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遗传学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1. 2. 3. 4. 5. 6. 7. 8.
核型分析(组型分析):对生物细胞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所进行的分析 核小体: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
前导链: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一致,通过连续的5ˊ-3ˊ聚合合成的新的DNA链 后随链:另一条链5'末端朝着复制叉,合成是不连续的,形成冈崎片段,此链称后随链 “+”链:病毒原有的、起模版作用的RNA分子链 “-”链:新复制的RNA分子
简并:多种密码子编码一种氨基酸的现象
质量性状:可遗传性状中,性状在后代的遗传变异中是非连续的,类别分明,便于分别,是由一对或少数几对基因所控制(表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
9. 数量性状:可遗传性状中,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在后代遗传变异中,变异是连续性的,不能分
离(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 10.表现型:生物所表现的性状
11.上位作用:不同对基因间的抑制或遮盖作用 12.上位基因:起抑制作用的基因 13.下位基因:被抑制的基因
14.显性上位:起上位作用的基因是显性时 15.隐性上位:起上位作用的基因是隐性时
16.节段异源多倍体:某异源多倍体的不同染色体组间有很高程度的同源关系
17.倍半二倍体:四倍体的染色体组在细胞内是成倍的,异源二倍体染色体组在这个细胞内是一半,这种细胞所构成的异源多倍体
18.溶原性细菌:含有温和噬菌体的细菌
19.转化:某些细菌(或其他生物)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DNA片段,并将此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20.接合:在原核生物中,接合是指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 21.F因子(性因子/致育因子):由DNA组成,可以看做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由3个不同的区域组成
22.Hfr菌株:含一个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内的F因子的菌株【Hfr:高频率重组】 23.F′因子:携带有染色体的一些基因的F因子
24.性导:接合时由F′因子所携带的外源DNA转移到细菌染色体的过程 25.转导:以噬菌体(温和性)为媒介所进行的细菌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 26.细胞质遗传(母性遗传):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
27.母性影响:子代受到母本核基因型的影响而表现母本核基因型所决定的性状的现象 28.回文序列:从两个方向阅读,序列相同的序列
29.BAC:细菌人工染色体,是基于大肠杆菌的F因子构建的一种人工载体
30.YAC:酵母人工染色体,结合着穿梭质粒的一些特点而构建的一类人工载体 31.基因文库:是一组DNA和cDNA序列克隆得到的集合体
32.cDNA:以mRNA为模板,经反转录酶的作用合成的DNA
33.基因组学:以基因组为研究单位,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和进化关系的一门科学
34.后基因组学:它是利用结构基因组所提供的信息和产物,研究基因组功能表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35.基因频率:某位点的某特定基因在其群体内占该位点基因总数的比率 36.基因型频率:群体内某特定基因型占个体总数的比率
- 1 -
普通遗传学期末复习
37.遗传漂变:在一个小群体内由于抽样误差造成的群体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现象
38.假(拟)显性现象:有时染色体片段缺失后,其非缺失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等位基因不被掩盖而表现
39.半不育现象:相互异位杂合体的一个典型的遗传效应
二、填空
1. 2. 3. 4. 5. 6.
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关系: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的两种不同存在状态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八聚体、连接丝、一分子的组蛋白H1 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只有一个复制起点
DNA的复制包括起始、延伸、终止三个步骤 DNA复制发生在S期
遗传因子由约翰生提出的“基因”所取代
n
n
7. 杂种杂合基因对数为n,则:显性完全时F2表现型种类2,F1形成的不同配子种类2,F2基
因型种类3,F2纯合基因型种类2
8. 许多基因影响同一个性状的表现为“多因一效” 9. 一个基因影响许多性状的发育,称为“一因多效” 10.三点测验是基因定位最常用的方法
11.符合系数/并发系数C经常变动于0~1。当C=1(即I=0)时,表示两个单交换独立发生,完全没有受干扰。当C=0(即I=1)时,表示发生完全的干扰(即一点发生交换,其邻近一点就不会发生交换)
12.产生大突变的性状往往是质量性状
13.DNA修复包括:错配修复、直接修复(光修复)、切除修复(暗修复)、双链断裂修复、复制后修复(重组修复)、SOS反应与倾向差错修复
14.容易引起第二次突变的的是复制后修复(重组修复)、SOS反应与倾向差错修复 15.同源多倍体基本特征: ①形态巨大性 ②增进品质 ③提高抗性 ④可获无籽果实 ⑤生长发育方面特殊性
16.用多基因假说来解释数量性状遗传和超亲遗传
17.超显性假说解释了杂种超过最优等位基因纯合亲本的现象
18.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分类:单链DNA、双链DNA、单链RNA、双链RNA 19.噬菌体根据与宿主关系分类:烈性噬菌体、温和性噬菌体
20.一个细菌细胞的DNA与另一个细菌细胞的DNA的交换重组的方式:转化、接合、性导、转导 21.F因子的组成:原点、致育基因、配对区 22.PCR:变性-复性-延伸
23.基因组计划内容:构建遗传图谱、物理图谱、转录图谱,核苷酸序列分析,基因功能分析 24.个体的遗传组成是由基因组成的,由基因型表示
群体的遗传组成是由基因频率组成的,由基因型频率表示 25.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突变、选择、迁移、遗传漂变 26.物种形成方式:渐变式、爆发式
27. 基因组图谱的功能:序列测定、基因定位、基因组比较分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的克隆与分离
n
n
三、简答
- 2 -
普通遗传学期末复习
1. 为什么说玉米是良好的植物遗传研究材料?【展开】
1) 杂交手段简单(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 2) 可产生大量的后代群体 3) 后代变异类型丰富 4) 染色体数目少 形态特征明显
2.为什么说果蝇是良好的动物遗传研究材料?【展开】
1) 染色体数目少 形态差异明显 2) 生活周期短 3) 可产生大量后代群体 4) 杂交后代变异类型丰富
3.病毒和细菌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展开】 1)繁殖世代所需时间短 2)易于管理和进行化学分析
3)遗传物质简单,便于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4)便于研究基因的突变和重组 5)可用作研究高等生物的简单模型 6)便于进行遗传操作
4.染色体的性质: 1)连续性(上下代 物种连续)
2)稳定性(2倍体:成对-单—对) 3)变异性
5.遗传物质满足的条件: 1)能够自我复制
2)数量稳定(通过同位素示踪) 3)携带遗传信息
4)将所有遗传信息均分到子代 6.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2个现象:肺炎双球菌的转化 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
2)3个实验: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阿委瑞离体培养实验 赫尔歇噬菌体侵染实验 7.用一实验解释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离体培养试验:
肺炎双球菌有有毒型(S型)和无毒型(R型)两种
R型细菌DNA提取物-离体培养-有粗糙无毒R型菌落生成 灭活S型细菌DNA提取物-离体培养-无菌落生成
灭活S型细菌DNA提取物+R型细菌-离体培养-有光滑有毒R型菌落生成
说明有毒型(S型)的DNA片段借助于无毒型(R型)的细菌形成了有毒型的细菌 进而说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8.DNA聚合酶I、II、III异同点
不同:DNA聚合酶I在体外合成DNA速度很慢,达不到体内DNA快速复制的要求 DNA聚合酶II活性仅有聚合酶I的5%
DNA聚合酶III是活体内真正控制DNA合成的复制酶,结构复杂,聚合反应时需要ATP,反应具有很高的速度
- 3 -
(完整版)普通遗传学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