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环评技术方法(2012总结)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为满足预测需要,得到随距离衰减的规律,也可选取若干线声源的垂线,在垂线上距声源不同距离处布设监测点。③改、扩建机场工程:测点一般布设在距机场跑道不同距离的主要敏感目标处,可以在跑道侧面和起、降航线的正下方和两侧设点;设臵的测点应能监测到飞机起飞和降落时的噪声。测点数量可根据机场飞行量及周围敏感目标情况确定,现有单条、两条或三条跑道的机场可分别布设3~9、9~14或12~18个飞机噪声测点,跑道增多可进一步增加测点。

(三)熟悉工矿企业、铁路、公路等CP声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及要点 ⑴对工矿企业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①现有车间,重点为处于85dB以上的噪声源分布及声级分析。②厂区内一般采用网格法布点测量。间隔10~50m(大厂间隔50~100m)划正方网格,每个网格的交点即为测点。③厂界噪声水平测量点布臵在厂界外1m处,间隔50~100m。大型项目100~300m。④生活居住区,可以用网格法,或针对敏感目标监测。

⑵公路铁路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①调查评价范围内有关城镇、学校、医院、居民集中区或农村生活区等敏感目标在沿线的分布情况及相应执行的噪声标准。②敏感目标较多时,分路段测量环境噪声背景值(逐点或选典型代表点布点)。③存在现有噪声源时,应调查其分布状况和对周围敏感目标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⑶飞机场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①应调查评价范围内声环境功能区划、敏感目标和人口分布,噪声源种类、数量和相应的噪声级。②没有明显噪声源的,可以根据评价等级选择3~6个测点。③改扩建工程,分别选择3~18个测点进行飞机噪声监测。④每种机型测量的起降状态不得少于3次。

(四)掌握声环境现状评价的方法

环境噪声评价包括噪声源现状评价和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评价方法是对照相关标准评价达标或超标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同时评价受到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情况。⑴噪声源现状评价:在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噪声特性、进行主要噪声源分析等。⑵环境噪声现状评价:评价范围内的环境噪声现状、主要噪声源分析及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⑶环境噪声现状评价结果应当用表格和图示来表达清楚。说明主要噪声源位臵、各边界测量点和环境敏感目标测量点位臵,给出相关距离和地面高差。对于改扩建飞机场,需要绘制现状WECPNL的等声级线图,说明周围敏感目标受不同声级影响情况。

六、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P136)

(一)掌握生态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新增内容) (见导则内容)

1.资料收集法。即收集现有的能反映生态现状或生态背景的资料,分类:表现形式分为文字资料和图形资料;时间可分为历史资料和现状资料,行业类别可分为农、林、牧、渔和EP部门,资料性质可分为环境影响报告书、有关污染源调查、生态保护规划、规定、生态功能区划、生态敏感目标的基本情况以及其他生态调查材料等。使用资料收集法时,应保证资料的现时性,引用资料必须建立在现场校验的基础上。

2.现场勘查法。现场勘查应遵循整体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在综合考虑主导生态因子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的同时,突出重点区域和关键时段的调查,并通过对影响区域的实际踏勘,核实收集资料的准确性,以获取实际资料和数据。

3.专家和公众咨询法。专家和公众咨询法是对现场勘查的有益补充。通过咨询有关专家,收集评价工作范围内的公众、社会团体和相关管理部门对项目影响的意见,发现现场踏勘中遗漏的生态问题。专家和公众咨询应与资料收集和现场勘查同步开展。

4.生态监测法。当资料收集、现场勘查、专家和公众咨询提供的数据无法满足评价的定量需要,或项目可能产生潜在的或长期累积效应时,可考虑选用生态监测法。生态监测应根据监测因子的生态学特点和干扰活动的特点确定监测 位臵和频次,有代表性地布点。生态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须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生态监测规范和监测标准分析方法;对于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调查,必要时需现场采样、实验室测定。

5.遥感调查法。当涉及区域范围较大或主导生态因子的空间等级尺度较大,通过人力踏勘较为困难或难以完成评价时,可采用遥感调查法。遥感调查过程中必须辅助必要的现场勘查工作。

