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上)诗词鉴赏( 一.《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3.诗的五六句写出了战士怎样的生活?前六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4.整首诗表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精神面貌?
5.试从某一个角度,赏析本诗表达技巧上的特色。 6.对李白的《塞下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抓住环境、气候的特点,描写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为下文作了铺垫,表现诗歌的主旨。
B、第五、六句运用对仗,选取了一天的军旅生活进行具体描写,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战士奋勇杀敌报国的精神面貌。
C、皑皑的白雪,凛冽的寒风,幽怨的笛声,惨烈的厮杀,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态度和对戍边战士的同情。
D、这首诗借用戍边战士的身份和化用“楼兰”这个典故,抒发了诗人渴望为国杀敌的满腔豪情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答案: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2、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 :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3、写出了战士们紧张的战斗生活。在全诗中起到反面烘托的作用,没有那样艰苦的环境则不足以显示出如此之精神。4、 表现出戍边将士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爱国激情。5、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衣春煞费苦心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奋战,英勇杀敌。颔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家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6、C 二.《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偕音)之意。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
1.这首诗借景抒情,写出了边城征戍将士难以排遣的怨离别、怀家乡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2.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或自下而上);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 上;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反衬的修辞手法。
3.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5.描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画面,并说出其表达作用。 6.如何理解“何须怨”三字? 7.“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如何理解? 8.“一片”与“万仞”对照,明写了什么?暗写了什么? 9.诗歌讲究炼字,你认为本诗中哪个字用得好,
答案:3、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4、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5、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一座地处边塞的
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6、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以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7、运用了双关手法,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8、答:明写了玉门关的扼居险要,暗写了守关将士孤寂的处境。9、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三.《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1—2两句极富暗示性,你从中体验到什么,请分点写出。 2.诗后两句写法独特,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1)暗示敌人可能趁机出逃;(2)暗示已有敌情;(3)暗示敌人被围已久,已无力夜袭;(4)暗示将军极富作战经验,雪夜严密注视敌情。
2、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赶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赶的场景,所谓“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扣人心弦,引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2.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3.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4.“春江水暖鸭先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答案:1、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2、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3、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这句诗不仅写出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早春景色,而且强调了实践精神,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探索精神. 四.《诗经·关雎》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
.本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可分为三个部分追求 、 思慕、迎娶。 2.《诗经》常用赋、比、兴手法,本诗所用起兴句是:_关关睢鸠,在河之洲_。 3
.出于此诗的成语有:窈窕淑女_、__优哉游哉_、_
辗转反侧等。 4.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辗转反侧_。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且细心呵护的词:采之、友之、芼之、乐之。 5.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
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6.本诗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7.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8.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9.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相关链接: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至深至远的影响。 [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 10.(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
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11
.形容青年男子热烈追求爱情的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2.形容对爱情的思慕和对问题的烦扰因而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诗句:求之不得,寤
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13.《关雎》: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关关雎鸠,在
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佐证。
答案: 5、A 6、由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 比兴手法 7、君子: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淑女:端庄娴静、美丽勤劳、善良纯洁的女子 9、《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听着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五.《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答案:1、A(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2、 凄清而苍凉的秋景, 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3、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六.《相见欢》 [南唐]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后来的鉴赏家都以为上阕中的“锁清秋”的“锁”字最是绝妙。请简析这一“锁”字在写景、抒情方面的绝妙之处。 2.下阕中,作者怎样抒写“离愁”?试简析。 3.这首词如泣如诉,凄惋感人。请你根据你了解的作者经历,展开合理的想象,用准确的语言把上阙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 4.词的下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其感情基调是凄婉。 6.“剪不断,理还乱”是用什么比喻什么?有何妙处?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7.明诗人离别之苦的句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表明诗人孤独寂寞的句子:无言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的《相见欢》中用巧妙地比喻写“愁”的句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答案:1、被“锁”者实非“清秋”,亦人也。被锁在深院中的人,悲愁无尽,只有靖冷的秋天相对,怎不感到寂寞2、“离愁”是抽象的感情,李煜写得很形象,写出其滋味,写出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确是千古妙笔。六朝民歌中“丝”谐音思念的“思”。此词也用丝缕来比喻愁思,他用“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仿佛使人看到离愁就像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纠缠着人,而难以摆脱。实际上写词人此时愁情万端,有对过去的种种回忆,有对现状的种种伤感,有对未来的种种忧虑,千千万万的感情的丝缕,缠绕着他,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断。结尾一句写离愁的滋味,也是绝妙之笔,“别是一般滋味”也就是说不出是什么一种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最真切的感受。3、诗人无言地独上西楼,天上寒月残缺如钩。梧桐树遮蔽的幽深小院,更加寂寞,关锁着无法消散的清冷的秋。4、(1)比喻,作者将“离愁”比成“丝麻”;(2)写出了作者难以排解的悉思,表达了作者孤寂忧愁之感。6、以“麻丝”喻“离愁”,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现在人们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处理。 七.《浣溪沙》 [北宋]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在《浣溪沙》中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七.《浣溪沙》 [北宋]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在《浣溪沙》中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能表现一切必然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必然消逝,但是,阻止时仍然会有美好事物出现的语句:无可奈
