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8、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1.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认识固体的基本性质,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知道不同的固体,有不同的测量方法。
3.辨认固体的形状、大小变化后的情况,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教学重点:
认识固体的性质,知道固体的形状或大小,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改变,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固体的性质,不会因为外力的作用而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面粉、盐、沙子、玩偶、玉米粉、积木、粉笔、蜡烛、纸张等各种各样的固体,水、牛奶、食用油等液体。 预习要求:
观察我们周围的物体,看看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初步认识固体和液体。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在每小组实验桌上摆放好实验器材,在教室的窗台等部位摆放矿泉水、食用油、牛奶等液体。 一、导入新课 出示单元小诗:
固体大小有形状,或圆或方有质量。 外力作用会变样,质量不变莫慌张。 液体可就不一样,日常都要容器装。 摇一摇,晃一晃,想变啥样就啥样。
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初步了解小诗的内容。 全班交流:
这首小诗写了哪些东西,(固体和液体) 固体和液体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再读古诗,进一步体会固体和液体的特点。
教师引导:固体和液体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固体和液体。
板书课题: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固体。
板书课题:8、认识固体
二、辨别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
教师引导:大家先来看一看我们教室里哪些东西是固体,哪些是液体,
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并把这些物体分为固体和液体。 固体:黑板、墙壁、玻璃、窗户、课桌、凳子、讲台、电脑、实验桌上的玻璃器皿等等都是固体。
液体:矿泉水瓶中装的矿泉水、牛奶、食用油等等。
教师引导:刚刚大家分的都很准确,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看,这些也是固体吗,
投影出示纱巾、面粉、食盐等等物体,引导学生说一说它们是不是固体,为什么,
教师相机出示显微镜下的食盐晶体,引导学生认识到食盐颗粒虽然比较细小,但是它仍然有一定的形状,因此属于固体。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归纳出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因此,无论是纱巾、面粉,还是食盐,他们都属于固体。要想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固体,不能只从大小,形状上判断。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是固体,进一步加深对固体的认识。 引导学生填写好活动记录单。 三、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教师引导:固体都具有固定的形状,不过,每一样物体的形状都不一样,那么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大小呢,接下来,请大家试着比较下面三组固体的体积大小。 第一组:三组积木
出示积木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组积木的体积比较大,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怎样才能比较这三组积木的体积大小, 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本小组使用的方法,如果方法合理,我们可以当场验证一下,看能不能比较出这三组积木的体积大小。 教师小结:比较这三组积木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积木进行拆分,如果每块积木的形状和大小一样的话,就可以采用数积木的方法进行比较。
第二组:一堆面粉和一堆玉米粉
出示一堆面粉和一堆玉米粉,引导学生看一看,预测一下这一堆面粉和一堆玉米粉,谁的体积大,
学生进行预测,有的预测玉米粉的体积大,有的预测面粉的体积大。 教师趁机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学生先分小组交流自己的办法,再进行全班交流,看谁想的办法更加合理,教师将比较好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选用自己认可的办法来进行实验,看看玉米粉和面粉谁的体积更大,
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本小组使用的方法以及实验的结果。 设计说明:此处建议使用透明的玻璃杯测量的办法,把面粉或和玉
米粉分别装入玻璃杯中,然后用尺子量一量面粉和玉米粉的高度,谁的高一些,谁的体积大,反之,谁的体积小。 第三组:两个玩偶
出示两个玩偶,引导学生预测,哪个玩偶体积大。 学生预测玩偶体积的大小,并想办法证明自己的推测。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想出的办法,看看谁的办法更加合理、有效 预测: 方法一:埋盐法
具体操作方法为:取足量的盐,利用量杯测出盐的体积,把玩偶埋入盐中,测出玩偶和盐的总体积,看谁的总体积大,那么玩偶的体积就大,反之,玩偶的体积就小。
方法二:可以把盐换成沙子、玉米粉、面粉、米等等。
方法三:如果是塑料玩偶,或者其他不吸水材质的玩偶,可以使用水来测量玩偶的体积。
各小组使用自己认为合理有效的办法,来进行验证。 全班交流,各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刚才比较三组固体的体积大小,我们分别使用了数积木、用量杯量、埋盐法。其实比较固体大小的方法非常多,比如刚才同学们提出的把物体埋入水中,把物体埋在沙子中等等方法,只要能把物体的体积测量出来,都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