(二)熟悉植物群落结构、生物量调查和评价的方法(群落类型、组成及分布) 1.植物的样方调查和物种重要值 ①样方调查步骤:a.确定样地大小:一般草本的样地>1m2;灌木林样地>10m2;乔木林样地>100m2。b.确定样地数目:用种与面积和关系曲线确定样地数目。c.样地排列:系统排列或随机排列。

②物种重要值确定方法:a.密度=个体数目/样地面积;相对密度=一个种的密度/所有种的密度×100%; b.优势度=底面积(或覆盖面积总值)/样地面积;相对优势度=一个种优势度/所有种的优势度×100%; c.频度=包含该种样地数/样地总数;相对频度=一个种频度/所有种的频度×100%; d.重要值=相对密度十相对优势度十相对频度。 2.生态系统生产能力估测与生物量测定 ①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估测。包括地方已有成果应用法、参考权威著作提供的数据、区域蒸散模式。 区域蒸散模式的表达式如下:

2

式中 NPP—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t/(hm·a);RDI—辐射干燥度;r—年降水量,mm; PER—可能蒸散率;PET—年可能蒸散率,mm;BT—年平均生物温度,℃; t—小于30℃与大于0℃的日均值;T—小于30℃与大于0℃的月均值。 ②生物量实测:一般采用样地调查收割法。样地面积森林取1000m2,疏林及灌木林取500m2,草本群落取100m2。测定生产力的方法:皆伐实测法、平均木法、分级十平均木法、随机抽样法。

(三)熟悉陆生动物调查和评价的方法。陆生动物生态现状调查应包括:①工程影响区植物区系、植被类型及分布;②野生动物区系、种类及分布;③珍稀动植物种类、种群规模及结构、生态习性、生境条件及分布、保护级别与保护状况等;④受工程影响的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级别、范围与功能分区及主要保护对象状况;⑤进行生态完整性评价时,应调查自然系统生产能力和稳定状况。

11

(四)了解淡水水生生物与渔业资源调查方法(变化)

1.水生生态系统组成分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后者又分为河流(流水)生态系统和湖泊(静水)生态系统。2.水生生态调查内容包括:⑴初级生产量、⑵浮游生物、⑶底栖生物、⑷游泳生物和⑸鱼类资源等,有时还有⑹水生植物调查等。氧气测定法(即黑白瓶法)用三个玻璃瓶,其中一个用黑胶布包上,再包以铅箔。从待测的水体深度取水,保留一瓶(初始瓶)以测定水中原来溶氧量。白瓶就是透光瓶,里面可进行光合作用;黑瓶就是不透光瓶,里面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有呼吸活动。根据白瓶中含氧量的变化可以确定净光合作用量,而黑瓶中所测得的数据可以得知正常的呼吸耗氧量,然后就可以计算出总初级生产量。根据初始瓶(IB)、黑瓶(DB)、白瓶(LB)溶氧量,即可求得净初级生产量、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LB-IB=净初级生产量;IB-DB=呼吸量;LB-DB=总初级生产量。 表 水生生态调查内容 调查项目 指标或方法 初级生产量测定 ※①氧气测定法②CO2测定法③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④叶绿素测定法 ①种类组成及分布②细胞总量③生物量④主要类群 浮游生物调查 ⑤主要优势种及分布⑥鱼卵和仔鱼的数量及种类、分布 底栖生物调查 ①总生物量和密度②种类及其生物量、密度③种类-组成-分布④群落与优势种⑤底质 潮间带生物调查 ①种类组成与分布②生物量③群落④底质 ①种类组成与分布②渔获密度、组成与分布③渔获生物量、组成与分布 鱼类调查 ④鱼类区系特征⑤经济鱼类和常见鱼类⑥特有鱼类⑦保护鱼类 3.水库渔业资源调查的内容包括:水库形态与自然环境调查、水的理化性质调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调查、浮游植物叶绿素的测定、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测定、细菌调查、底栖动物调查、着生生物调查、大型水生植物调查、鱼类调查、经济鱼类产卵场调查等。

