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急危重症护理学考试要点.docx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二章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1.(1)EMSS的特点:即刻性、连续性、层次性和系统性; (2)对象:群体伤员。 2.院前急救的标准:

(1)用最短的反应时间快速到达患者身边,根据具体病情转送到合适医院;

(2)给患者最大可能的院前医疗救护;

(3)平时能满足该地区院前急救需求,灾害事件发生时应急能力强; (4)合理配备和有效使用急救资源,获取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 3.院前急救的任务:

(1)平时呼救患者的院前急救;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救援; (3)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值班; (4)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 (5)急救知识的普及。

4.我国院前急救的主要模式(8页)。 5.院前急救的特点: (1)突发性; (2)艰难性; (3)紧迫性; (4)复杂性; (5)灵活性; (6)以对症治疗为主。

6.(1)急救车与医护人员,驾驶员比例: 1:5; (2)急救半径:城市≤5km,农村≤15km;

(3)反应时间:市区15分钟内,条件好的10分钟;郊区30分钟以内。

7.医院急诊科的任务: (1)急诊急救; (2)教学培训; (3)科研;

(4)接受上级领导指派的临时救治任务。

第三章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1.急诊抢救室室内设置的原则: (1)应有足够的空间;

(2)配有基本的急救器械及检查器械,如呼吸机;

(3)各种抢救药品、物品要实行“五定”:即定数量、定地点、定人管理、定期检查、定期维修; (4)有足够的照明设施; (5)有足够的电源; (6)设抢救床2-3张。

2.(1)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

(2)急诊患者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48-72小时。

3.急诊科的管理:必须实行24小时连续接诊及首诊负责制,建立“急救绿色通道”,相关科室值班人员接到急诊会诊请求后应于10分钟内到达会诊地点,急危重症患者应在5分钟内得到处置。 4.急救绿色通道的范围

(1)各种急危重症患者:休克、昏迷、循环呼吸骤停、严重心律失常、急性严重脏器功能衰竭的生命垂危者; (2)无家属陪同且需急诊处理的患者;

(3)批量患者,如外伤、中毒等。 5.“三区四级”就诊:

(1)“四级”:一级是濒危患者,二级是危重患者,三级是急症患者,四级是非急症患者;

(2)“三区”:红区即抢救监护区,适用于一级和二级患者处置;黄区即密切观察诊疗区,适用于三级患者;绿区即四级患者诊疗区。 6.(1)急诊留观时间不超过48小时;

(2)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 7.三级医院急诊科质量管理评价指标参考值 (1)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2)急诊分诊正确率>95%;

(3)抢救记录于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补记。

第四章 ICU的设置与管理

1.ICU的设置

(1)医生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1以上,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2.5—3:1以上;

(2)ICU床位数一般为医院病床总数的2%—8%。ICU床位使用率以75%为宜。 2.ICU的收治原则:

(1)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器官或者系统功能衰竭,经过严密监护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恢复的患者;

(2)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严密的监护和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患者;

(3)在慢性器官或者系统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严密监护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来或接近原来状态的患者;

急危重症护理学考试要点.docx

第二章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1.(1)EMSS的特点:即刻性、连续性、层次性和系统性;(2)对象:群体伤员。2.院前急救的标准:(1)用最短的反应时间快速到达患者身边,根据具体病情转送到合适医院;(2)给患者最大可能的院前医疗救护;(3)平时能满足该地区院前急救需求,灾害事件发生时应急能力强;(4)合理配备和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hoh861krg2b61z97l7x8uhsm07tfq0170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