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试题及答案 (第四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指南 导 论
一、简述题
1、请简单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传统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由于这种范式既没有完整地体现 马义经的精髓,也无法应对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改革开放以后,绝大多数经 济学家都感到了原有范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其中方法论上的缺陷非常关键。也就是说,在 探讨市场经济的社义制度基础是采用的是马义方法论,在分析市场经济运行时采用的是西方 经济学惯用的方法论,两者之间处于割裂状态。
西方主流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资源稀缺性假设前提下,研究一个社会是如何配置稀 缺资源时,它主要涉及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如何互相交易和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等问题,它遵 循的是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马义经济学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特定方式之下的社 会生产关系,而不是物的关系。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 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人行为的结果是由社会力量所决定的,形成社会力量的 各种社会整体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不但决定个体利益的内容,还决定它的客观形成机制。因此, 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不应该是经济人,而应该是社会人。在社会人假设的基础上,马义经 形成了整体主义分析方法。
2、简述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1.坚持直面现实的研究态度和方法。也就是说,当理论与实践相冲突时,让理论服从现实, 而不是让现实适合理论。如果现有的理论不足以回答所隐含的问题,那么就需要我们反思理 论本身,直至根据现实修正理论。
2.理论联系实际应该是适应时代要求的经济学创新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应反对脱离实际的理 论;另一方面也应排斥完全抛弃理论的经验主义。
3.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把马义经或者西方经济学教条化,都会导 致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走入死胡同。
4.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实际上包含着 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含义,即在吸收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注意中国的国情,在解答我国实 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时注意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运行规律的理论与先进的 分析方法。
5.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经济学具有开放性;首先是学术思想来源的开放性;其次 是学术队伍的开放性;再次是学术观点的开放性。
6.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摆脱传统经济学重规范轻实证、重定性轻定量、重演绎轻 归纳、重结论轻证明的旧轨迹,实现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创新。 二、论述题
1、简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30 年来发生了重大进展,根本原因在于时代的变迁。
第一,市场化。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资源配置通行的是等级规 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了市场取向的改革,资源配置的等级规则逐步让位 于产权规则。第二,工业化。伴随着市场化进程,我国开始大规模地推进由传统的农业社会演进的工业化
进程,并通过大量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加快这个过程。
第三,国际化。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基本上走上了一条闭关锁国、自我发展的道路, 直到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的国策,特别 是我国加入 WTO 之后,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明显加快。
伴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的不同阶段,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流发展倾向也呈现出不 同的特点。
第一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
第二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以计划与市场关系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 第三阶段: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特 征。
第一,从只关注生产关系到同时十分关注资源配置。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社会主义 经济理论除了继续关注生产方式和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外,更加关注一个社会如何配置稀 缺资源,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问题。
第二,从封闭式的一花独放到开放性的百家争鸣。经济学界除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义经、 使其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之外,还开始引进西方经济学的某些流派,以改进我国社会主义 经济理论的分析范式。
第三,从纯理论推导到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学界在邓小 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直面 经济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第四,从单调的分析方法到多元化的分析方法。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在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 各种问题,经济学界开始把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 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重新认识和探索,提出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基本国情的科学论断,这一科学论断一方面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说明我国已经 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2、三个有利于标准:在判断改革成效的标准上,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把是 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 的生活水平的―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3、集体经济: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形式。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 中,集体所有制经济日益获得了它固有的性质和特点,开始表现出它的顽强的生命力。 4、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随着以公有制 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交融、 参股、持股,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所有制形态。 二、简述题
1、简述马恩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1999 年)
马恩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如下:
1.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个人自由的真正实现不能离开集体,只有建立在 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在基础上对生产进行有意识的社会调节,人类社会才能真正从必然王国进 入到自由王国。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和社会发展的无政府状态是由
私有制造成的,因而消灭私有制是建立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途径。
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只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和创造相应的物质条件,才能为 建立一个以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的新社会创造现实的基础。
4.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不复 存在,将实行―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分配‖。
5.在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中分别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分为高级和低级两个 发展阶段。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原则;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意义。 ? ? ? ? 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 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重新认识和探索,提出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 科学论断,这一科学论断一方面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 会;另一方面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 情出发,我们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阐明了社初的基本制 度和社初的基本矛盾,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 本原则,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任务、动力、战略和前途等一系列 基本问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 ? ? ? ?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根 本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 义。? ? ? ?