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词人精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飘落的花)、重归的燕)以(徘徊于小园的诗) ,构成一组优美的画面,
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年华易逝要珍
惜的情怀,这是运用了以景传情,情景文融的表现手法。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4.“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看似写实,其实实中有虚,有情有理。 请问是什么情、什么理? 6.“小园香径独徘徊”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为什么? 7.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8.“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诗中“无可奈何”写出了计人的惋惜,“似曾相识”写出了欣慰,诗人在这惋惜和欣慰中,悟出了什么人生哲理呢? 9.诗人在“小园香径独徘徊”中,见到了和想到了哪些意象? 1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案: 3、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不要求面面俱到,学生
能从某个角度作较深入赏析即可)4、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5、首句写词人对“花落去”而终究无力挽回的叹惋,次句借“燕归来”抒写因美好事物归来而欣慰。所包含的哲理是,人事兴衰,无往不复。6、呼应的句子:无可奈何花落去。7、(1)“新”与“旧”的对比。好处:新词旧景对比,“新”是唱新词的环境,“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2)“去”与“来”对比,“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8、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近,但在消逝的同时人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9、填词、饮酒、亭台、夕阳、落花、归燕等。10、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似。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八.《龟虽寿》 [三国]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曹操的《龟虽寿》:最能体现诗人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的诗句(含比喻)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本文的成语:老骥伏枥 2.王教授已退休多年,仍在勤奋著书。如果要送他一幅书法作品,用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为内容就很合适。 3
.运用两个转折比喻说明死之不可避免,揭露了神仙长生不老的虚妄的诗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成雾,终为土灰。
4.阐述作者人生哲学生命长短不是由天决定,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饱含朴素的辩证见解: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5
.抒发诗人情怀,表明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6
.以老骥自比表明虽然年迈但是豪情仍然不减当年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
年,壮心不已。 7.品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思想意义及其所表达的中心。 8、这首诗提出了哪两个观点? 9、选出对曹操《龟虽寿》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这首咏志的乐府诗以昂扬慷慨为基调,抒发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壮之情。 B、开头四句连用“神龟”和“腾蛇”两个比喻,表达对“人寿不长”的惋惜,但其用意是积极的。 C、五至八句是全诗的核心,是从正面设喻。不必为寿命而担忧,也不应因年暮而消沉,即使殉国成了“烈士”,也雄心不减。 D、九至十二句,诗人用四句议论来煞尾,强调精神乐观可以延年益寿。把说理与刻画形象有机结合起来,哲理性强。 答案:7、这四句诗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决心和永不停息的壮志。8、诗中提出了两个观点:(1)寿命长短不全由天定,自身注意保养调节,使身心保持良好状态,也能延长寿命;(2)年老并不可怕,老了也要有所作为,也能有所作为。年纪老但雄心壮志不能老。9、C 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
.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送别诗。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诗中画线句子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上一段赏析的话。 3.结尾两句较出色,说说你的看法。 4.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 。” 5.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填2字) 6.本诗抒发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7.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8.有人说,这是一乎咏雪诗,诗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描写了一幅神奇美丽的雪景图;有人说,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描绘了一幅辽阔广漠的塞外图,也有人说,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展示了友人之间浓浓的情谊。 9.“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它写出了边塞天气怎样的特点? 10.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本体喻体分析正确的是( ) A.本体:雪 喻体:春风 B.本体:春风 喻体:雪 C.本体:雪 喻体:梨花 C.本体:梨花 喻体:雪 11.分析诗歌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 B.“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写天气的奇寒。将军的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都护的铁甲也冷得不敢穿上。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D.“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12.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一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期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请写出你所读过的唐诗中这样的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
长江天际流。 13.描写边塞雪景(作者从想象角度虚写雪景)的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送别场面的句子: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从军中大帐写天气奇寒,侧面表现雪的威力的句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
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从人的感觉角度写天气奇寒的句子: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从雪后沙漠、天空角度写天气奇寒的句子的句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4
.从帐内饯行场面表现,表现友情浓烈与真挚,心胸的豪放与豁达: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写分别时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本诗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
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
云惨淡万里凝。 15.对本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紧扣题意,以咏雪为经,以送友为纬,编织成一幅景色绮丽、友情浓郁的雪中送别图。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以北风喻春风,以雪花状梨花,以对春的主体感受写冬的客观实景,写出了冬中之春,偿但使边塞风光披上一层绮丽的色彩,而且使送别环境充满了盎然的春意,因而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C.“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句,以新颖巧妙的构思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边塞风光之奇,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诗人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