(五)了解海洋生态调查方法(新增内容)

海洋生态调查按《海洋调查规范》(GB/T127633.9--2007)中“海洋生态调查指南”执行。包括海洋生态要素调查和海洋生态评价两部分。海洋生态要素调查包括:

1.海洋生物要素调查。⑴海洋生物群落结构要素调查。①微生物、叶绿素a、游泳动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和污损生物调查。②浮游植物调查。③浮游动物调查。⑵海洋生态系统功能要素调查。着重调查初级生产力、新生产力和细菌生产力。

2.海洋环境要素调查。⑴海洋水文环境要素调查。⑵海洋气象要素调查。⑶海洋光学要素调查。⑷海水化学要素调查。⑸海洋底质要素调查。

3.人类活动要素调查。⑴海水养殖生产要素调查。⑵海洋捕捞生产要素调查。⑶入海污染要素调查。⑷海上油田生产要素调查。⑸其他人类活动要素调查。

(六)熟悉“3S”技术在生态现状调查中的应用(了解→熟悉)

3S技术是指: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

1.遥感(RS)指通过任何不接触被观测物体的手段来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包括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船载遥感、雷达以及照相机摄制的图像。最常用的卫星遥感资源是美国陆地资源卫星TM影像,包括7个波段,每个波段的信息反映了不同的生态学特点。不同波段信息可以以某种形式组合起来,形成各种类型的植被指数,目前已提出的植被指数有几十个,但是应用最广的是NDVI指数(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遥感的数据记录方式:①以胶片记录,主要用于航空摄影;②以计算机兼容磁带数据格式记录,主要用于航天遥感。遥感为景观生态学研究和应用提供的信息包括:地形、地貌、地面水体植被类型及其分布、土地利用类型及其面积、生物量分布、土壤类型及其水体特征、群落蒸腾量、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含量等。

利用计算机进行景观遥感分类,一般分为五个步骤:a.数据收集和预处理。b.选择训练样区和GPS定位。c.遥感影像分类。d.分类结果的后处理。e.分类精度评价。

2.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计算机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储存、检索、运算、显示和分析的管理系统。⑴数据结构种类:①矢量结构、②栅格结构和③层次结构。⑵常用功能:a.空间数据的录入;b.空间数据的查询;c.空间数据分析;d.栅格图层的叠加;e.空间数据的更新显示; f.空间数据的打印输出;g.空间数据局部删除、局部截取和分割。

3.全球定位系统(GPS)包括三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GPS信号接收机。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组成。利用GPS系统进行定位,需要接收至少4颗卫星的信号。

(七)了解景观生态学方法在生态现状评价中的应用

景观是指由大小不等和相互作用的镶块(群落或生态系统)以一定形式构成的整体的生态学研究单位。包括斑块、廊道和基质(模底)等三个空间结构。景观生态学是研究一定地理单元内、一定时间阶段的生态系统类群的格局、特点、综合资源状况、相互间物与流交换等自然规律,以及人为干预下的演替趋势,提示其总体效应对人类社会的现实与潜在的影响的学科。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的结构与功能是相当匹配的,且增加景观异质性和共生性也是生态学和社会学整体论的基本原则。景观生态学方法主要在空间结构分析、功能与稳定性分析方面评价生态状况。⑴基质是景观的背景地块,是可以控制环境质量的组分。基质的判定是空间结构分析的重要内容。判定标准:相对面积大、连通程度高、有动态控制功能。可用优势度(D0)值反映,优势度值由密度(Rd)、频率(Rf)和景观比例(LP)三个参数计算得出。Rd=(斑块i的数目/斑块总数)×100%;Rf=(斑块i出现的样方数/总样方数)×100%;LP=(斑块i的面积/样地总面积)×100%;D0=0.5×[0.5×(Rd+Rf)+LP]×100%。⑵景观的功能与稳定性分析的内容:①生物恢复力分析、②异质性分析、③种群源的持久性和可达性分析、④景观组织的开放性分析。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①遥感、②地理信息系统和③景观分析等。

