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4.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①时间:1956年召开②内容:敌我矛盾已经解决,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形势. 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及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大跃进运动: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②人民公社化运动: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③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②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提高生产力,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④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问题.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①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国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②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弃.③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三、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国有企业改革: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

1980年起先后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5.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2.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

第23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⑴中国同苏联等国家建交。 ⑵中国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通商互助条约》意义:这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⑶周恩来在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⑷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⑸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 (亚非会议,这是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背景: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⑴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⑵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⑶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⑷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⑴背景: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原有席位被国民党占据。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

⑵原因:①第三世界的崛起和支持②美国孤立中国政策渐渐破产。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⑶时间: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

⑷意义: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中美关系正常化:

原因:⑴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⑵美国长期实行的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出于对抗苏联威胁⑶以及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港问题和解决中美之间长期争端的战略考虑。 过程:①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门。②1971年,基辛格访华 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 ④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⑤1979年正式建交。

意义: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后半期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 中日建交:

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日建交。

过程:①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②1973年中日正式建交 ③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意义: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这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⑴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与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⑵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⑶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其国际国内意义 联合国:⑴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⑵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⑶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 ⑷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地区性国际组织:⑴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1991年加入)。⑵加强与东盟的合作。⑶加强与欧盟的合作。⑷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010年成立)⑸2010年上海峰会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意义:

第24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

变化原因:进入19世纪中期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重大变化;西风东渐对传统 2.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其原因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1.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第25单元: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主要内容:①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开展民族革命,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②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开展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开展

社会革命,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实现家给人足。 评价:①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②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从而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发展:①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②民权主义,主张民权为一般的平民所共有,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权;③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并提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使民生主义与扶助农工紧密结合。 评价:(1)进步意义:①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②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同中共的最低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方面的论著以及思想主张

①工农武装割据时期: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②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作出了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报告和同年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在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新中国的重大问题。

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重要报告,提出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②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③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④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三、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思想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初步形成:①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②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成熟并形成体系:①1992年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②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③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①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②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26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两弹一星: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国防,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作出了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的决策。 原子弹:1964年。

导弹:1960年仿制近程导弹,1964年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1966年导弹核武器,1982年,成为世界第五个能从潜艇水下发射导弹技术的国家。

201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资料

4.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①时间:1956年召开②内容:敌我矛盾已经解决,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形势.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及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大跃进运动: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大跃进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ham08dm9f9pugm7q9t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