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6条 带式输送机车式拉紧硐室尺寸,应按拉紧装置的配置要求确定
第4.4.17条 带式输送机盲斜井的胶带硫化装置硐室,应设在驱动装置硐室附近,硐室尺寸应根据设备的外形和起吊系统的布置要求确定,硐室内工作台的两侧,应留有0.7m以上的操作通道。硐室应用非燃烧材料支护,并应设防火及通风设施
第4.4.18条 管道斜井兼作进风井时,应以风量和风速进行校核。在管道斜井内,应设置人行道、管道材料运输道及照明设施
第4.4.19条 充填斜井不宜兼作回风井。井内设置的充填管和冲洗管,不应与电缆线、电信线同侧布置 第4.4.20条 人车斜井的断面,应以人车最大外形尺寸、人行道、各安全间隙以及敷设管缆等要求确定。当兼作进风井时,应进行风量及风速校核
第五节 无 轨 斜 坡 道
第4.5.1条 无轨斜坡道线路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应根据运输要求、设备规格、行车密度、运行速度、线路坡度等因素确定 二、斜坡道形式,宜采用直线式或折返式,不宜采用螺旋式 三、斜坡道的曲线段、连接处及安设风门处,应设指示标志 第4.5.2条 无轨斜坡道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无轨设备和人员经常通行的斜坡道,应设人行道,宽度不应小于1.0m。斜坡道内车辆不多,可不设人行道而设躲避硐室
二、断面宽度的确定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有人行道时,斜坡道的宽度为:
B=A+a+b (4.5.2-1)
式中 B——斜坡道宽度(m)
A——无轨设备外缘最大宽度(m) a——人行道宽度(m),取1.0m
b——无轨设备至斜坡道墙壁最小距离,取0.6m 2.无人行道时,斜坡道宽度为:
B=A+2b(4.5.2—2) (4.5.2—2)
三、斜坡道的高度,应按下式计算:H=c+e (4.5.2—3) 式中 H——斜坡道断面的净高(m) c——无轨设备的总高度(m)
e——运输设备外形与拱部或悬挂物的最小间距,取0.6m
第4.5.3条 无轨斜坡道的坡度,应根据斜坡道的用途、类型、运输量及服务年限确定。设计时按表4.5.3选取
斜 坡 道 坡 度(%) 表4.5.3
斜坡道用途、类型 主斜坡道(运输矿岩的大型矿山,车辆行车密度大,运量大,运距长) 辅助斜坡道(运送人员、材料和设备) 联络斜坡道(阶段间或采准联络道) 其他斜坡道(带式输送机和无轨设备共用的斜巷) 坡道大于或等于10m
第4.5.5条 斜坡道曲线处的加宽值,可按下式确定:
ΔB=RH-RBH-d+k (4.5.5)
式中 ΔB——路面曲线段的加宽值(m) RH——车轮转弯的外半径(m) RBH——车轮转弯的内半径(m) d——无轨设备的宽度(m)
k——平曲线段巷道宽度增加值,取0.3~0.5m
坡度 7~10 10~20 15~25 20~27 第4.5.4条 无轨斜坡道的平曲线半径:主斜坡道宜大于或等于20m;辅助斜坡道大于或等于15m;联络斜
注:运行频繁、行车速度快,k取最大值,反之取小值
第4.5.6条 斜坡道平曲线段的外侧超高,应使横向坡度控制在2%~10%,当行车速度大,弯道半径小,路面条件差时,取大值;曲线段超高和加宽部分与正常行车线之间的超高缓和段,宜取4~6m
第4.5.7条 斜坡道的竖曲线半径,宜采用20~25m
第4.5.8条 斜坡道的路基与路面,应根据斜坡道的用途、服务年限、无轨设备运行速度和运量等综合考虑,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斜坡道路基应采用岩石路基,当斜坡道位于表土层或围岩条件较差时,路基软弱阶段必须处理 二、斜坡道道路等级可按表4.5.8—1选用
斜坡道道路等级 表4.5.8—1
斜坡道分类 主斜坡道 辅助斜坡道 联络斜坡道 行车速度(km/h) 30 20 15~20 8~15 —— 运量(万t/a) 道路等级 路面等级 240~1300 <240 —— —— —— 2 3 3 4 4 高级或次高级 次高级或中级 次高级或中级 中级或低级 中级或低级 三、当路基条件好时,路面可不设基层和垫层,只设面层。斜坡道路面面层可按表4.5.8—2选用