专题三、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P170)

一、环境影响识别方法

12

㈠熟悉EI识别的方法

1.清单法(核查表法、列表清单法、一览表法):⑴简单型清单、⑵描述型清单(环境资源分类清单和问卷式清单)、⑶分级型清单。常用的是描述型清单法。

2.矩阵法:由清单法发展而来,具有影响识别和影响综合分析评价功能。以定性或半定量的方式说明拟建项目的EI。包括⑴相关矩阵法、⑵迭代矩阵法。环评实践中常常采用相关矩阵法。

3.其他方法:⑴叠图法,用于涉及地理空间较大的CP,如公路、铁路、管道等“线型”影响项目及区域开发项目。⑵影响网络法,除具有相关矩阵法的功能外,还可识别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

二、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方法

㈠掌握评价因子筛选的方法

1.大气EIA因子的筛选方法 ⑴筛选原则(3类污染物):①该项目等标排放量Pi较大的污染物(主要污染因子)。②在评价区内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③列入国家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物。

⑵等标排放量Pi(m3/h)的计算:Pi=Qi/coi×109 式中Qi—第i类污染物单位时间的排放量,t/h;coi—第

3

i类污染物空气质量标准,mg/m。coi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1h平均值计算,该标准中未包括的项目,参照TJ36-79中相应值选用。只有日平均容许浓度限值时,对于一般污染物可取容许浓度限值的3倍;对于致癌物、毒性可积累或毒性较大者,如苯、汞、铅等直接取日平均容许浓度限值。 2.水EIA因子的筛选方法

筛选原则:根据对拟建项目废水排放的特点和水质现状调查的结果,选择其中主要的污染物,对地面水环境危害较大以及国家和地方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作为评价因子。

需要调查的水质参数:⑴常规水质参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所列pH值、DO、CODMn、CODCr、BOD5、TN或NH3-N、酚、CN?、As、Hg、Cr6+、TP、水温,根据水域类别、评价等级及污染源状况适当增减。⑵特殊水质参数:根据CP特点、水域类别及评价等级以及CP所属行业的特征水质参数表选择。⑶其他方面的参数:针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水域,且评价等级为一、二级时,主要包括水生生物和底质两类。水生生物主要调查浮游动植物、藻类、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等;底质主要调查与CP排水水质有关的易积累的污染物。 河流水体,水质参数排序指标:ISE=cpiQpi/(csi-chi)Qhi

3

式中cpi—水污染物i的排放浓度,mg/L;Qpi—含水污染物 i的废水排放量,m/s;csi—水质参数i的地

3

面水水质标准,mg/L;chi—河流上游水质参数i的浓度,mg/L;Qhi—河流上游来流的流量,m/s。

ISE值是负值或者越大说明CP对河流中该项水质参数的影响越大。

专题四、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㈠熟悉大气EI预测内容(新增内容)

大气EI预测内容依据评价工作等级和项目的特点而定。

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a)全年逐时或逐次h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h浓度;b)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c)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d)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h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h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h浓度;e)对于施工期超过一年的项目,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

二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为一级评价项目中的a~d项内容。三级评价项目可不进行上述预测。 ㈡了解大气EI预测模式的应用(新增内容)

进一步预测模式包括AERMOD模式、ADMS模式、CALPUFF模式。

⑴AERMOD模式系统是一个稳态烟羽扩散模式,可基于大气边界层数据特征模拟点源、面源、体源等排放出的污染物在短期(h平均、日平均)、长期(年平均)的浓度分布,适用于农村或城市地区、简单或复杂地形。AERMOD考虑了建筑物尾流的影响,即烟羽下洗。AERMOD包括两个预处理模式,即AERMET气象预处理和AERMAP地形预处理模式。此模式适用于评价范围?50km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

