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作业10——经济部分综合练习·重点练 一、单选题(共 72 分)
1.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有不少以本姓命名的店铺,如“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丛家药肆”等等。这表明 A.以本姓命名店铺始于宋代 B.宗法关系决定着店铺名称 C.资本主义萌芽在宋代出现 D.宋人已有较强的品牌意识
2.关于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日本的财产,荣德生在1945年的《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中写道:“没收的大批敌伪产业,原皆我国人民血汗,被敌攫取……但日本纱厂接收后,全部改为国营。”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乘机扩充资本 B.国民党应把接收的财产归还人民 C.官僚资本出现恶性膨胀 D.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陷入绝境
3.如果以1470年的英国消费品均价为基准,那么1521年则增长为1.67倍,1555年为2.70倍,1557年更是暴涨到4.09倍。到17世纪,则很少有时间处在1470年物价的五倍以下。英国这一时期物价持续上涨的直接原因是 A.农业人口减少 B.美洲金银流入 C.圈地运动盛行 D.海外扩张持续
4.2015年7月15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同志因病逝世于北京。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送来挽联“想吃米,找万里;小岗人,怀念您”“万书记,你让父辈吃饱了饭”。小岗人这么深情悼念万里同志,是因为他曾以非凡的胆识支持的农村改革 A.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向私有的转变 B.让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C.完全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5.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
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6.1930年,美国政府成立紧急就业委员会负责指导社会经济;1931年,成立失业救济局。此外,胡佛还提出工作制度,即公务员无薪休假一个月,以此减缓就业压力。这些措施
A.体现胡佛政府对经济进行有限干预 B.表明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C.说明《全国工业复兴法》得到落实 D.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理念全面贯彻
7.1955年苏联林鲁晓夫集团作出了“扩大企业经理职权”、“扩大厂长权限”等决议。在1956年2月举行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魯晓夫叫嚷“必须彻底实行个人物质鼓励原则”。这说明赫鲁晓夫 A.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B.所推行的经济政策较为激进 C.试图激发企业和个人的活力 D.希望把斯大林模式引向正轨
8.1960年,沙特、伊拉克、委内瑞拉等主要石油生产国联合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以维护本国石油利益和收入。1974年,美英德法等石油消费国组建国际能源机构,展开能源合作,降低石油依赖,分享石油消费。两个组织的先后建立表明20世纪后期
A.经济领域出现“冷战”状态 B.区域集团化有利于利益维护 C.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 D.生产与消费成为两大矛盾体
9.2024年10月,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罗伯托·阿泽维多表示,如果中美爆发全面贸易战,可能导致全球贸易额下降17.5%,使全球经济损失1.9%。澳大利亚和日本也呼吁中国和美国利用现有规则来解决两国在贸易和政治问题上的分歧,不要引发新的“冷战”。这说明当今
A.世贸组织丧失了贸易调节的职能 B.经济全球化趋势遭到逆转 C.中美贸易摩擦具有全球溢出效应 D.国际经济新秩序无从建立 二、材料分析题(共 28 分)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法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当时封建教会和封建贵族仍享有许多特权,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羁绊。近代资产阶级主权学说的创始人让·博丹(1530—1596)认为,国家主权即“不受法律限制的对公民和臣民进行统治的最高权力”。掌握主权的统治者在时间任期上不受限制,“绝对地和完全地”掌控整个国家和人民,拥有绝对的权力去制定法律、对外宣战与媾和。荷兰人格劳秀斯(1583—1645)发展和完善了博丹的理论,认为国家主权对内是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对外是不受任何权力限制的独立权,奠定了国家主权内外统一的法理基础。他认为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彼此均受制于国际法的最高规范——“普遍至高的正义原则”。国家从事战争的主权行为必须符合自然法和正义原则,出于“自卫、恢复自己的财产和处罚”,根本目的是解除敌方危害别人的力量,维持世界和平。
——赵建文《关于国家主权的性质和地位的理论演进》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家主权面临限制的问题日益突出。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及一些地区性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国家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各民族国家在申请加入或想得到援助、贷款时,就不得不接受其强制性的有时甚至是苛刻的条件,这实际上就是民族国家将部分主权移交了出去。面对急于摆脱贫困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动辄以阻碍资金和技术的流入为要挟,迫使东道国政府为其在当地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创造便利。全球化时代的经济本质上是知识经济,当前新的有生命力的技术大多被主要的工业化国家掌握,发达国家权力越来越大,发展中国家权力越来越小。技术侵略、技术殖民、技术霸权等政治欺压现象也会相应而生,使强势国家有机会压榨、胁迫弱势国家,限制和削弱弱势国家的主权。在理论上,一些西方学者甚至提出了国家主权过时论,对发展中国家维护主权、反对霸权的立场横加干涉和无理指责。
——戴轶《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矛盾析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博丹和格劳秀斯国家主权观的异同,并从其所处时代发展主题的角度,分别指出两人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主权带来的挑战与冲击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对策。
暑假作业10——经济部分综合练习·重点练 一、单选题(共 72 分)
