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完整版.doc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

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神衰的表现。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12、目暗睛迷:眼睛混浊晦暗,没有光彩,活动迟钝,反应缓慢或视物模糊。

13、回光返照:太阳将落时反射的光,比喻没落以前的景象。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但由于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至虚阳外越而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这是阴阳即将离决的危候。 14、强迫体位:病人往往因病痛而被迫采取的体位,以求缓解痛苦。

15、神志异常:指精神失常的表现,包括烦燥不安,谵妄神昏以及癫、狂、痫等。

16、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的表现,症见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等,多属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以致神气不旺。

17、气色:主要是指病人面部色泽,气指生机,隐含于皮肤之内;色为血色,彰然于皮肤之表,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18、色随气华:色、色泽,气,五脏之精气,华,外荣的意思。正常的色泽是五脏精气的外荣,上见于颜面,光泽明润,含蓄不露,这是五脏精气充足的征象。如果病重或久病,脏气已衰,则表现出枯槁而败露的各种病色。说明色泽是随五脏精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的.

19、气由脏发:气是机能活动的总称。五脏主藏精气,是生命活动的中心。故表露出来的各种机能活动——气,都是从五脏发生的。

20、常色:正常生理状况时人的面部色泽,应当是光明润泽,隐约微黄而含蓄不露。

2l、主色:人群中,每人的面色是不一致的,属于个体特征,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者即为主色。

22、客色:指人的皮肤颜色,面色随着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交化,属于生理正常现象。 23,瘸色:指人体疾病时的面部色泽。无论何色,或晦暗枯槁,或鲜明暴露,或虽明润但不应时应位或某色独见,皆为病色。

24、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称为“气至”,为预后良好。 25、恶色:五色晦暗枯槁,说明脏腑或有败坏,胃气己竭,不能荣润,又称为“气不至”,多预后不佳。 26、真脏色:五色枯槁而显露的色泽,反映脏腑精气已竭,精气外露。如面目全身枯槁如黄土或如千桔的枳实,为脾的真脏色,表示脾胃之气衰败。

27、病色相应:如肝病见青色,是正病正色,为病色相应,属病情发展的正常现象。

28、病色楣克:凡有病的脏腑与面部显现的色泽相克者,均称为病色相克。如肺病见赤色,一般多属逆证。 29、色克病:一般如肝病当见青色,而患者却表现为白色,根据五行相克规律,金克木,为色克病属难治,为凶中之逆。

30、臌胀:单腹肿大,腹大如鼓,四肢反瘦,多属肝郁或脾虚以致气滞、水停血瘀。 3l、脊疳:脊骨如锯,属脏腑精气亏损已极。

32、形胜气,气胜形:无论胖瘦,凡无气力者,即形胜气,皆为气不充所致,主夭。无论胖瘦,有气力者,即气胜形,主寿。

33、鸡胸:胸廓向前畸形突起,犹如鸡胸,故名。多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脾肾亏损,胸骨柔弱而成。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34、龟背:脊骨弯曲隆起,犹如鸡胸,故名。多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肾气虚,不能充养骨髓。督脉致脊骨痿弱,逐渐交成畸形。

35、箩圈腿:正常入两脚并拢直立时,两膝和两踝可以靠拢,如直立时两踝可以并拢而两膝关节却远远分离,形似箩圈。又名0型腿。

36、阳脏、阴脏之人;阳脏之人多阴虚阳盛,体型特点偏于瘦长,身体姿态多前屈。阴脏之人多阳虚阴盛,体形特点偏于矮胖,身体姿态多后仰。

37、肺胀:即肺气胀满。泛指喘咳胸满的病证。是由于肺失肃降所致。有虚实之分。实证多由邪气壅肺,肺气不降:虚证多由肺肾两虚,导致肾不纳气,而肺气上逆。

38、角弓反张:是指项背强急,腰背反折,身体后仰如弓状的症状。

39、囟陷:即囟门下陷如坑状。多因胎禀不足或久泻慢惊之后,气血虚弱,脏虚不能上荣所致,多属虚证。 40、囟填:即囟门凸起,可因温病火邪上攻或为风热、湿热等邪气所侵,多属实热证。 41、解颅:囟门迟闭,骨缝不合,属肾气不足或发育不良,常见于小儿佝偻病。