路 面 面 层 类 别 表4.5.8—2
路面等级 高级路面 次高级路面 中级路面 低级路面 面层类型 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厂拌沥青碎石 沥青贯入式碎、砾石,路拌沥青碎、砾石,沥青表面处治 碎、砾石(泥结或配级),不整齐石块,其他粒料 粒料加固土,平整的底板 第4.5.9条 根据涌水量大小,在斜坡道两侧应设置排水沟或顺水槽
第五章 平巷与平硐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5.1.1条 安全间隙应符合本规范第4.1.2条的规定 第5.1.2条 人行道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运输巷道的一侧,必须设置人行道。人行道不宜穿越运输线路 二、运输线路之间及溜口或卸矿口一侧,不设人行道 第5.1.3条 矿用轨枕应优先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轨枕
第5.1.4条 矿用道床应采用道碴床或整体道床。在一、二类矿山主溜井装矿硐室,带式输送机运输巷道及马头门处的巷道均宜采用整体道床
第5.1.5条 道碴道床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水平及倾角小于10的永久性路基,应铺以碎石或砾石道碴,轨枕下面的道碴厚度不应小于90mm,轨枕埋入道碴深度,不应小于轨枕厚度的2/3
二、道碴道床上部宽度应大于轨枕长度50~100mm
第二节 断面设计
第5.2.1条 平巷宽度及高度,应根据运输设备及通过大件的尺寸,运输设备之间、运输设备与支护(或管缆)之间的安全间隙,人行道、架线、管缆敷设等要求确定。计算后的平巷宽度和高度应以10mm为模数取整,并应进行风速校核
第5.2.2条 人行道宽度应符合表5.2.2的规定
人 行 道 宽 度(mm) 表5.2.2
运输方式 或地点 人行道宽度 ≥800 ≥1000 电机车 无轨运输 带式 输送机 ≥1000 人力 运输 ≥700 人车停车处的 巷道两侧 ≥1000 矿车摘挂勾处 巷道两侧 ≥1000 0
第5.2.3条 平巷弯道加宽,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车辆在弯道上运行时,巷道应加宽,加宽值应符合表5.2.3的要求
弯 道 加 宽 值(mm) 表5.2.3
运输方式 电机车运输 人力运输 内侧加宽 100 50 外侧加宽 200 100 线路中心距加宽 200 100 二、弯道加宽段应向直线段延伸,其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L1≥(L+LS)/2 (5.2.3)
式中 L1——延伸长度(mm) L——车辆长度(mm) LS——轴距(mm)
第5.2.4条 平巷高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当采用装配式支架时,平巷的高度应留有100mm的下沉量
二、采用架线式电机车运输的平巷高度,应满足滑触线悬挂高度的要求,滑触线悬挂高度(从轨面算起)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1.运输平巷,电源电压低于500V时,悬挂高度不低于1.8m;电源电压高于500V时,不低于2m
2.井下调车场、架线式电机车道与人行道交岔点,当电源电压低于500V时,架线高度不低于2m;当电源电压高于500V时,不低于2.2m
3.从竖井的阶段马头门或斜井的井底到运送人员车场处的架线高度,不低于2.2m 4.电机车的受电弓子到巷道支护的安全间隙,不应小于300mm
三、用蓄电池电机车或用其他有轨运输方式时,轨面至巷道顶板(支护)的高度不应小于1.9m 四、无轨运输时,车辆顶部至巷道顶板(支护)的距离不应小于0.6m 五、平巷高度应满足人行道的净高不小于1.8m的要求 第5.2.5条 巷道断面形状可按表5.2.5选择
