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罗平-开远成矿带金矿地质特征与找矿预测①
和浪涛
【摘 要】摘 要:通过对罗平-开远成矿带主要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规律的研究,提出罗平-开远成矿带金成矿具有“5带2区3层楼”特征,为区域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预测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探讨了区内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的主要类型,建立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信息的金矿找矿标志,并进行了找矿预测,预测结果反映区内具有较大的金矿资源找矿潜力。 【期刊名称】矿产与地质 【年(卷),期】2016(030)003 【总页数】8
【关键词】金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找矿预测;云南
云南罗平―开远成矿带是近年来在云南省寻找金矿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地区之一,迄今已探(查)明中型金矿床3处(底圩、者桑、那坪),小型10处,矿(化)点多处(图1)。笔者在系统收集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结合1∶500 000地球化学编图及野外调研, 对区内金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探讨,从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分析入手, 利用地质、物化探多元信息开展了金矿床成矿预测。
1 地质概况
罗平-开远成矿带,据“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为扬子陆块区(一级)→上扬子古陆块(二级)→南盘江―右江前陆盆地及富宁―那坡被动边缘盆地东部(三级)[1]。据云南省新的成矿区带划分方案,为滨太平洋成矿域(Ⅰ级)→华南成矿省(Ⅱ级)→罗平―开远Pb-Zn-Au-Sb-Mn-S-煤成矿带[1]。
区内在震旦纪为冒地槽发展阶段,发育类复理石建造;早古生代沉积砂泥质和
碳酸盐岩建造,加里东运动导致下古生界褶皱;D—P1中期沉积陆相-浅海相碳酸盐岩和陆屑建造;P2—T3中期部分地区活化,形成了巨厚的复理石、基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建造;印支运动使全区褶皱。 1.1 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从新近系到寨武系(缺失白垩—侏罗系、志留系),岩性多为碳酸盐岩及碎屑岩。三叠系在本区分布最广,次为二叠系—泥盆系,奥陶系、寨武系仅在南东部零星出露。金矿化主要赋存于上二叠统、中三叠统、中泥盆统,下三叠统、下泥盆统次之,现代河床砾石层偶见。 1.2 构造
在西部地区,NW向断裂受NE向帚状断裂带切割使地层的完整性破坏,成矿带西缘零星出露的新生界成为若干小向斜,往东紧闭背斜相间形成复式褶皱;在东部地区,为造山褶皱带,受断裂切割成为 “碎块”状,在富宁一带,由于印支期大规模基性侵入岩的频繁活动,地层局部因剥蚀程度较高而出露下古生界。金矿多与断裂构造有关,按断裂特征,可将金矿床划分为断裂构造带控制和层间破碎带控制两类。 1.3 岩浆岩
区内喷出岩为晚二叠世早期火山岩,由基性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两部分构成,岩石类型简单:熔岩主要为玄武岩,火山碎屑岩主要为沉凝灰岩。
侵入岩主要发育南东部富宁地区,主要为印支期基性辉长辉绿岩,分异较差,晚期辉绿岩常呈岩脉或岩墙形式侵入于早期辉长辉绿岩体或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中。岩体与围岩侵入接触界线清楚,常呈不规则锯齿状、港湾状,在局部地段由于成岩后受构造活动的影响而使接触带附近形成较宽的滑脱破碎带,成为
有利的储矿构造。
2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1 Au元素在浅表的分布特征
从全区来看,水系沉积物中Au含量贫富不均,北部及西部相对贫化;中部及南东部相对富集,但仅在局部地段出现明显浓集区[4]。 (1)Au的高值或高背景区出现在布红―底圩、洒拉冲―者桑地区。
(2)Au的低值或低背景区主要出现在南盘江断裂带、师宗县南崖―丘北县陆独一带。
(3)多数已探(查)明的金矿区都有一定规模的Au多元素组合异常与之对应。 2.2 地球化学异常带划分
由于构造-岩浆岩带较发育,区内地球化学异常呈多样性。其中,Au异常带共有12个,分为NE向、NNE向、近SN向、NW向4组(图2、表1)。
3 金矿床时空分布特征
3.1 金矿床地质特征 3.1.1 主要金矿床地质特征
区内主要金矿床地质特征如祥见表2。 3.1.2 围岩蚀变
区内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毒砂化、硅化,此外还发育褐铁矿化、粘土化和碳酸盐化等。 3.1.3 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
金矿化常与汞-锑矿物,雄、雌黄共生。矿石矿物主要为毒砂、黄铁矿、褐铁矿,次为黄铜矿、闪锌矿、黝铜矿、钛铁矿、自然银、辰砂等;脉石矿物为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