,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下被微生物分解,能释放出有害气体,产生毒气或恶臭,造成地区性空气污染。④固废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粉尘、酸性气体、二噁英(有机氯化物),也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采用焚烧法处理固废,已成为有些国家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我国的部分企业,采用焚烧法处理塑料排出Cl2、HCl和大量粉尘,也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⑵对水环境的影响。按污染途径有:①直接污染是把水体作为固废的接纳体;②间接污染是固废在堆积过程中,经过自身分解和雨水淋溶产生的渗滤液流入江河、湖泊和渗入地下而导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在世界历史范围内有不少国家直接将固废倾倒于河流、湖泊或海洋,甚至把海洋当成处臵固废的场所之一。固废弃臵于水体,将使水质直接受到污染,严重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条件,并影响水资源的利用。此外,向水体倾倒固废还将缩减江河湖面有效面积,使其排洪和灌溉能力降低。在陆地堆积的或简单填埋的固废,经过雨水的浸渍和废物本身的分解,将会产生含有有害化学物质的渗滤液,会对附近地区的地表及地下水系造成污染。

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①废物堆放、贮存和处臵过程中,其中有害组分容易污染土壤。土壤是许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聚居的场所。这些微生物与其周围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在大自然的物质循环中,担负着碳循环和氮循环的一部分重要任务。工业固废特别是有害固废,经过风化、雨雪淋溶、地表径流的侵蚀,产生高温和有毒液体渗入土壤,能杀害土壤中的微生物,改变土壤的性质和土壤结构,破坏土壤的腐

24

解能力,导致草木不生。②固废堆放需要占用土地。固废的任意露天堆放,不但占用一定土地,而且其累积的存放量越多,所需的面积也越大,如此一来,势必使可耕地面积短缺的矛盾加剧。

⑷固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固废,特别是在露天存放、处理或处臵过程中,其中的有害成分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会发生浸出,含有害成分的浸出液可通过地面水、地下水、大气和土壤等环境介质直接或间接被人体吸收,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三)掌握采用焚烧、填埋等方式处臵固体废物产生的主要EI(P371)

1.焚烧法是一种高温热处理技术,即以一定的过剩空气量与被处理的有机废物在焚烧炉内进行氧化燃烧反应,废物中的有害有毒物质在高温下氧化、热解被破坏,是一种可同时实现废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处理技术。在固废的焚烧过程中,主要关注焚烧产生的烟气和残渣对环境的影响。焚烧处臵对环境的最大影响是尾气造成的污染,常见的焚烧尾气空气污染物包括:⑴粒状污染物有三类:①废物中的不可燃物;②部分无机盐类在高温下氧化而排出,在炉外凝结成粒状物;③未燃烧完全而产生的碳颗粒与煤烟。⑵酸性气体主要包括SO2、HCL与HF等;⑶NOx;⑷废物中所含重金属物质,高温焚烧后部分残渣留于灰渣中,部分在高温下气化挥发进入烟气;⑸废物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毒性有机氯化物。

2.填埋技术即是利用天然地形或人工构造,形成一定空间,将固废填充、压实、覆盖以达到贮存的目的。它是固废的最终处臵技术并且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对于危险废物可能需要进行固化/稳定化处理,对填埋场则需要做严格的防渗构造。固废填埋过程中主要污染源是渗滤液和填埋气体。

运行中的填埋场,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⑴填埋场渗滤液泄漏或处理不当对地下水及地面水的污染;⑵填埋场产生的气体排放对大气的污染 、对公众健康的危害以及可能产生的爆炸对公众安全的威胁;⑶填埋场的存在对周围景观的不利影响;⑷填埋场作业及垃圾堆体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如造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⑸填埋场机械噪声对公众的影响;⑹填埋场孳生的害虫、昆虫、啮齿动物以及在填埋场觅食的鸟类和其他动物可能传播疾病;⑺填埋场垃圾中的塑料袋、纸张以及尘土等在未来得及覆土压实情况下可能飘出场外,造成环境污染和景观破坏;⑻流经填埋场区的地表径流可能受到污染。封场后的填埋场对环境的影响减小,但填埋场植被恢复过程种植于填埋场顶部覆盖层上的植物可能受到污染。

