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数据分析观念是统计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数据分析观念呢?在课标当中,对于数据分析观念,有这样的描述: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说明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统计时需要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分析,这样就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从而感受统计的实际价值,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为使学生树立数据分析的观念,教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投入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掌握数据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学习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同时还将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提高自己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据分析的过程,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统计学的一个核心就是数据分析。不论是统计还是概率,都要基于数据,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在进行预测的同时,为了使预测更合理,也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比如你是一个球迷,在一场比赛中会推测所喜爱的球队是否会赢,如果仅凭主观喜好去判断,那么你就不具备数据分析观念,并且判断往往是不合理的。但是,如果在判断之前,先收集一定的数据(双方队员的技术统计、双方球队历次比赛成绩等),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再对球队输赢作出推测就会比较可靠,那么就说明你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观念。 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这些联系,还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也就是遇到问题时能想到用统计的知识分析数据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数据分析的过程,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从而 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鼓励学生尽可能地从数据中提取信息,体会数据蕴含着信息 1、鼓励学生用多种手段整理和描述信息

分类是整理数据的开始,但孩子们调查了一大堆数据后,看起来很杂乱,很自然的想法是把他们分类整理。让孩子们产生分类整理的想法,讨论分类方法,经历分类过程对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

“学习复式统计表”一课在让学生回报了自己的体重之后,老师提问:换15千克及15千克以下的有几人?16千克~20千克的有几人?问:你想问什么呢?孩子们有的回答“21千克~25千克的有几人”等。师又问:要想了解每一范围内体重的各有几人?怎么办呢?让孩子们在小组里商量有什么办法。孩子们在汇报交流时想出了很好的整理数据的方法,如:16千克~20千克的坐一起、21千克~25千克的坐一起等;举手统计的方法等。最后在老师的组织下全班孩子每人贴一张笑脸到黑板上自己体重数的相应的数据上面。这样的活动就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愉快地经历了数据的分类和整理的过程。也为从数据中提取信息,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做出了水到渠成的铺垫。

2、鼓励学生分析数据,从中获取信息

统计图表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鼓励学生能够从统计图表中来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教师应鼓励学生分析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注重学生从统计图表的数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师在呈现统计图表后通常都会提问:从这张统计图(表)中你能知道什么?(统计图中直接看见或通过简单推理能得到的信息)这属于简单层次的分析数据。老师往往还非常重视学生更深层次分析数据能力的培养,即通过分析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对未来的事件做一些有支撑观念的预测。

三、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根据问题的背景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统计学习要让学生有意识地、正确地运用统计来解决实际问题,又能理智地分析他人的统计数据,以作出合理的判断。

案例:《认识中位数》教学中有以下环节: (课件出示)例题5,出示场景图,同学们正在进行跳远比赛,看看他们的成绩:

(1)分别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用哪个数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3)如果 2.89m以上为及格,有多少名同学及格了,超过半数了吗? (4)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冬的成绩 2.94m,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表格中的数据有什么特点,譬如有几位同学的成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②求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看看几位同学的成绩与平均数和中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③选择哪个统计两表示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呢?

(5)学生汇报:7名男生跳远成绩的平均数是2.96,中位数是2.89,有5名男生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这说明在这里用平均数来代表该组成绩不太合适,应选用中位数。 强调:

①中位数的求解方法,首先将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好:

②找到最中间位置的数据2.89。 ③矛盾:当数据增加一个后,一共有偶数个数,中间位置出现两个数据:2.89和2.90,最中间的数找不到?

生展开讨论. 讨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和除以2。计算出中位数来。也就是需要求两个数的平均数,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数据分析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数据分析的过程不应只是计算和画图,应该把重点放在怎样分析数据上。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让学生感

悟到我们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来做统计的。通过数据分析,学生从中提取相关信息,根据不同的背景,选择不同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且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借助活动实践,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如何培养小学生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提高数据分析能力。我个人认为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实践。首先要让学生自己投入到具体的实践中去,结合现实生活活动中的案例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意识,体会数据中所蕴涵着信息。从实践中得到检测,并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引导。教会他们怎样去设想和分析,发现问题,再慢慢的培养这种有意识,由无意识状态的引导实践到有意识的分析再到无意识的分析,让最后的无意识分析形成一种习惯。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从统计角度思考有关问题,当遇到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绝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往也很难完整地展示数据分析全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要适当地设计一些现实实践活动案例,将课程内外结合起来。

教师在统计活动材料的选用应采取由近及远的原则,先是身边的事、然后社会环境、再和其它学科相联系。收集的素材先是全部数据,如全班学生,利用统计对象的确定性组织统计活动,学习统计图表;随着学习的深入,统计对象更多地具有随机性。例如,“估计你们班所有同学的家庭一个月内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通过实际调查验证你的估计。”在该统计活动中,每个同学家庭每个月要丢多少个塑料袋,统计对象的总数非常大,统计起来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和物力。此时,就可以渗透抽样统计的方法,帮助学生自己选择统计对象。这里,统计对象可以是全班同学家庭的某些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或部分同学家庭的某个月丢弃塑料袋的个数。

总之,数据分析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很紧密,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对数据的深切感知,对相关题目能提取数据信息,并能通过分析数据来帮助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数据分析观念是统计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数据分析观念呢?在课标当中,对于数据分析观念,有这样的描述: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hlrj57awx02tjb2ixwe3xy6q955i0014o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