⑵ADMS 模式系统可模拟点源、面源、线源和体源等排放出的污染物在短期(h平均、日平均)、长期(年平均)的浓度分布,还包括一个街道窄谷模型,适用于农村或城市地区、简单或复杂地形。模式考虑了建筑物下洗、湿沉降、重力沉降和干沉降以及化学反应等功能。化学反应模块包括计算一氧化氮, 二氧化氮和臭氧等之间的反应。ADMS有气象预处理程序,可以用地面的常规观测资料、地表状况以及太阳辐射等参数模拟基本气象参数的廓线值。在简单地形条件下,使用该模型模拟计算时,可以不调查探空观测资料。ADMS—EIA版适用于评价范围?50km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

⑶CALPUFF模式系统是一个烟团扩散模型系统,可模拟三维流场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时污染物的输送、转化和清除过程。CALPUFF适用于从50公里到几百公里范围内的模拟尺度,包括了近距离模拟的计算功能,如建筑物下洗、烟羽抬升、排气筒雨帽效应、部分烟羽穿透、次层网格尺度的地形和海陆的相互影响、地形的影响;还包括长距离模拟的计算功能,如干、湿沉降的污染物清除、化学转化、垂直风切变效应、跨越水面的传输、薰烟效应、以及颗粒物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适合于特殊情况,如稳定状态下的持续静风、风向逆转、在传输和扩散过程中气象场时空发生变化下的模拟。CALPUFF适用于评价范围?50km的一级评价项目,以及复杂风场下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

㈢熟悉大气EI预测模式参数的选取与应用(新增内容)

模式中的相关参数:在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时,应针对区域特征,以及不同的污染物及预测范围、预测时段,对模式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合理选择模式参数。在计算1h平均浓度时,可不考虑SO2的转化;

13

在计算日平均或更长时间平均浓度时,尤其是城市区域,应考虑化学转化。SO2转化可取半衰期为4h。对于一般的燃烧设备,在计算NO2小时或日平均浓度时,可以假定NO2/NOx=0.9;在计算年平均浓度时,可以假定NO2/NOx=0.75。在计算机动车排放的NO2和NOx比例时,应根据不同车型的实际情况而定。在计算颗粒物浓度时,应考虑重力沉降的影响(应考虑15μm

不同预测模式所需主要参数要求 参数模型 AERMOD ADMS CALPUFF 地表反照率、BOWEN 地表粗糙度、最地表粗糙度、土地使用类型、植物代码 地表参数 率、地表粗糙度 小M-O长度 干沉降参数 干沉降参数 沉降率 干沉降参数 湿沉降参数 湿沉降参数 清洗率 湿沉降参数 化学反应参半衰期、SO2转化系数、臭氧浓化学反应选项 化学反应计算选项 数 度等 ㈣掌握估算模式计算点源和面源影响所需数据要求和应用 1.模式介绍:估算模式是一种单源预测模式,可计算点源、面源和体源等污染源的最大地面浓度,以及建筑物下洗和熏烟等特殊条件下的最大地面浓度,估算模式中嵌入了多种预设的气象组合条件,包括一些最不利的气象条件,此类气象条件在某个地区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经估算模式计算出的最大地面浓度大于进一步预测模式的计算结果。对于小于1小时的短期非正常排放,可采用估算模式进行预测。

估算模式适用于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

2.数据需求:数据需求视计算内容而定。下面给出各种源强数据需求。

⑴点源数据:点源排放速率(g/s),排气筒几何高度(m),排气筒出口内径(m),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排

2

放速度(m/s),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⑵面源数据:面源排放速率[g/(s?m)],排放高度(m),长度(m,矩形面源较长的一边),宽度(m,矩形面源较短的一边)

㈤了解使用AERMOD、ADMS模式系统计算点源影响所需污染源和气象数据(调整内容)

1.点源调查内容 a)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海拔高度(m);b)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c)烟气出口速度(m/s);d)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e)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h数(h);f) 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h数(h)。点源(包括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参数调查清单参见表 3-2。 表3-2 点源参数调查清单

2.气象参数。长期气象条件是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时限要求:一级评价需要近5年的至少连续3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数据;二级需要近3年的至少连续1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数据。频次要求:每日地面气象观测时次应至少4次或以上,对于仅能提供一日3次的气象数据应按国家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对夜间02时的缺测数据进行补充。