★填埋场主要污染源是渗滤液和填埋气体(P313) ⑴渗滤液: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是一种高污染负荷且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污染特征、成分复杂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其性质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变动。一般说来,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pH值为4~9,COD浓度为2000-62000mg/L,BOD5浓度为60~45000mg/L,BOD5/COD值较低,可生化性差。重金属浓度和市政污水中重金属浓度基本一致。鉴于填埋场渗滤产生量及其性质的高度动态变化特性,评价时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数值。一般来说,渗滤液的水质随填埋场使用年限的延长将发生变化。垃圾填埋场渗滤液通常可根据填埋场“年龄”分为两大类:①“年轻”填埋场(填埋时间在5年以下)渗滤液的水质特点是:pH较低,BOD5及COD浓度较高,色度大,且BOD5/COD的比值较高,同时各类重金属离子浓度也较高(因为较低的pH值);②“年老”的填埋场(填埋时间一般在5年以上)渗滤液的主要水质特点为:pH值接近中性

+

或弱碱性(一般在6~8),BOD5及COD浓度较低,而NH4-N的浓度高,重金属离子浓度则开始下降(因为此阶段pH值开始下降,不利于重金属离子的溶出),渗滤液的可生化性差。

⑵填埋场释放气体由主要气体和微量气体两部分组成。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气体主要为甲烷和CO2,还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氢、硫化氢、氨、氮和氧等,接受工业废物的城市生活填埋场垃圾其气体中还可能含有微量挥发性有毒气体。填埋场释放气体中的微量气体量很小,但成分却很多。国外通过对大量填埋场释放气体取样分析,发现了多达116种有机成分,其中许多可以归为挥发性有机组分(VOCS)。

专题五、环境保护措施

(一)熟悉常用的大气污染物控制方法与应用

大气污染的常规控制技术分为洁净燃烧技术、高烟囱烟气排放技术、烟(粉)尘和气态污染物净化技术等。洁净煤燃烧技术主要包括:⑴先进的燃煤技术:①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②循环流化床燃烧(CFBC);③煤和生物质及废弃物联合气化或燃烧;④低NOx燃烧技术;⑤改进燃烧方式;⑥直接燃烧热机。⑵燃煤脱硫、脱氮技术:①先进的煤炭洗选、②型煤固硫、③烟气处理、④先进的焦炭生产等技术。⑶煤炭加工成洁净能源技术:①洗选、②温和气化、③煤炭直接液化、④煤气化联合燃料电源、⑤煤的热解等。⑷提高煤炭及粉煤灰的有效利用率和节能技术。

气态污染物种类繁多,特点各异,因此采用的净化方法也不相同,常用的方法有吸收、吸附、催化、燃烧、冷凝、膜分离、电子束照射净化和生物净化等方法。

1.SO2控制技术。SO2的控制方法有:采用低硫燃料和清洁能源替代、燃料脱硫、燃烧过程中脱硫和末端尾气脱硫。

⑴燃烧前燃料脱硫。①目前世界广泛采用的选煤工艺是重力分选法,研究的新脱硫方法有浮选法、氧化脱硫法、化学浸出法、化学破碎法、细菌脱硫、微波脱硫、磁力脱硫等。②在工业实际应用中型煤固硫是一条控制SO2污染的经济、有效途径。③可将煤炭转化为清洁燃料。煤炭转化主要有气化和液化。④对于重油脱硫,常用的方法是在钼、钴和镍等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作用下,通过高压加氢反应,切断碳与硫的化合键,以氢臵换出碳,同时氢与硫作用形成硫化氢,从重油中分离出来。

⑵燃烧脱硫。按流态不同把流化床锅炉分为鼓泡流化床锅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两类。 ⑶燃烧烟气脱硫分为抛弃法和回收法。一般习惯以使用吸收剂或吸附剂的形态和处理过程将回收法分为:a.干法(石灰粉吹入法40%~60%、活性炭法、催化氧化法等)是用固态吸附剂或固体吸收剂去除烟气中SO2的方法;b.湿法(氨法、钙法>80%、钠法、镁法>90%等)是用液态吸收剂吸收烟气中SO2的方法。按使用的吸收剂不同分氨法、钠法、石灰—石膏法、镁法及催化氧化法等。以湿法石灰石/石灰浆液脱硫应用最为广泛。

2.NOx控制技术。从烟气中去除NOx的过程简称烟气脱氮或NOx控制技术,俗称烟气脱硝。它与烟

25

环评技术方法(2012总结) - 图文

(一)掌握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中基本图件和推荐图件的组成(新增内容)(导则内容)1.一般原则:⑴生态影响评价图件是指以图形、图像的形式对生态影响评价有关空间内容的描述、表达或定量分析。是生态影响评价报告的必要组成内容,是评价的主要依据和成果的重要表示形式,是指导生态保护措施设计的重要依据。⑵生态影响评价工作中表达地理空间信息的地图,应遵循有效、实用、规范的原则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hutq94qr99jajr89mae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