断 面 形 状 和 适 用 条 件 表5.2.5
断 面 形 状 梯形 三心拱 圆弧拱 半圆拱 圆形、椭圆形 用于顶压较小平巷 用于顶压小、无侧压或侧压小于顶压平巷 用于顶压、侧压较大,服务年限长的巷道 用于围岩松软、有膨胀性、顶压和侧压很大且有底压的巷道 适 用 条 件 用于围岩稳固,服务年限短,跨度小于3~4m的巷道 第5.2.6条 拱形巷道拱高和墙高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拱形巷道的拱高,应根据岩石的稳固性,取巷道净宽的1/2、1/3或1/4
二、拱形巷道的墙高,应按架线高度、人行道高度、安全间隙及所选拱高等因素计算确定
第5.2.7条 平巷底板至轨面高度,经计算后应以10mm为模数取整。当采用钢筋混凝土轨枕时,平巷底板到轨面的高度可按表5.2.7选取
平巷底板至轨面高度 表5.2.7
轨型(kg/m) 高度(mm) 9 320(260) 11、12 320(270) 15 350 18 350 22、30 400 注:①括号内数字系人力运输的高度
②9、12、15、22、30kg/m为YB(T)23—86《低合金钢轻轨》 第5.2.8条 管缆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管道布置:
1.管道宜布置在人行道一侧,管道架设宜采用托架、管墩及锚杆吊挂 2.在架线式电机车运输的平巷内,管道应避免在平巷底板架设
3.管道与管道呈交叉或平行布置时,应保证管子之间有足够的更换距离。管子架设在平巷顶部时,不应妨碍其他设备的维修和更换
二、电缆布置
1.人行道一侧不宜敷设动力电缆
2.动力电缆和通讯电缆不宜敷设在巷道同一侧,当条件限制时,应将动力电缆设置在通讯、照明电缆的下面,其间距不应小于100mm
3.电缆与风水管路平行敷设时,电缆应悬挂在管路上方,其间距应大于300mm 4.电缆悬挂的位置应高于矿车高度
第三节 支 护
第5.3.1条 当巷道围岩fkp小于6~9时应支护,支护型式可按表5.3.1选择
支护型式及适用条件 表5.3.1
支护型式 喷射混凝土 服务年限(a) 不限 适用条件 fkp≥4,裂隙等级小于或等于4 不适用条件 大面积渗淋水或局部漏水,遇水膨胀的岩层。有较大的腐蚀介质影响,与混凝土(或砂浆)不粘结的岩层。大断层破碎带 锚杆 锚喷 钢筋混凝土 支架 整体式支护 钢筋混凝土 ≥5 砌体 ≥5 不限 ≥5 5~10 fkp≥4,裂隙等级等于或小于3 fkp≥2,裂隙等级等于或小于4 fkp≥4,巷道宽度小于3m fkp≤4,裂隙等级等于或小于4 岩层松软,有动压极不稳定岩层 注:①裂隙等级见《冶金工业建设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范》
②fkp为岩石坚固系数
第5.3.2条 当巷道采用混凝土、混凝土块及料石等整体式支护时,其厚度可按表5.3.2选取。特殊情况下应进行支护结构计算
混凝土、混凝土块、料石支护厚度 表5.3.2
巷道 净宽 (mm)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5500 >5500 支护厚度(mm) fkp=4~6 混凝土 200 250 250 300 300 300 350 混凝土块 250 300 300 350 350 350 350 料石 250 300 300 350 420 fkp=3 混凝土 250 300 300 350 350 350 400 混凝土块 250 300 350 350 350 料石 300 350 420 420 有动压、有膨胀性岩层 节理裂隙特别发育岩层及风化松软岩层(裂隙等级为4) 同喷射混凝土 注:采用混凝土块和料石支护时,壁厚应充填50mm厚的混凝土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C10 第5.3.3条 支护材料的强度等级应符合本规范第2.3.6条的规定。特殊地段应考虑抗渗及抗侵蚀要求 第5.3.4条 当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支架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为C20~C30。受力钢筋可用Ⅱ、Ⅲ级钢筋。梁柱结合处应加防腐木垫板或橡胶垫板。支架间距宜为0.3~1.2m,支架背面应铺设背板,背板与围岩间应用废石充填密实,各支架间应有横撑
