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检测(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时间:50分钟 满分:60分)
1.(10分)(2024·扬州中学调研)在处理“国与民”的关系上,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各有选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梭伦改革的各项原则较其细节更为重要。梭伦通过用法律手段恢复最下层各阶级的人身自由权利以及加强他们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他把国家(注:指雅典城邦)臵于党派或氏族之上??他的法律经宗教仪节而赋有神圣之意:每一个公民都宣誓遵从。??对城邦内每一个阶级他都适度地给予责任,他倡导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社会公正的理想。他诉之于理性、自由、温和与人道。雅典时常不能达到梭伦的标准,但它承认这些标准是其永恒的遗产。
——摘编自哈蒙德《希腊史》
材料二 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辍。??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中协调“国与民”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处理“国与民”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2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省略号分层,逐层概括其层意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概括其目的;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中“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总结其举措。第(3)问,两次改革在处理“国与民”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雅典实行民主政治,重视保护公民权利和地位;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民众只是政府实现富国强兵的工具。
答案:(1)原则:保护公民权利和地位;维护城邦利益;实行法治;责任适度,倡导公正;注重人道主义。
(2)目的: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举措: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实行小家庭制;奖励耕战。 (3)取向:梭伦改革中城邦重视保护公民权利和地位,视城邦与公民为一体;商鞅变法中国家控制民众,民众只是政府实现富国强兵的工具。
2.(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是恢复礼乐,是“迂腐的儒化”“消极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文化的糟粕,汉人的繁缛腐朽。??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
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这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北方的革命性完全被南方的虚腐性所取代,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 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是什么?你是否认同作者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是如何“拿来先进才智,然后??加班加点地消化”的?并举例说明当时日本“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表现。(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你从孝文帝改革与明治维新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可知其特点为全盘汉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可知其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因而作者
的观点不正确,结合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说明理由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其意思是明治维新的具体措施有哪些,结合相关措施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其意思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变化是什么,结合日本社会的变化分析作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都是对先进思想文化的学习,结合学习先进文化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来分析启示即可。
答案:(1)特点:全盘汉化。 观点:不同意。
理由: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加速了北魏封建化进程。
(2)措施: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倡导文明开化,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建立新军队,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表现:和魂洋才。
(3)启示:要善于学习外来先进文明;但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改革对社会转型起到了积极作用。
3.(10分)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莫衷一是,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宋大儒朱熹在讲王安石变法后果时说:“群奸肆虐,流毒四海”。稍后南宋学者罗大经说:“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碎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摘编自《宋史》
材料二 一千年来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好像一个谜似的,为人们所不理解。封建学者把他看做“天变不足畏、祖宗
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1959年编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南宋学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外资产阶级学者为什么将王安石捧为“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则。(3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群奸肆虐,流毒四海”和“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碎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得出是否定王安石变法,主要原因是王安石变法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并且他打击了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另外还有王安石与保守派的冲突等。第(2)问,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评价历史事件要运用辩证法分析,要把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分析,要依据生产力发展的唯物史观进行评价。
答案:(1)态度:否定。
原因:有些变法措施加重了百姓负担;变法触动了大商人的利益,“与民争利”造成经济萧条;打击政敌、用人不当,变法存在缺陷;与守旧派冲突激烈,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导致政局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