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数学阅读(计算工具的演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 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计算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受到爱科学. 学科学的教育。
2.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渗透数学的文化教育。
教学重难点
介绍一些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算盘,计算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阅读
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获取书本提供的信息。
2.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已所知道计算工具的计算公式。
3.教师巡视,简要回答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作全班讲解。
二.简要介绍一些计算工具。 1.石子计数. 结绳计数
(1)幻灯呈现课文第42页第1个图。 (2)古时人们记数的方法。
石子计数:古时候,牧民用石子的数和羊的头数作对应记录,早上放出几只羊,就用几个石子表示,晚上放牧归来,再把石子与羊一一对应,如果石子数和羊数刚好对应,就说明羊没有少了或丢了。
结绳记数:其原理和石子计数类似,如:古时候,人们采集野果,或捕鱼时,在绳子上打结,采几只野果或捕到几只鱼,便在绳子上打几个结。
2.算筹计算。
(1)算筹的发明时间. 发明人。
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公创举,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2)算筹的计算方法。
用树枝或竹条来表示数字。如:“1”就用一根枝条来表示,,“2”就用两
根枝条来表示。……“6”就用枝条“ ”来表示等。
3. 算盘。
(1)算盘发明的时间. 发明人。
① 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使计算的速度快多了。 ② 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还曾传到日本. 朝鲜等国。算盘至今还在使用。
(2)介绍算盘的结构和记数法。 ① 出示教具. 学具------算盘 ② 记数法:
上方每颗珠子代表5,下方每颗珠子代表1。 ③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 教师:关于算盘,你还知道什么? 4.计算机。
(1)计算机发明的时间. 发明人。
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发明了最早的计算机。 (2)关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了解。 让学生说一说,他所知道的知识。
(3)提问,关于计算机,你还知道什么?(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其他的途径获取更多的有关信息)
三.完成课堂作业。 四.课堂总结。 五. 板书设计
六. 教学心得
课题: 探索与发现(二)(探索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数学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初步理解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自主探索学习法. 谈话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 举例验证. 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运用乘法结合律的简算。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 板书设计
六. 教学心得
课题: 探索与发现(三)(探索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
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方法
发现法,猜测验证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教师: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
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今天,又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探索交流. 发现规律
1.呈现课文插图(实物投影或挂图) 教师: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A: 6×9+4×9 学生B:(6+4)×9
=54+36 =10×9 =90(块) =90(块)
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 4.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5.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42×64+42×36和42×(64+36) 讨论交流:
(1) 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 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 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6.字母表示。
教师:如果用a. b. 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 (a+b)×c=a×c+b×c 7.提示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