1.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有不少以本姓命名的店铺,如“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丛家药肆”等等。这表明 A.以本姓命名店铺始于宋代 B.宗法关系决定着店铺名称 C.资本主义萌芽在宋代出现 D.宋人已有较强的品牌意识 【答案】D 【解析】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有不少以本姓命名的店铺”只能说明当时已经有用本姓命名的店铺,但不能说明这种现象始于宋代,故排除A;B错在了“决定”,这种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题干没有提到雇佣关系,所以没法说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故排除C;以本姓命名是为了使顾客更好的区分店铺;故选D;
点睛;在选择题里有一类题,是考查考生准确表达的能力的,就是选项中会有若干个说法比较绝对的选项,这种选项一般情况下是违背史实的,只要是看到类似“全”“都”“最”“完全”“彻底”“一切”或者“开始”、“形成”、“决定”等类的词汇时,考生需要特别关注,根据所学知识就可以很轻易的判断其对错,如果将错误的直接排除掉,就可以大大减小试题的难度,甚至于排除之后直接就出现了正确答案。这一题就可以据此排除掉ABC,直接出现正确答案了。
2.关于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日本的财产,荣德生在1945年的《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中写道:“没收的大批敌伪产业,原皆我国人民血汗,被敌攫取……但日本纱厂接收后,全部改为国营。”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乘机扩充资本 B.国民党应把接收的财产归还人民 C.官僚资本出现恶性膨胀 D.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陷入绝境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信息反映了日本控制的原本属于私人企业的民族工业,国民政府乘抗战胜利之机,将这些企业接收后并没有归还私人,而是归为了国营企业,这说明国民政府在借接收之机扩充资本。故答案为A项。B项,把国民党接受的财产归还人民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国民政府的资本不等于官僚资本,排除;D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民族工矿企业走向崩溃,且与史实不符,排除。 【点睛】
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3.如果以1470年的英国消费品均价为基准,那么1521年则增长为1.67倍,1555年为2.70倍,1557年更是暴涨到4.09倍。到17世纪,则很少有时间处在1470年物价的五倍以下。英国这一时期物价持续上涨的直接原因是 A.农业人口减少 B.美洲金银流入 C.圈地运动盛行 D.海外扩张持续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欧洲价格革命。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数据变化——物价上涨好几倍,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由于金银的大量涌入,使得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关于农业人口的信息点,排除;C项,圈地运动主要会导致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材料中的“消费品”不特指农产品,而且英国的圈地运动从13世纪开始,直到1876年才废止,跨越600多年,不是材料中现象的“直接原因”,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海外扩张是在新航路开辟后,也不符合设问“这一时期物价上涨的直接原因”,排除。
4.2015年7月15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同志因病逝世于北京。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送来挽联“想吃米,找万里;小岗人,怀念您”“万书记,你让父辈吃饱了饭”。小岗人这么深情悼念万里同志,是因为他曾以非凡的胆识支持的农村改革 A.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向私有的转变 B.让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C.完全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故D正确。小岗村改革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A错误。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没有所有权,B错误。农村改革并没有完全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C错误。
5.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
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辛亥革命的兴起,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使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材料中“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正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故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了一位新国民,无法体现“民间服饰的西洋化”,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民族经济,排除D。
6.1930年,美国政府成立紧急就业委员会负责指导社会经济;1931年,成立失业救济局。此外,胡佛还提出工作制度,即公务员无薪休假一个月,以此减缓就业压力。这些措施 A.体现胡佛政府对经济进行有限干预 B.表明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C.说明《全国工业复兴法》得到落实 D.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理念全面贯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 “成立紧急就业委员会负责指导社会经济”“成立失业救济局”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却无法看出经济已经恢复的迹象,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情况,故C项错误;仅材料所述两项措施不能说明政府已经全面对经济进行干预,故D项错误。
7.1955年苏联林鲁晓夫集团作出了“扩大企业经理职权”、“扩大厂长权限”等决议。在1956年2月举行的
苏共二十大上,赫魯晓夫叫嚷“必须彻底实行个人物质鼓励原则”。这说明赫鲁晓夫 A.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B.所推行的经济政策较为激进 C.试图激发企业和个人的活力 D.希望把斯大林模式引向正轨
【答案】C 【解析】
“扩大企业经理职权”;“扩大厂长权限”等措施是赫鲁晓夫在试图激发企业和个人的活力;但效果甚微;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赫鲁晓夫时代苏联不是市场经济,也就不存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赫鲁晓夫只是小修小补而非政策较为激进;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赫鲁晓夫并未改变斯大林模式;也未把斯大林模式引向正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8.1960年,沙特、伊拉克、委内瑞拉等主要石油生产国联合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以维护本国石油利益和收入。1974年,美英德法等石油消费国组建国际能源机构,展开能源合作,降低石油依赖,分享石油消费。两个组织的先后建立表明20世纪后期 A.经济领域出现“冷战”状态 B.区域集团化有利于利益维护
