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北京市文化场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现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北京市文化场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现状

1.供给总量不足

社会主义体制下,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是国家和政府以及有关公共文化部门,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中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这种政府掌控的模式能够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支撑起国家公共文化建设,但是当今社会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相对的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必然会导致政府在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时候出现力不从心的状态,从而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北京市主要文化场馆的数量规模现状调查表

年份 个数 公共图书馆 总藏书量/万册 建筑书刊文化馆 个数 组织文艺活动数 档案馆 个数 建筑面积 利用档案资料人次 案卷 面积 文献外借人次/万人次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5 5 5 5 5 5049 5556 5316 5601 5943 2.1 7.6 8.4 2.7 2.4 333 317 325 407 438 20 20 20 20 20 3401 3848 4769 2158 2587 8 8 8 8 8 97976 12.3 582.92 98879 12.37 602.54 101896 23.85 636.1 98220 22.18 697.9 96256 14.9 733.23 资料来源:文化局、国家图书馆、北京市档案局

北京市博物馆现状调查表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4 博物馆数量 162 165 167 171 藏品数/万件 430 430 430 430 参观人次/万人次 1373.4 1877.9 1760 1848 2015 173 430 2069.1 资料来源:文化局、国家图书馆、北京市档案局

近五年来北京市除了博物馆以外,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和档案馆的数量都没有产生变化。公共图书馆在建筑面积和藏书量上稍有扩大;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组织文艺活动的数量在经历前三年的增长后,后两年有所下降,其中14年最低;档案馆的建筑面积基本不变,利用档案资料人次在15年下降到10年的水平;博物馆在五年的时间里增加了11座,平均每年2座,参观人数每一年都在上升,这也从侧面说明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在不断上升,然而五年内的藏品数却不变,这种需求上升供给不变的情况势必引起供不应求。

近年来主要文化场馆数量增长缓慢,加上群众文化需求的上升,导致北京市公共文化场馆设施在数量上并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基础设施短缺,除了群众精神需求的上升,这一现状的产生往往与城市的规模与人口比例不平衡造成的。北京市是一个人口聚集大市,人口数量远远超过了公共文化场馆规划时计划提供的的人数比例,从而造成了是人口集中区域公共文化场馆的的供给数量不足。据相关部门统计,2015年以北京的图书馆为例,平均76万人口共同使用一个公共图书馆,平均公共图书藏量为0.61册,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为95.8平方米,这与发达的西方国家的人均图书馆比例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想要达到优化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就需要逐步增加我国的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数量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2.供给质量不高

2.1空间布局不均

北京市公共文化设施从整体的布局状况来看,目前已经形成了多个中心区域,设施的空间布局呈现单中心圈层结构特征,文化中心区域与周边以及中心外围地区的文化设施供给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北京市具体的文化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如下:

第一,文化设施分布北城相对比较密集,而南城比较稀疏 。第二,北京城三环以内文化设施分布比较密集,三环以外分布比较稀疏。第三,核心区域文化设施分布比较密集,郊区分布比较稀疏。从北京市图书馆的空间布局来看,当前

图书馆的建设是根据行政区域来划分的,往往就造成了某些人口聚集的特殊区域由于没有一级的行政区划而没有公立图书馆,比如:天通苑和西三旗;另外,即使是行政级别相同的区域,两个区域人口规模不同,但是用于相同的图书馆数量,但是文化场馆的分布依然不合理,如朝阳区和石景山区。

朝阳区政府在文化场馆布局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朝阳区本身财力雄厚而且非常重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了改变当前文化场馆分布不合理的状况一直在努力,目前朝阳区已经初步建成了两百多座“24 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网络,实现了43 个街乡的全覆盖 ;除此之外还建设了覆盖五乡一街的垡头地区文化中心,该中心的设施和服务非常全面,但是从整个北京市的角度考虑,这些图书馆的分布依然存在这很多的问题。

公共文化设施是整个城市空间布局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政府主导下进行公共设施投资的重要领域,随着北京市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如何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公共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问题是一个关键点。当前由于北京市的人口众多,城市空间也严重不足,这使北京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显得捉襟见肘。

从群众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主要是由政府负责的,这是由于“公有地悲剧”,使得群众很难组织起来支付全民文化设施。又因为群众没有付费,对于公共设施的爱惜程度不够,使得文化设施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得到有效的保养。从这个角度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体系虽然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但是不一定要交由政府全权负责,政府只要发挥大方向的主导作用就可以了,而且从当前文化资源的特点来看,政府一方能够提供的资源其实并不多,但是反观社会和民间却有非常多的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非常多的拥有大量人才、创作和节目等资源的社会文化团体、文化传播公司以及文化企业,在进行全民文化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这些企业和单位可以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者,参与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去,这是因为企业和单位能够直接负责起区域的场地,更近距离的监督公共文化设施,从而保证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期限,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只需要将相应的管理权限交予企业和单位,并协同监督,即可以完成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 2.2文化场馆服务质量存在诸多缺陷

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产品,要遵守“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维护人民群众和各种文化权益作为基本准则,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质量,同时也要确保供给产品的多元化。文化场馆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群众对其的满意程度,接下来主要以博物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其在场馆设计和服务方面存在的不合理性。

