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比较容易的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进行改变,但是技术标准一旦确立,其变化的频率就会远远低于主导设计。二是主导设计能够引导一项技术标准的形成,而技术标准的兼容性很强,可以涵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主导设计。(很多情况下主导设计的形成表现出极度的路径依赖性其形成是边际收益递增、政府管制和竞争驱动等因素组合作用的结果。技术标准的形成受到网络效应、转换成本和技术转化)
18、先动者优略势:先动者可能会获得建立品牌忠诚和技术领先者名声、优先获取稀缺资源以及把握购买者转换成本等优势,先动者也面临研发投入巨大、技术不成熟与配套困扰、在位者惰性、市场不确定性等影响。
19、企业如何做进入时机的抉择、策略及优化:依赖因素:顾客的偏好确定、技术创新提高度、创新的必备技术及技术成熟度、配套产品对创新价值的影响、产业报酬递增效应存在情况、企业拥有加速市场对创新接受的资源量、企业名声对顾客、供应商和分销商不确定性的减小。策略及优化:抢先策略、跟随策略、保守策略。
20、技术创新风险的来源及预控:技术创新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宏观政策、外部市场、资金技术、管理决策等,对于技术创新风险的预控需要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外部预控主要包括完善创新环境法律体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等,内部预控主要包括内部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立、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技术创新多元化、提高决策质量等。
21、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别和联系:技术能力是指企业为支持技术活动和技术创新的实现附着在内部人员、设备、信息和组织的内生化知识存量的总和。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依靠新技术上的创新推动企业的发展能力,也就是通过引
6 / 12
入或开发新技术,使企业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竞争的能力。区别:1内涵和重点不同,2相互促动的关系不同,技术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但不是技术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和全部3设计的范围不同。联系:企业的技术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之一,两者最终都反映在企业产品的技术产品上;技术能力是潜在的、内在的能力,而技术创新能力是相对外在的能力。但产品的技术水平,则是技术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最集中的体现。
22、技术战略的概念和要素、模式:概念积累开发利用技术资源和技术能力,保持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式。要素:战略目标、战略思想、战略方案及战略实施重点等。模式:技术竞争态势分为领先战略和跟随战略,市场竞争策略分为市场最大化、市场细分和成本最小化;行为方式分为进攻战略、防御战略和游击战略
23、技术学习:是企业在技术与创新活动中,对内外部知识进行搜索、选择、获取,并通过使用、思索和提炼,达到消化吸收,提高技术能力的过程。类型:程序化学习、能力学习、战略学习和转换学习。作用: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研发工作的重要基础,是企业对外学习的重要基础。
24、合作创新:是企业间或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以合作伙伴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理论:企业资源与能力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动机:与研发有关的合作动机,与技术学习有关的合作动机、与市场进入有关的合作动机。组织模式:合同创新模式,项目合伙创新模式,基地合作创新模式,基层合作创新模式,研究公司合作创新模式。
7 / 12
25、创新网络:是应付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网络架构的主要联结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作用网络可以提供创新过程中需要的知识,有助于学习过程的实现,降低了技术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
26、技术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共同战略意义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了达到技术创新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研发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合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风险共存、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者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类型:项目型技术联盟,购买型技术联盟,生产型技术联盟,公司型技术联盟,技术组合型联盟。
27、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的企业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一个稳定、持续的区域性竞争优势集合体;或者是指一群既独立自主又彼此依赖,既具有专业分工、资源互补现象,有维持者一种长期的、非特定合约关系的企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聚。特征:地理集聚性,地方根植性,分工协作性,区域创新性,专业化,网络化。
28、服务创新:概念是指在服务过程中服务企业应用新思想和新技术来改善和变革现有的服务流程和服务产品,提高现有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最终形成服务企业的竞争优势。广义的服务创新的范畴包括服务企业服务创新、制造业服务创新和公共服务创新三个层次,即一切与服务相关的创新活动。狭义的服务创新则是服务业额服务创新。服务创新可以分为产品创新,过程创新,传递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重组创新,专门化创新和形式化创新。内涵;商业银行的服务创新是指商业银行在服务过程中,运用新思维、新方式和新技术对原有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流程进行改进、组合或者变革等创造性的活动,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和行为。主要包括
8 / 12
服务理念的更新、服务范围的扩大、服务产品种类的增多、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服务组织的优化、顾客界面的创新、服务管理的创新等。特性分为内部特性和外部特性,其中内部特性主要是指服务创新的内在特性,是其与生俱来的属性,外部创新特性主要包括服务的营销创新特性和供应商创新特性。类型:产品、过程、组织、市场、技术、传递、专门化、形式化创新。驱动力:技术驱动力,需求驱动力,竞争驱动力,政策驱动力模式:(三个阶段概念阶段,发展阶段,保护阶段)传统的创新模式,新工业创新模式,服务专业化模式,战略创新模式,配套创新模式,工匠模式和网络模式,
29、服务营销创新:是企业在充分认识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为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在营销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创新活动来创造新的客户价值的过程。 3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普通服务业存在差异,是依赖于新技术和专业知识,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的新兴服务业。具有高知识度、高技术度、搞创新度、高互动度四大特征Miles提出两分法分为传统的专业性服务和新技术为基础的服务;魏江从服务的生产方式维度出发进行分类分为金融服务、信息与通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
31、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体现了高知识密集性、高互动性、高技术性的特点。是指创新主体运用高度专业化知识或新兴技术,通过与客户的高度互动,对所提供服务中的服务概念、顾客界面、服务传递系统进行变革,从而为客户提供新的服务内容。按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客户接触的流程顺序对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类型进行划分分为三类前端服务创新、服务过程创新、后端服务创新。过程概念阶段、发展阶段、引入阶段模式STI渐进模式、STI突破模式、DUI渐进模式、DUI突破模式客户互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对结合互动有比较高的需求。知识密
9 / 12
集型服务企业在客户企业的创新活动中为客户企业提供大量的知识和服务,同时客户参与对KIBS创新绩效、创新开发和传递、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有较大的影响。可以通过分类引导客户互动行为、引导和控制客户不同阶段的参与、降低客户互动的不确定风险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客户互动优化。
32、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经历了泾渭分明、共生互动和渐次融合三个阶段,总体看二者关系有松散到密切互动发展由工业化经济时代走向服务经济时代过程中经历了前工业化经济时代、后工业化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三个阶段。前工业化经济时代特征以制造业为中心;后工业化经济时代特征以制造业为主,伴有服务业发展的多元化经济;服务经济时代特征是以服务业为主,伴有制造业发展的多元化经济。在不同的时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有不同的互动传导机制。
33、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是指那些被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生产性服务业则指生产性服务企业的集合体。特征: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相比具有三个特征;一他的无形产出体现为产业结构的软化,二他的产出是中间服务而非最终服务,体现为被服务企业的生产成本,三它能够把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入到商品和服务的商城过程中,是现代产业发展中竞争力的基本源泉。
34、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外在机制(共生机制、竞争机制、协同机制、创新机制)内在机制(关联机制、价值增值机制、学习机制、融合机制)。融合过程和模式:过程:价值链的分解(渗透、延伸、重组方式下的价值链分解)价值链的整合(同前)模式:(互补型、延伸型、替代型融合模式)表现形式(制造业的服务化,服务业的制造化)
10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