不同预测模式气象参数要求 气象条件 AERMOD ADMS-EIA CALPUFF 常规地面气象观测数必须为地面逐时气象必须为地面逐时气象参必须为地面逐时气象参数 据 参数 数 必须对应每日至少一必须有一个或以上探空站,对高空气象数据 可选 次探空数据 应每日至少一次探空数据 近地面补充高空数据 可选 可选 可选 ㈤掌握CP对区域空气环境质量状况影响的分析与应用 ⑴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EI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⑵对最大地面浓度点的EI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⑶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即: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EI。⑷若评价范围内还有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EIA文件的拟建项目,也应考虑其建成后对评价范围的共同影响。

㈥掌握典型气象条件和长期气象条件下CP的EI分析与应用(熟悉→掌握)

⑴分析典型h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EI,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臵,分析h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h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⑵分析典型日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EI,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臵,分析日平均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⑶分析长期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EI,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范围及位臵,并绘制预测范围内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二、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一)熟悉水污染物在地面水体中的输移、转化、扩散的主要过程

1.物理过程主要是指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混合稀释和自然沉淀过程。只改变进入水体污染物的物理性状、空间位臵,而不改变其化学性质、不参与生物作用。水体的混合稀释主要以下作用所致:⑴紊动扩散:由水流的紊动特性引起水中污染物自高浓度向低浓度区转移。⑵移流:由于水流的推动使污染物的迁移随水流输移。⑶离散:由于水流方向横断面上流速分布的不均匀(由河岸及河底阻力所致)而引起分散。

2.化学过程:污染物在水体中发生化学性质或形态、价态上的转化,使水质发生化学性质的变化。主

14

要包括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分解—化合、吸附—解吸、胶溶—凝聚等过程。

3.生物自净过程是水体中的污染物经生物吸收、降解作用而发生消失或浓度降低的过程。影响生物自净作用的关键是:溶解氧的含量,有机污染物的性质、浓度以及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生物自净的快慢与有机污染物的数量和性质有关。其他如水体温度、水流形态、天气、风力等物理和水文条件以及水面有无影响复氧作用的油膜、泡沫等均对生物自净有影响。

(二)掌握常用河流水EI预测稳态模式(一维、二维)要求的基础资料及参数 ⑴受纳水体的水质状况。按照评价工作等级要求和CP外排污水对受纳水体水质影响的特性,确定相应水期及环境水文条件下的水质状况及水质预测因子的背景浓度。一般采用环评实测水质成果数据或者利用收集到的现有水质监测资料数据。⑵拟预测的排污状况。一般分废水正常排放(或连续排放)和不正常排放(或瞬时排放、有限时段排放)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均需确定污染物排放源强以及排放位臵和排放方式。⑶预测的设计水文条件。在水EI预测时应考虑水体自净能力不同的多个阶段。在进行预测时需要确定拟预测时段的设计水文条件,如河流十年一遇连续7d枯水流量,河流多年平均枯水期月平均流量等。⑷水质模型参数和边界条件。确定水质模型参数的方法有实验测定法、经验公式估算法、模型实测法、现场实测法等。对于稳态模型,需要确定预测计算的水动力、水质边界条件;对于动态模型或模拟瞬时排放、有限时段排放等,还需要确定初始条件。

(三)熟悉多源叠加水EI预测的基本方法 ⑴当存在多个源对敏感点的影响时,需要考虑多源叠加的问题。⑵单个源对敏感点的影响值可按照污染源特点,确定相应的边界条件、模型参数及其他参数,采用相关的模式进行计算。多个源对敏感点的影响值可以采用单个源的数学叠加来预测。项目建成后最终的EI=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

注意:多源叠加、多源与现状监测值叠加都只有在同一边界条件下、同一点位进行才有意义。 (四)了解湖泊、河口水EI预测模式要求的基础资料及参数(略) (五)掌握河流水质预测参数的确定方法

