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378 音乐论文
简述广东音乐“硬弓组合”的发展历史
与现状
“广东音乐”是我国近现代具有较深远影响的地方乐种之一,也是最具岭南文化特色的一大民间乐种。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广东音乐”韵味之独特、演奏形式之多样化和戏剧性之丰富。亦在此过程中,“广东音乐”乐器组合随之演变出形态各异、形式多样的乐器组合,其中,“硬弓组合”作为最传统的广东音乐之一,在“广东音乐”风格形成的初期,以至后来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从“广东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两个时期,结合“硬弓组合”的音乐特征,追溯“广东音乐”的形成、发展脉络、乐器组合变化,并其探索对“广东音乐”风格的形成和影响。并以《到春来》和《广东小曲联奏》两首不同时期 “广东音乐”经典“硬弓组合”作品为例,利用中国民族器乐乐器法和配器学,从中分析对比“硬弓组合”的发展和现状,从而获得“广东音乐”风格形成的认识,进一步挖掘“广东音乐”发展道路的方向。
一、“广东音乐”与“硬弓组合” 1、“硬弓组合”
“广东音乐”与“硬弓组合”两者在形成过程中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硬弓组合”出现在“广东音乐”孕育的初期,最早由“二弦、竹提琴、三弦、唢呐、短喉管、月琴、横箫”等乐器及打击乐组成。而这种乐器组合的原型最早可追溯到粤剧伴奏乐队组合(俗称“棚面”)。“广东音乐”最早的雏形便形成于广东本土戏曲粤剧的“过场音乐”和动作表演时演奏的小曲。“早期棚面组合方式,分左、右场。左场操二弦兼吹唢呐;二场操月琴兼吹横箫;右场司鼓;中场司大镲兼操二弦,还有大锣手。”到后来“八音班”的兴起,以“箫、笛(大、小唢呐)、月琴、竹提琴、板鼓、锣、镲等”乐器为主要乐队组合。
2、“硬弓组合”的风格形成
关于上述乐器配置,最初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外省传入的音乐文化――“京剧三大件”:京胡、月琴、弦子(即“小三弦”),通过与广东本地音乐文化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乐器的加减。以“八音班”为例,当时,城乡文娱活动项目不多,而在广东农村广泛流行的正是在民间年
节时令、喜庆吉日或红白喜事等活动中都少不了八音班和锣鼓的演奏。与今天不同的是,那些欢庆活动和重要节日的活动只能在户外,一是受制于场所的欠缺,二是受制于参与人数之众多。在此热闹情况下,加上音响设备的缺乏,演唱者或演奏者必需使出“浑身解数”才能突破“重围”,并致力把声音传得更远。所以,综合来说,二弦(又称“头架”)、竹提琴、短喉管、横箫等乐器因其独特且穿透力强的音色,自然而然成为当时的主奏乐器。这种乐队组合的演奏风格比较雄亮欢快、古朴缠绵,因此被称作“硬弓组合”。它的出现为 “广东音乐”初期的音乐风格奠定了基础。
二、“硬弓组合”初期――以分析合奏《到春雷》为例
《到春雷》与广东传统牌子曲中《到春来》名字相仿,旋律也相似,而在节奏上有着明显的差别(见谱例1《到春来》片段、谱例2《到春雷》片段),考虑到两者差别源于其两者体裁的不同,前者是广东音乐器乐曲,后者则是粤剧中配以锣鼓的牌子曲。在“广东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这样以粤剧曲牌的旋律为基调而派生出来的“广东音乐”比比皆是,如:《得胜令》、《双飞蝴蝶》、《水仙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