42、头倾视深:头倾,头项低下,不能抬举,视深,目陷无光,是病重精气将竭的表现。 43、痄腮:腮部突然肿起,伴有胀、疼,属温毒证。 ’

44、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移动,多为肝郁气结痰凝所致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45、瘰疬:颈侧颌下,肺块如垒,累累如串珠,多由肺肾阴虚,虚火灼津,结成痰核,或感受风火时毒,致气血壅滞,结于颈项。

46、五轮:血轮——眼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肉轮——黑珠,属肝;气轮—白睛,属肺;肉轮-眼胞,属脾;水轮-瞳人,属肾。

47、目瞤:胞轮振跳,多因风热外来,贼邪不泻或血衰气弱,经络失养所致。

48、戴眼反折:戴眼指目睛上视而不能转动,反折指腰背反折,多见于惊风,痉厥或精脱神衰者。 49、瞪目直视:两目不移,一直凝视前方,是脏腑精气枯竭,不能上荣于目的危重症状。

50、目翻上视:目睛上视而不能转动,进一步可引起戴眼,多见于惊风,痉厥或精脱神衰的重证。 51、睑废:眼睑下垂,展目困难,多为脾虚气弱,或外伤后,气血不和,脉络失于宣通所致。 52、鼻翼煽动:是指鼻孔两翼因呼吸急促而煽动的症状。

53、撮口:上下口唇紧聚之形,常见于小儿脐风或成人破伤风。

54、口噤:口闭而难张,常伴牙关紧闭,如口噤不语兼四肢抽搐,多为痉病或惊风,也可见于疫毒痢。 , 55、口僻:口角或左或右喎斜之状,多为风痰阻络所致。 56、啮齿:指上下牙齿相互磨切,格格有声。

57、疫喉:又称白喉,胭喉部有伪膜,坚韧,不易剥离重剥则出血,或剥去随则复生,属重证。为肺胃热毒伤阴。

58、阴缩:阴茎、睾丸和阴囊内缩的症状,多因阳虚阴寒内盛,寒凝经络所致。但也有外感热病,热入厥阴,阴液大伤,以致宗筋失养所致。

59、疝:①泛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的病症,多伴有气痛的症状,故称为“疝气”“小肠气”等;②指生殖器,睾丸,阴囊的部份病症,如睾丸或阴囊的肿大疼痛等病症。

60、流火:指发生局部的丹毒(皮肤变红,如染脂涂丹)红、肿、热、痛、多发于小腿,多为肾火内蕴,湿热下注所致。

61、黄疸:面目一身尽黄,称为黄疸。如色黄如橘子色为阳黄,多为湿热熏蒸所致,如色晦暗如烟熏为阴黄,为寒湿困脾所致。

62、黑疸:皮肤黄中显黑,黑而晦暗。多出现在黄疸病的后期。

63、肌肤甲错:形容皮肤粗糙、干燥,如鱼之鳞,如披甲状,多为内有瘀血或津血亏虚之证。 。 64、筋惕肉朗:即肌肉抽掣跳动。其病理和“身瞤动”基本相同,不过津液受伤的程度比较严重。 65、肿胀:头面,胸腹,腰背,四肢浮肿者日肿;只腹部臌胀鼓起者日胀,亦称臌胀。

66、斑疹:斑和疹是全身性疾病,反映在皮肤上的一个症状。斑色红或紫,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之下,抚之不碍手。由于病机不同而有阴斑与阴斑之名。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不碍手。由于病因不同,故有麻疹、风疹、隐疹之别。

67、白疹:暑湿。湿温过程中于颈、项、胸、腹等处皮肤所出现的一种白色小颗粒,晶莹如粟,叫做“白疹”,多由湿郁,汗出不彻所致。

68、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有掀热疼痛者为痛,属阳证。 疽: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疼者为疽,属阴证。

69、疗:初起粟如米,根脚坚硬较深,麻木或发痒,项白而痈者为疔。 70、疖:疖起于浅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容易化脓,脓溃即愈。