(1)文物教育资源欠缺,质量形式均需提升

目前,博物馆已经不仅仅是传统保存文物的场所,它还是通过在科学鉴定文物后,向世人传递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平台。我国博物馆在社会教育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并在探索中逐步前进。但是,我们始终面临着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薄弱,教育形式单一,教育丰富性与教育广度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博物馆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教育定位不准确,一味盲目地追求教育活动数量,忽视活动质量;或是博物馆教育需求不明,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阻碍了博物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尽管我国的博物馆在社会宣教功能上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但是直接面向在校学生以及国民终生教育上,还远远未从意识层面和实施层面上体现出来。在面向教育、服务教育的职能中,博物馆仍然将自己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关联不甚紧密的公共事业单位,以静待的姿态,游离于学校教育之外,对关注和引导学生博物馆教育方面并未拿出针对性的措施;大部分学校方,也未将博物馆教育、文物文明教育等,纳入常规的教学任务和素质教育体系中来,而是将其作为“奢侈品”或“奖励品”,附加到学生教育中。在面向多层次多来源受众的培训和网络开放环境中,博物馆教育的竞争力明显不够鲜明有力,创新性仍然薄弱。这些都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2)文创开发形式单一,授权体系亟需健全

与相对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创产品也存在着制造有余、设计不足的问题。在低文化创意水平的廉价文创产品层面,我国的制造业已经可以基本能满足这一部分受众的需求,但在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创产品层面,我国还存在一定的短板。主要表现有:虽然数量较大,但仍有大量的优秀文物资源尚未转化成为文化创意产品的问题;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部分文创产品的质量并不理想;缺乏国家级的文物与相关制造业沟通媒介,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和广大的设计师和

设计企业难以得到有效而迅速的沟通,一些小博物馆难以高质量的优秀设计师合作;文创产品设计水平良莠不齐,市场定位不明确,销售渠道不畅,不受市场的认可。

从当前现状来看,尽管在文创产品开发、文物相关的书籍出版、影视制片拍摄等已经摸索并发展了较长的时间,并取得一定社会影响和效益,但相较于蓬勃发展、高速孵化、多样转化的文学、影视、游戏等文化产业IP资源来说,文物博物馆IP资源的认知、开发和利用还需继续提高。知识产权理念不清,思路不明,政策保障力度不够,盲目、重复开发,种类局限,创新不足,应用及消费渠道狭窄等问题,并没有随着经济态势和文化产业的整体提升而得到改善。

以文物资源的价值深挖、正确导向、灵活开发、多样融合、优质普惠为原则的文博IP产业推动,将是进一步实现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成功转型、加快文物保护利用步伐、传播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举措。建立与博物馆体量匹配的博物馆商店,改善产品的营销策略,形成科学严谨的自我产品开发流程,并积极争取政策性支持。

(3)展品素材囿于程式,创新利用步伐拘谨

文物素材创新的目的,是要将文物内涵与精神带入各行各业,带入日常生活。通过文物素材带动整个设计产业链,将文物与生活物件紧密联系起来,添加符合时代审美的元素,使文物不再是传统印象里遥远老旧的代名词,是对文物最好的传播和最长久、广泛的继承。创意不够新颖、特色不够突出、应用程式化,创新利用不够大胆、难以彰显时代特色。

在文物素材利用最多的建筑景观设计领域,简单借鉴,融合性差,往往只是1+1等于2的应用,而少见融合再造与创新。

文物图案、传统纹样等在制造业的应用,所用素材较局限。大多数服装设计常用几种元素,如梅兰竹菊等来凸显“中国风”“古典风”。新的制造设计领域应用就更少了。

在文物素材的挖掘和整理基础上,要面向设计建立资源集成平台、设计服务平台。最终与国际电影、动漫等产业发展业态相接轨,实现开放式的远程虚拟设计服务和定向服务。在这方面,国内外的实践案例相当稀缺,处于“有意识地引导设计进入文物素材创新”的初级阶段。

3.供给资金短缺

公共文化资金投入不足已经困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很久,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近几年政府部门通过一系列的保障制度增强了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投入。具体包括建立公共文化财政保障机制,促进地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建设,能够有效缓解供需不足。

2006-2014年国家在文化事业建设上的投入资金是在不断增加的,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平均到个人文化事业费用就变得非常少了,政府应当继续加大在文化事业费用上的投入,提高人均文化事业建设费用。

近几年,中央采取和地方分级共同承担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文化财政保障机制,文化财政总收入也有一定的增长,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对于地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增加,这样基本可以保证地方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能够满足群众的需要,城乡的文化服务网路也基本能够达到群众的需要。但是群众的经济收入在不断的增加,公共文化理念在不断的提高,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资金投入增长速度赶不上群众需求的增长速度,因此,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仍然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

北京市文化场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现状 

北京市文化场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现状1.供给总量不足社会主义体制下,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是国家和政府以及有关公共文化部门,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中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这种政府掌控的模式能够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支撑起国家公共文化建设,但是当今社会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相对的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必然会导致政府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hmpq8854j2r4yi9c8hj79c964hjzq00ld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