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分会场主题报告内容
(37个主题,219个专题)
主题1 服务于社会的地质科学(Geoscience for Society) 1.1 地质遗产,地质公园及地质旅游 1.3 地学外展(大众传播,博物馆及媒体)
主题 2 地学—造福低收入国家(Geoscience Benefiting Low Income Countries) 2.1 地下水可持续发展——改善乡村健康状 况,降低农村贫困人口
2.2 创立社会意识——加强应对灾害能力, 减轻地质灾害
2.3 提高地学教育及公共意识——造福社会 2.4 地质规划——城市发展、基础建设及生
主题 3. 气候变化:过去教训 未来启示 3.1 气候变化和食品安全:食品生产者和环 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考古学及古环境证据 3.2 地质学及考古学:淹没的大陆架地貌 3.3 季风、干旱及极端气候事件:从地质记 录中解译气候变化
3.4 热带区域气候:来自陆地、海洋和冰的 晚第四纪记录
主题 4. 环境地学(Environmental Geoscience) 4.1 采矿中的环境问题 4.2 全球地化填图:了解化学地球 4.3 大陆范围内地化数据评价和解释的进展
主题 5. 地学信息(Geoscience Information) 5.1 地质科学空间数据的基础建设 5.2 信息管理:互用性及标砖 5.3 地质数据和信息的交付、传播和利用
5.4 工具——软件、硬件、开放源 5.5 模型融合,可视化,勘探,3D和4D 建模 5.6 数学地质(国际数学地质学家协会IAMG) 4.4 医学地质
4.5 人工地层和地质污染
3.5 沉默的多数:新生代(古新世-上新世) 暖湿气候的证据
3.6 中生代温室世界和快速气候变化3.7 前 中生代气候与全球气候变化(IGCP591) 3.8 中古生代(早泥盆纪-早石炭纪)气候变 化及生物多样性格局(IGCP596) 3.9 全新世气候变化 态保护
2.5 地质规范(标准) 2.6 女性在资源发展中的角色 2.7 矿产和能源,建筑和工业矿产 2.8 地质勘查在自然资源、地下水和减灾方 面起到的作用
1.4 法医地质科学
1.2 地学教育 1.5 宝石—钻石
主题 6. 限碳世界的能源(Energy in a Carbon Constrained World) 6.1 CO2 地质隔离技术 6.2 地热资源
主题 7. 矿产资源与采矿(Mineral Resources and Mining) 7.1 新世纪金属:改变世界经济和碳排放所 需矿产资源的地质状况及成因 7.2 未来工业矿产及建筑材料的来源 7.3 资源和储量报告,国际编码及矿产资源 评价
主题 8. 矿产勘查地学(Mineral Exploration Geoscience) 8.1 成矿系统的印记:地质勘探的新概念与 新数据(侯增谦)
8.3 从近地表到地幔探索地球:技术,建模
主题 9. 矿床与成矿过程(Mineral Deposits and Ore Forming Processes) 9.1 区域性造山带构造对斑岩及浅成热沉积 矿床的控制作用
9.2 火山型及盆地型矿产 (Fe,Zn-Pb,Cu,U) 9.4 铁氧化物铜-金矿(IOCG):被遗忘的资源
主题 10. 煤—海量资源(Coal - a Myriad of Resources) 10.1 资源勘探和储量评估 10.2 煤—记录了发生的变化
主题 11. 石油系统及勘探 (Petroleum Systems and Exploration) 11.1 不同被动转换边缘盆地石油勘探:南北 大西洋,北极,印度及澳大拉西亚 11.2 太平洋边缘石油系统构架体系
主题 12. 非传统碳氢化合物—新型燃料 (Unconventional Hydrocarbons – Emerging Fuels)
12.1 煤层气 12.3 气水合物 12.2 页岩及致密气层 12.4 重油
11.4 石油储藏建模,封闭系统及 11.5 边界盆地的石油勘探 11.6 地质与地球物理的结合—提供更佳数 10.3 清洁煤—全球现状?
9.6 全球硫循环及其对成矿的影响 9.6 矿床:中国及其周边区域成矿期次、金
属富集及相关动力学过程 家学会) 软件及实例
8.4 地球化学勘探进展 诊疗吗?
7.4 工程及矿井开采的资源建模、评价及可 视化
7.5 采矿地质、技术、地球物理及冶金学 7.6 未来矿山及地质科学 7.7 使用定性和定量方法评价潜在矿产资源 6.3 核能及肥料处理 6.4 清洁能源:选择与限制
8.2 科学定位勘探目标 8.5 勘探与发现:分析与预测——我们需要
9.3 矿床的年龄测定 9.7 塔斯曼海成矿作用(澳大利亚地质科学 9.5 沉积型/绿岩型金矿 9.8 巨型和超大型矿体
11.3 石油系统建模:地化,盆地及源岩 据集合及联合解释的效果
主题 13. 沉积作用及沉积过程(Sedimentation and Sedimentary Processes )
13.1 大陆沉积体系 13.6 冰期与温室时代沉积作用的对比 13.2 滨海及浅层海洋系统沉积过程 13.7 沉积系统建模 13.3 深水沉积作用 13.4 沉积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13.5 应用化石足迹学
主题14 盆地形成和大陆边缘过程 14.1 盆地模型多尺度变形的联系 14.2 汇聚边缘沉积盆地
14.3 发散和主动转换边缘:观测、成相和个 案分析
主题15 地球动力学
15.1 板块构造,板块-地幔耦合及相关变形 15.2 大型行星的影响和地壳演化
15.3 印度 - 澳大利亚板块的演化和动力学
主题16 地球深部
16.1 岩石圈 - 软流圈的边界:从冥古宙到 现在的性质,形成和演化 16.2 在岩石圈的地幔流体 16.3 地壳-地幔岩石圈系统
主题17 地球早期:冥古宙和太古宙发展成为一个适合居住的星球 17.1 构建行星地球 - 在第一个500百万年 17.2 太古宙地壳的速度和形成机制 - 地幔 与板块构造的的相关贡献
17.3 地球上早期的栖息环境和古生物学,以
主题18 元古代地球 18.1 构建澳大利亚大陆 18.2 新元古代地球
18.3 元古宙超大陆,过程,模型,说法和可
主题19 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
19.1 地球和行星的演变定年 - 宇宙年代学 和同位素宇宙化学
19.2 定年我们最近的过去 - 第四纪地质年
代学和古气候学的分析方法
19.3定年景观演变 - 低温热年代学和宇宙
成因核素 能性
18.4 元古代岩浆活动:构造模式的启示 18.5 元古宙成矿系统 及氧气的上升
17.4 早期地球地球动力学和演化-揭示早期 地球的变化和生物多样化之间的联系 17.5 太古宙矿物系统的起源和设置 16.4 深部地球循环
16.5 从环境噪声和其他地震学得到的岩石 圈结构
15.4 地球深部到板块构造和表面过程 15.5 造山带和造山作用:增生,科迪勒拉和 碰撞过程,产物和变质作用 14.4 地质记录中的被动和超扩展大陆裂谷 边缘:识别、判断元素和与现今的类似 物进行比较
13.8 全球对沉积物聚集的控制作用 13.9 亚洲海域以河流为主的陆架沉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