71、风、气、命三关:小儿食指近掌部虎口第一节部位为风关;第二关部位为气关;第三节部位为命关。合称三关。

72、透关射甲:小儿食指络脉从风关至命关,直达指端,叫做“透关射甲”,病情凶险,预后不佳。 73、舌之无神:是指舌质干枯死板,毫无生气,失去光泽,多属恶候。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74、舌生芒刺:即舌面上的软刺及颗粒,不仅增大,并逐渐形成尖锋,高起如刺,摸之棘手。主邪热亢盛。 75、镜面舌:舌面光洁如镜,光滑无舌,也叫“镜面舌”。属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76、舌强: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以致语言蹇涩,称为舌强。其主病是热入心包、高热伤津,痰浊内阻。 77、痿软舌:舌体软弱,无力屈伸,痿废不灵,称为“痿软舌”。多由气血虚,阴液亏损,筋脉失养所致。 78、重舌:舌下血络肿起,好象又生一层小舌,故日重舌。 79、舌菌:

舌生恶肉,初如豆大,渐渐头大蒂小,初象“泛莲”、“菜花”或“鸡冠”,表皮红烂,流涎极臭,剧痛而妨碍饮食,因其形状似蕈,故名。 80、吐弄舌:

舌伸出口外者为“吐舌”,舌微露出口外,立即收回,或舐弄口唇上下左右,掉动不停,称为弄舌。两者皆因心、脾二经有热所致。 81、腐苔:

苔质颗粒疏松,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可去,称为腐苔。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 82、腻苔:

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上面罩一层油腻状粘液,称为腻苔。多是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

83、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即止,首尾不续,称为“独语”,属心气不足,神失所养的虚证。 84、错语:语言错乱,说后自如,称“错语”,属心气不足,神失所养的虚证。 85、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属热忧心神之实证。

86、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属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87、发热:除指体温高于正常人外,还包括病人自我感觉在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但体温并不升高者。 88、壮热:病人身发高热,持续不退(体温超过39℃以上)属里实热证。 89、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 90、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是半表半里证的表现。

91、身热不扬:形容受湿邪阻遏的一种热象,其特点是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

92、恶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常与发热同时并见,可见外感表证。 93、畏寒:病人经常自觉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属里寒证。

94、寒栗鼓颔:简称“鼓栗”或“振栗”。寒粟指因恶寒而发抖,也叫“战栗”,鼓颌是形容恶寒时全身发抖,上下齿不断地叩击的样子。温疫或疟疾患者的恶寒,往往出现这种症状。

95、自汗:指白天不因劳动,厚衣或发热而汗自出的一种症状。多因阳气虚弱,卫外不固所致。 96,盗汗:指病人睡时汗出,醒则汗止的一种症状,多因阴虚内热,迫汗外泄所致。

97、战汗:病人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见于伤寒病邪正相争剧烈之时,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98、行痹:

外感风寒湿邪,以风邪偏胜,关节游走窜痛者为之。 99、痛痹:

外感风寒湿邪,以寒邪偏胜,肢体关节剧烈疼痛者为之。 i00、痹:

外感风寒湿邪,以湿邪偏胜,肢体关节沉重疼痛者为之。 10l、胸痹:

症见胸痛憋、痛引肩臂者为之。 102、真心痛:

胸背彻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至节者为之。 103、心下:指鸠尾下至中脘部位。

104、重听:听声音不够清楚,多为风邪所致或属肾经有热,或是下元亏损,肾精不足。

105、目眩:即视物眩转动荡,如坐在舟车之上。或因肾阴亏虚,肝阳上亢所致,或因痰湿内蕴,清阳不升所致。

106、目昏:两目昏花、干涩、视物不清者,可见于久病,虚证及老年人,多由气虚、肝血不足、肾精亏耗、目失所养而致。

107、雀目:病人一到黄昏视力减退,如雀之盲,属肝虚为病。 108、纳呆:即食欲减退,不思饮食。

109、除中:久病、重病的病人,本不能食,而突然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10、冷秘:病人大便秘结,兼见面色苍白,喜热饮食,脉沉迟者谓之。因阴寒因结,导致肠道气机滞塞所致。

ill、里急后重:即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多见于痢疾。是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 112、完谷不化:大便中含有大量未消化的食物,多见于脾肾阳虚。

113、远血:大便下血色黑如油或先排大便,后出血,血色暗黑,因其是远离直肠,肛门部位的出血,故名。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完整版.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gt3f44wua6ksx797jw59jajr88l5800wyi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