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小学校本课程教案资料大学简译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大学》简译

大学古音读太,太学。太学创设于汉初,汉武帝 (公元前124年)。当时创建的目的是国家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治国人才极端匮乏。据《贤良对策》介绍,当时在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献策,阐发了,求贤必先养士的道理。他说:“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也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并创办太学。规定博士官弟子以上才有资格,并限额五十人。自此,汉代太学正式建立。到了三代之时民间皆有学校。人生八岁,皆入小学,习礼、乐、射、舆、书、数六艺精通六艺的学生便升入太学,开阔其视野,奠定其抱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里所讲的道理,在于显明为人的八种德行(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在推已及人、使人人都能除去污染而才德日新;使以上八种德行,达到最完善圆满的地步。(儒)

-!

大人所应学习的道理在于修身,养性,以彰显人人本有天赋所具的灵明性德。 在于与民一体,达到与万物和光同尘境界。(道)

最大,最殊胜的道理在于觉悟宇宙人生的真实面目。在于救世济人,利益一切众生而达到非善非恶、离善离恶的法界。(释)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明白了人达到至善境界所需的八种德行,内心就清清楚楚明白自我的人生志向。(知止);心存道德的志向,便不会随意妄为,遇事懂得调整自我德行而不是怨天忧人(定);遇事不怨天忧人,才能静下来反观自我的德行、静思已过,人静下来之后一切道理尽显眼前(静);明了一切事物的道理,遇事就知前知后,知本知末,知因知果,如此

-!

就是个明白人,从而理得心安于正道(安) ;人心安理得于正道,做事自会思虑周祥,顺理而为,在在处处、明明白白(虑)。做事能思虑周祥而后自然成就,事事无碍、明理、明德(得)。如此积功累德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本是树根,末是枝节。事物存在于时空,便不离终始。明白了人以德为本、以事为末的先后次第,就接近于自然之大道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自古以来欲彰明性德于天下的人,先治理所在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从自家做起、把家经营好;要想经营好自己的家,先要修养好本身的德行。

-!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要想修养好本身的德行,必须先端正自己,保持一颗中正不偏的心(正心) ;要想端正自己,保持一颗中正不偏的心,必先使自己做到真诚无欺 (诚意) ;要想使自己做到不自欺欺人,必定要为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个八德标兵(致知)。想要明理而完善自身的德性,必先定在生活中在在处处穷究万事万物与人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穷究了事物、人伦与德性的关系(物格),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知至);明此理之后,就能做到真诚无欺(意诚),真诚无欺,自然存心端正,保持一颗中正不偏的心(心正);能保持一颗中正不偏的心,自然会改过积善日增德行,(身修);能德日进,过日少,自然家庭受益,幸福安康(家齐);家庭受益幸福安康之后,进而才能

-!

扩大到让天下的家庭效仿受益、以至于治理好国家(国治)。国家得到道德的治理,进一步就能使天下大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以呀,从天子到最平常的百姓,一概皆是以修身养德作为做人的根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如果根本的德性没有整理好,却想要把事物治理得有条不紊,那是不可能的。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小学校本课程教案资料大学简译

-!《大学》简译大学古音读太,太学。太学创设于汉初,汉武帝(公元前124年)。当时创建的目的是国家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治国人才极端匮乏。据《贤良对策》介绍,当时在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献策,阐发了,求贤必先养士的道理。他说:“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并创办太学。规定博士官弟子以上才有资格,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hi8w0edy67px008twlp8xswm2yhl0015n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