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资料-必修3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单元)
◇ 【考试说明】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社会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处于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时代;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 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
“当仁不让于师”。
评 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论”。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 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 哲学思想——①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 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 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 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
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1
2015届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资料-必修3
②、战国时,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③、战国时,荀子主张“仁义、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
④、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战国后期,儒家思想成为蔚然大宗。
5、西汉董仲舒是怎样发展儒家学说的?在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1)发展:董仲舒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
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 天人感应;② 君权神授;③ 三纲五常;④ 大一统。
(2)、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
了儒学的地位。
6、理学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兴起的?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哪些人? (1)兴起背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②、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
得到新的发展;
③、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
系统,即理学。
(2)、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7、概述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宋明理学家是怎样发展儒家学说的?)如何评价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 (1)、主要内容:程朱理学:①、“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②、“天理”就是是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认识论:“格物致知”,求道德之善,不求科学之真。
陆王心学:①、陆九渊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②、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
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2)、历史作用: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
响。
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
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8、李贽有哪些进步思想? (1)、哲学思想:否定“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2)、政治思想:①、否认孔孟学说的权威性,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
②、肯定追求物质享受合理性,主张个性自由发展,反对盲从统治者的意志
9、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有哪些?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黄宗羲)。 ②、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无有责”(顾炎武)。 ③、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黄宗羲)。 ④、哲学上,世界是物质的,带有唯物主义思想(王夫之)。 10、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是怎样改造和发展儒学思想的?
他们从儒学思想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又不拘泥于传统儒学,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具体表现是:
①、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封建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
2
2015届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资料-必修3
为客”的崭新思想命题。
②、顾炎武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他踏实
钻研学问,提倡到实践中求得真知。
③、王夫之虽然坚持以儒家六经为自己的治学原则,但绝不盲从。他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主
张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二、疑难点突破
1、汉代新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 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继承、发展先秦儒学的基础上,最
终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
继承:先秦儒学宣扬的“礼” “仁” “仁政” “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 发展: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主要增加了“天人感应” “君
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深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同时,新儒学又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博采众家之长)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1)、程朱理学和心学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都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
段;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其分歧只是理学范围内的分歧,其在基本思想主张方面有一致性,其思路也只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别。其区别之处在于求理的方式不同,分别是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致良知、知行合一)。
(2)、程朱理学强调“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
最终贯通明“天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主张“心即是理”,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
3、明清之际君主批判与启蒙运动中的君主批判的不同?对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有何不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和孙中山对君主专制的态度与明清之际的君主批判有何不同?
明清之际的君主批判主要侧重于对君主的批判,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限制君权的设想,它在当时文化专制统治下没有成为主流思想,因此没有促进明清社会的转型;而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近代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启蒙思想家主要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集中力量批判了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对未来资本主义提出了很多构建,如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社会契约。他们宣扬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思想原则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描绘了未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宏伟蓝图,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对法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世纪末期康有为主张通过改革的方式用君主立宪来代替君主专制。20世纪初期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的方式摧毁君主专制,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其主要原因在于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4、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 (1)、儒学从根本上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 (2)、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广大民众所追求与信仰。
(3)、儒家思想有不竭的生命力还在于它能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先进部分,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
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故为统治阶级所喜爱。
5、传统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1)、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意识是现代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一个主要渠道;
3
2015届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资料-必修3
(2)、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大一统思想,对维护安定统一的社会状况和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具有极大
的现实指导价值; (3)、儒家思想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对于当今政治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4)、儒家思想所推崇的以和为贵的思想,对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有重
要作用; (5)、还有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民本、农本思想对于今天的“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6)、中国的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是中国文化象征,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方面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曾被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伏尔泰大加赞扬和介绍。
6、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儒家文化。对待传统儒家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 (2)、对有些内容可抽去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
有用的思想要素。
(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框架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链时间轴
4
2015届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资料-必修3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限时训练)
一、选择题
3.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 因此他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 A )
A.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B.韩非中央集权思想 C.孟子民贵君轻思想 D.孔子仁者爱人思想
4.经历战国、秦、汉三个阶段,儒家思想从碌碌无为到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C )
A.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拥护 B.它与其他学说糅合在一起 C.适应了专制制度的时代需要 D.它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5.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B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 )
A.“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7. 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 C )
A.民贵君轻 B.天人感应 C.三纲五常 D.和谐中庸
8.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是清代《弟子规》中的句子,反映了当时的教育( B )
A. 鼓励儿童全面发展 B. 注重儒家伦理教育 C. 提倡进行家庭教育 D. 渗透天人感应思想
《三国演义》桃园结义
9.右图体现的忠义思想,明显来自儒家思想中的( C )
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宋明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10.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琴心相挑,雪夜私奔。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寡妇“逾墙淫奔,无耻之尤”;明末李贽却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对同一事件,宋明理学家和李贽评价却截然不同。你认为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D )
A.理学家批判是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的需要 B.明末蔑视礼教、追求人性解放成为时代的潮流 C.李贽否定天理的存在,体现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D.评价不同很正常,与各人的生活经历直接相关 11.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关系是( C )
A.前者是对后者的否定 B.前者是对后者的肯定 C.前者是对后者的批判继承 D.两者毫无关系 12.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
5
2015届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资料-必修3
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D )
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D.儒学对秩序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
——《春秋繁露》
材料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
材料三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象山先生全集》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什么要求?(8分) 思想: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
要求:百姓要接受君王的统治(百姓服从君命);天子治国要有“道”(顺天意、天子服从天命)。
(2)据材料二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4分) 状况:儒学思想受到怀疑;社会普遍崇信佛教。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和陆九渊的主要分歧。(4分) 朱熹主张“先观后悟”;陆九渊主张“先悟后观”
(4)据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4分)
特点:中国主流思想发展的过程是各流派思想相互学习的过程。 本质: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6
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