在社初,不仅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而且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 现阶段,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发挥着不可 替代的特殊作用,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多方面 的需求,而且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较强,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 ? ? ? ? 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其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具有 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在现阶段生产力状况下,它们都有其适宜于发挥优势的领域和范围, 因此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配置各种所有制形式,使它们能够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多种 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这种互相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技术的进 步,也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三、论述题
1、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999 年)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根本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社初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既有其量的规定,也 有其质的规定。从量上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般体现在公有资产要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从质上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在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 制和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上。现阶段,不仅要保持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提高公 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这里的公有制经济包括国 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须发挥国家经济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对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巩固具有重要意义。要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总的原则是: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 加强重点,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
在社初,不仅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而且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 现阶段,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发挥着不可 替代的特殊作用,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多方面 的需求,而且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较强,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 ? ? ? ? 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其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具有 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在现阶段生产力状况下,它们都有其适宜于发挥优势的领域和范围, 因此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配置各种所有制形式,使它们能够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多种 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这种互相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技术的进 步,也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2、阐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1.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我们党提出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一方面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表明我国的 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我们党制定了党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阐明了社初的基本制度和社初的基本矛盾,提 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解决了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任务、动力、战略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 ? 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所有制关系的理论。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一方面强调了解 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强调了消灭 阶级,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 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 ? 3.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中国改革的性质不是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而是社会 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也是一场新的革命,不是对原来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 的修补,而是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的方式上,强调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在改革战略上,提出了兼 顾改革发展与稳定等正确方针;在判断改革成效的标准上,就是要遵循邓小平提出的―三个 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 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 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提出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 资本主义的标志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把建设社市体制 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5.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理论。收入分配取决于生产条件的分配。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 相结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多种分配方式相互渗透和影响补充,形成 适合我国社市经济的收入分配方式。
? ? 6.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全球化迅速发展条件下, 如何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等问题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实践问题。我国把对外开放确 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7.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我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观。这是我党对社市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马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名词解释 1、市场:是指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2、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 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
3、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它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无关。 4、增量改革(下一章):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 改革,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雷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 进行体制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5、渐进式改革:我国实行的改革方式,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 化,是按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我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 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 过渡。 二、简述题
1、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具有以下特征:
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则遵循产权规则。即资源配置的权 力与行为人拥有的资产量成正比。所以,排他性产权的确立是市场机制有效协调微观决策的 必要条件。
2.决策分散化。分散化的家庭和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给定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 化,根据对成本和收益的比较,独立地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问题作出判断和 决策,并承担相应的后果。
3.自由和平等竞争。市场经济作为契约经济,所有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人的地位和机会在法 律上都是平等的,他们在机会均等、公平交易准则的约束下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这包括消 费选择自由、开业自由、就业选择自由和交易自由等。
4.价格协调微观决策。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作为显示资源稀缺性程度的信号是由市场供求关 系决定的,他能自动协调微观决策。这里所说的价格具有广义性,它不仅包括产品价格,还 包括利息、工资率等要素价格。
2、简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其运行特点。
我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国家高度集权为特征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这
种体制在决策结构上,实行中央集权控制;在动力结构上,忽视物质利益刺激,实行平均主 义分配原则;在信息结构上,实行计划指令的纵向传递,全部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的轨道, 企业行为基本不受市场信号的制约;在所有制结构上,追求―一大二公‖,实行―穷过渡‖。 在以上条件下,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都是由计划控制的。
首先,企业对瞬时出现的情况作出如下反应:一是使产量与当前最稀缺的资源相适应;二是 实行强制替代,即由短缺引起的投入组合的更改;三是根据可得到的投入品来决定产出构成。 其次,在追求高经济增长率目标的驱使下,从下到上存在强烈的数量冲动。
最后,由于企业不承担投资决策的责任,这会使投資需求大大超过可供分配的投资资金,引 起―投资紧张‖。伴随着不断加剧的资源和消费品的短缺,强制替代、排队、等待、配额和 票证就成为常见的现象。
实践证明,这种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暴露出了很多弊端。 3、简述渐进式改革方式的特点(2006),并阐述渐进式改革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 我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 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种渐进式改革具有以下 特征:一是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二是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 上,选择具有帕雷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三 是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