确定方法有:公式计算和经验估值、室内模拟实验测定、现场实测、水质数学模型测定。 1.单参数测定方法 ⑴耗氧系数K1的单独估值方法 ①实验室测定法:K1=K1′+(0.11+54i)u/h

K式中:—实验室测定的耗氧系数;i—河流底面坡度;u—流速;h—水深。 ②两点法:K1=86400u/?x×ln (CA/CB)

式中:CA—断面A或r=rA时的污染物平均浓度。CB—断面B或r=rB时的污染物平均浓度。 ③多点法(m?3):

⑵复氧系数K2的单独估值方法—经验公式法 ①欧康那-道宾斯公式

②欧文斯等人经验式:K2(20℃)=5.34u0.67/H1.85(0.1m≤H≤0.6m,u≤1. 5m/s) ③丘吉尔经验式:K2(20℃)=5.03u0.696/H1.673(0.6m≤H≤8m,0.6m/s≤u≤1. 8m/s) ⑶K1、K2的温度校正:K1或2(T)= K1或2(20℃)θ(T-20) 温度常数θ取值范围:对K1,θ=1.02~1.06,一般取1.047;对K 2,θ=1.015~1.047,一般取1.024。 ⑷混合系数的经验公式单独估算法 ①泰勒法求横向混合系数:My=(0.058h+0.0065B)(ghi)? (B/h≤100) ②费希尔法求纵向离散系数:DL=0.011u2B2/(hu*) [其中:u*=(ghi)? ] ⑸混合系数的示踪试验测定法:示踪实验法是向水体中投放示踪物质,追踪测定其浓度变化,据此计算所需要的各环境水力参数的方法。示踪物质有无机盐类、萤光染料和放射性同位素等。示踪物质的选择要求:①在水体中不沉降、不降解,不产生化学反应;②测定简单准确;③经济;④对环境无害。

示踪物质的投放方式有瞬时、有限时段和连续恒定投放三种。连续恒定投放时,其投放时间(从投放到开始取样的时间)应>1.5xm/u(xm为投放点到最远取样点的距离)。瞬时投放具有示踪物质用量少,作业时间短,投放简单,数据整理容易等优点。

2.多参数优化法所需数据:①各测点的位臵,各排放日的位臵,河流分段的断面位臵。②水文方面:u,Qh,H,B,i,umax。③水质方面:拟预测水质参数在各测点的浓度以及数学模式中所涉及的参数。④各测点的取样时间。⑤各排放口的排放量、排放浓度。⑥支流的流量及其水质。

3.沉降系数K3和综合削减系数K的估值方法 ⑴利用两点法确定K1+ K3或K;⑵利用多点法确定K1+ K3或K;⑶利用多参数优化法确定K3、K。 (六)熟悉选择水质预测因子的基本方法 水质影响预测的因子选择依据:①CP的工程分析、②受纳水体的水环境状况、③评价工作等级、④当地环境管理的要求等进行筛选和确定。水质预测因子选取的数目应既能说明问题又不过多,一般应少于水环境现状调查的水质因子数目。筛选出的水质预测因子,应能反映拟建项目废水排放对地面水体的主要影响和纳污水体受到污染影响的特征。对于河流水体,可按下式将水质参数排序后从中选取:

ISE=cpiQpi/(csi-chi)Qhi ISE值是负值或者越大说明CP对河流中该项水质参数的影响越大。 (七)掌握常用河流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

地面水水质变化的预测方法,可分为四大类: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和专业判断法。

'1 15

环评技术方法(2012总结) - 图文 

为满足预测需要,得到随距离衰减的规律,也可选取若干线声源的垂线,在垂线上距声源不同距离处布设监测点。③改、扩建机场工程:测点一般布设在距机场跑道不同距离的主要敏感目标处,可以在跑道侧面和起、降航线的正下方和两侧设点;设臵的测点应能监测到飞机起飞和降落时的噪声。测点数量可根据机场飞行量及周围敏感目标情况确定,现有单条、两条或三条跑道的机场可分别布设3~9、9~14或12~18个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hutq94qr99jajr89mae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