第四节 硐口及硐门
第5.4.1条 硐口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平硐口必须设置硐门,硐门宜与硐口中心线正交或接近正交
二、当地形等高线与硐口巷道斜交,且岩石条件许可时,可采用斜交型硐口,硐门端墙与巷道中心线交角不应小于45
三、硐口边坡、仰坡的开挖高度及坡度,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确定。但最大开挖高度不宜大于15m,坡度不宜大于1:0.3
四、硐口必须加强支护,加强段的最小长度不宜小于5m 第5.4.2条 硐门的端墙、翼墙应按重力式挡土墙设计 第5.4.3条 硐门的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硐门的结构应适应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硐门建筑设计要求
二、硐门端墙、翼墙的结构设计,应便于墙后积水迅速排出,必要时应在墙后设泄水导管或排水沟 三、翼墙应在工程地质情况变化处(段)设置沉降缝
四、端墙的高度确定,除保证硐口巷道的净高外,还应考虑巷道上部岩层覆盖的厚度及水沟挡墙的高度 五、翼墙为浆砌毛石时,高度不宜超过7m
第五节 水 沟
第5.5.1条 水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水沟的位置宜设在人行道一侧,当非人行侧宽度允许时,也可设在非人行侧
二、在专用排水巷道或有底拱的巷道中,以及在铺设整体道床的巷道中水沟也可设在巷道中间 三、水沟的位置应避免或少穿越运输线路
第5.5.2条 在一般情况下,水沟坡度应和巷道一致,不应小于3‰,在井底车场或巷道平坡线段内,水沟坡度应按排水要求设计。水沟中的水流速度,不得小于0.5m/s
第5.5.3条 水沟断面形状宜采用梯形,侧邦坡度宜取1:0.1~1:0.25。断面尺寸应根据流量、坡度、水沟壁面粗糙程度及水流速度确定
第5.5.4条 水沟盖板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其厚度不应小于50mm,宽度宜大于水沟上宽2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为C20
第六节 平巷交岔点
第5.6.1条 交岔点平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平巷交岔点应根据道岔型号、运输设备、线路布置、线路最小曲线半径、巷道断面规格、巷道的外侧加宽、安全间隙等因素确定
二、交岔点断面形状应与相连接的巷道相同 三、交岔点弯道转弯半径应按下式确定:
Rmin=CLB (5.6.1) 式中 Rmin——线路允许最小曲线半径(m) LB——车辆轴距(m)
C——系数,当行车速度V≤1.5m/s时,C≥7;V>1.5m/s 时,C≥10;V≥3.5m/s时,C≥15;线路弯道转
角大于90时,C≥10;对于带转向架的大型车辆 (如梭车、底卸实况车灯)不得小于车辆技术文 件的要求
四、 道岔与曲线线路连接时,应插入直线段,其长度应大于通过车辆的轴距 五、交岔点弯道处巷道断面的加宽,应符合本规范第5.2.3条的规定
第5.6.2条 交岔点墙高,在符合安全规程规定的各部位安全间隙的前提下,应随巷道宽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降低值为200~500mm
第5.6.3条 当采用混凝土支护时,其厚度宜按交岔点断面最宽处确定;当交岔点较长时,也可分段采用不同支护厚度。交岔点柱墩处,均应用混凝土或料石砌筑
第七节 井底车场
第5.7.1条 井底车场型式,应根据矿石井筒类型、矿井生产能力、运输方式以及车场内主要硐室布置的要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