C.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 D.生产与消费成为两大矛盾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石油的生产和消费呈现国际化趋势,因此石油生产国成立石油输出国际组织、石油消费国成立国际能源机构展开国家合作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故C项正确。冷战是指除使用武力之外的一切方式进行对抗,其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材料“维护本国石油利益和收入”和“分享石油消费”说明两个组织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存在争夺世界霸权的对抗,排除A;区域集团化有利于维护集团内部利益,但集团的排他性又会对外部国家的利益产生冲击,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两大组织的建立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并不能反映生产与消费的冲突,故D项错误。
9.2024年10月,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罗伯托·阿泽维多表示,如果中美爆发全面贸易战,可能导致全球贸易额下降17.5%,使全球经济损失1.9%。澳大利亚和日本也呼吁中国和美国利用现有规则来解决两国在贸易和政治问题上的分歧,不要引发新的“冷战”。这说明当今
A.世贸组织丧失了贸易调节的职能 B.经济全球化趋势遭到逆转 C.中美贸易摩擦具有全球溢出效应 D.国际经济新秩序无从建立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美贸易战引起国际组织和部分国家的关注和担心,这体现出大国战略博弈引发了国际社会重大关切,说明中美贸易摩擦具有全球溢出效应,故C项正确;材料和世贸组织的职能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全球化趋势逆转,故B项错误;国际经济新秩序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要求,材料未体现出能否建立,故D项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共 28 分)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法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当时封建教会和封建贵族仍享有许多特权,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羁绊。近代资产阶级主权学说的创始人让·博丹(1530—1596)认为,国家主权即“不受法律限制的对公民和臣民进行统治的最高权力”。掌握主权的统治者在时间任期上不受限制,“绝对地和完全地”掌控整个国家和人民,拥有绝对的权力去制定法律、对外宣战与媾和。荷兰人格劳秀斯(1583—1645)发展和完善了博丹的理论,认为国家主权对内是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对外是不受任何权力限制的独立权,奠定了国家主权内外统一的法理基础。他认为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彼此均受制于国际法的最高规范——“普遍至高的正义原则”。国家从事战争的主权行为必须符合自然法和正义原则,出于“自卫、恢复自己的财产和处罚”,根本目的是解除敌方危害别人的力量,维持世界和平。
——赵建文《关于国家主权的性质和地位的理论演进》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家主权面临限制的问题日益突出。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及一些地区性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国家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各民族国家在申请加入或想得到援助、贷款时,就不得不接受其强制性的有时甚至是苛刻的条件,这实际上就是民族国家将部分主权移交了出去。面对急于摆脱贫困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动辄以阻碍资金和技术的流入为要挟,迫使东道国政府为其在当地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创造便利。全球化时代的经济本质上是知识经济,当前新的有生命力的技术大多被主要的工业化国家掌握,发达国家权力越来越大,发展中国家权力越来越小。技术侵略、技术殖民、技术霸权等政治欺压现象也会相应而生,使强势国家有机会压榨、胁迫弱势国家,限制和削弱弱势国家的主权。在理论上,一些西方学者甚至提出了国家主权过时论,对发展中国家维护主权、反对霸权的立场横加干涉和无理指责。
——戴轶《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矛盾析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博丹和格劳秀斯国家主权观的异同,并从其所处时代发展主题的角度,分别指出两人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主权带来的挑战与冲击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对策。
(1)同:都认为国家主权对内是至高无上的统治权。 【答案】
异:博丹侧重对内主权的阐释,格劳秀斯则侧重对外主权的阐释。(若答主权观的具体区别也可)
目的:博丹:新兴资产阶级希望通过维护和加强君主权力,打击封建势力(封建教会和封建贵族),发展资本主义。 格劳秀斯:西欧各国纷纷进行海外扩张,需确立国际法基础,调整各国在争夺海外市场中获得的利益和权力。
(2)挑战与冲击:国际组织作用增强使民族国家权力出现流失;跨国公司对国家主权形成了“胁迫”;经济知识化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
(3)对策:要积极参与全球化;强化国家主权意识,维护国家利益;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制度创新;发展教育,进行科技创新。 【解析】 【分析】 【详解】
第(1)问中的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不受法律限制的对公民和臣民进行统治的最高权力”“认为国家主权对内是至高无上的统治权”概括二者都认为国家对内享有至高无上的统治权。“不同点”,根据材料格劳秀斯发展和完善了博丹的理论,拓展到对外主权的阐释;第二小问,根据材料“16世纪,法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当时封建教会和封建贵族仍享有许多特权,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羁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博丹希望通过加强君主权力,来打击封建教会和封建贵族特权,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根据材料“格劳秀斯(1583—1645)……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格劳秀斯希望在海外扩张盛行之时,为国际社会确立规范,从中获益。 第(2)问,根据材料从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知识经济等方面概括。 第(3)问,从对全球化态度、政府职能、发展科技等角度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