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小学教师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
主备教师: 授课班级: 六(1)班 教学科目:数学 教学时间:2020 年 3 月 日 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时间: 教材解读: 《比例的基本性质》,这节课在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为下节课教学解比例打下基础,教材直接以比例“2.4:1.6=60:40”教学比例的各项名称,即项、内项、外项。引导学生计算两外项的乘积和两外项的乘积,并观察两个积关系。在此基础上,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这个性质。“做一做”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 “比”和“比例的意义”以后教学的,利用学生对比和比例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已有认识,再引导学生通过计算两外项的乘积和两外项的乘积,并发现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再总结比例基本性质的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具准备: 教 学 流 程 学生学习活动 一、复习练习 1、学生尝试写一写比值是2的比。 2、汇报: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二、探索新知 教师教学活动 一、复习巩固 设计意图 1、你能写出几个比值是2的比吗? 通过举例自己熟悉的比写一写。 例,唤起学生对新知识2、什么叫比例?把你刚才写的比组成的兴趣,又2个比例。 使学生有力初步的认 识。 二、探索新知 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自学教材41页的1—2句话, 1、自学教材41页的1—2句话,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6 :3 = 12 :6 学生尝试起1
名。 学生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6 : 3 = 12 : 6 └-内项-┘ └--------外项--------┘ 2、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6 :3 = 12 :6 学生 尝试起名。 指名学生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通过动手计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算以及小组讨论得出比 6 : 3 = 12 :6 例的意义,并能根据比 └-内项-┘ 例的意义写比例,培养 └--------外项--------┘ 学生思考、合作、交流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和总结的能(1)、你能计算一下两个外项的积和力。 两个内项的积吗? (1)、汇报: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基本(2)、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性质 a;b=c:d ad=cb 三、巩固练习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式都是这样的呢?” 要求学生尝试找两个比例式验证发现。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6)、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性质吗?写一写 三、巩固练习。 学生学习活动 四、总结评价 教 师 活 动 四、课堂小结 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 课堂达标测评练习: 2
1、完成做一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1)6:3和8:5 (2) 1∶5和0.8∶4 (3)1/3:1/4和12∶9 (4)1.2:3/和4/5:5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12:3=():5 (2)():1/3=1/4:1/6 (3)0.2:0.6=6:() (4)4:3=80:( ) 3、如果5a=3b,那么,a:b=( ):( )。 4、根据12 ×4=6×2你最多能写出几个比例?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6 : 3 = 12 : 6 └—内项-┘ └-------外项- ---┘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用字母表示:a:b=c:d ad=bc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注意了一下几点: 1、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让学生自己探索,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到结论。让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唤醒了学生学习中一些零散的体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将这些体验“数学化”,提炼出数学知识。 2、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自由驰骋的思考空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方法,在开放式、个性化的学习中生成灵感,碰撞智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