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西方报刊发展至今在性质或功能上大体分为三个时期:封建集权下的“ 官报 时期”、 “党报时期”出现于 新闻自由 条件下——这个时期基本上处于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前后过程;而最后是“ 商业报刊 时期”——这个时期历史进入了 19世纪末(时间),此前的报刊被视为事业,此后则被当成 产业 ,并已充分私有化和 集团 化了。 2、英国的当代新型大众化报刊从20世纪 60 年代以后形成了以 富于视觉冲击 和 内容煸情 为特色,其代表报纸是报业主 默多克 新闻集团旗下的《世界新闻报 》和《太阳报》。
3、外国新闻传播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 公元前59年 时由 凯撒 创办于 古罗马 (地点)具有的 (超出
语言时空范围的)官报 性质的《 每日纪闻 》,它一直持续出版至 公元330 年。
4、德国目前发行量最大的日报是《 图片报 》,以它为代表的这类报纸大多折叠放在报摊上出售,因此报纸第一版有
“市场线”之称的中缝部分是美编特别着力的地方,要让过路人目光产生“一秒钟”效应,以此来提高报纸的发行量。 5、英国新闻的传播业史以产业革命 为发展主线,而法国的则以 政治斗争 的发展为主线。
6、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时期法国新闻界形成了受贿的风气,这成为巴黎的日报在二战后失去了 全国性报纸(主导) 的地位的主要原因。
7、手写新闻最早可考的首推公元前59年的 《每日纪闻》,它由 凯撒 创于 古罗马 (地点),它属于 官报 性质。 8、当代西方国家商业性的报纸从其读者对象或内容等方面来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高级报 和 大众报 。 9、近代新闻业在 17 世纪初创,它以 定期报刊 和 日报 的问世为标志。
10、1785年《泰晤士报》创办时英国报业正处于 党 报(性质)时期,但它却是一份 商业 报。发展到20世纪它已被几经转手,80年代初因为 职工连续11个月的罢工 陷入困境,而由 默多克 买下,然后将它迁出了 舰队街 ,此举意味着英国报业大规模使用 新科技 技术的时代开始了。
11、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包括革命前夕和革命胜利后的一段时期)鼓吹和营造的是 新闻自由 的条件,因而在报刊发展中被称之为 “ 党报 时期”;在它之后,报业主体转为商业性的(以盈利为目的)的“ 商业 报”阶段。 12、日本新闻传播业目前的格局仍然是 五大 报系占主导地位。
外国新闻传播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 公元前59年 时由 凯撒 创办于 古罗马 (地点)具有的 官报 性质的《 每日纪闻 》,它一直持续出版至 公元330 年。
13、对现代世界新闻理念,尤其是对新闻出版自由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个最早的宪法性文件分别出现在 法 国和 美 国,它们分别是发1789年的 法国人权宣言第11条 和1791年的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
1
14、1785年《泰晤士报》创办时英国报业正处于 党 报(性质)时期,但它却是一份 商业 报。发展到20世纪它已被几经转手,80年代初因为 职工连续11个月的罢工 的原因而陷入困境,而由 默多克 买下,然后将它迁出了 舰队街 ,此举意味着英国报业大规模使用 新科技 技术的时代开始了。
15、目前美国第一份全国性报纸是 《今日美国》 它的内容特点是 (使报纸新闻风格近似于电视新闻)形象、生动、明快、消息简短且具有吸引力 。
16、英国新闻的传播业史以 产业革命 为发展主线,而法国的则以 政治斗争 的发展为主线。 二、名词解释(每题6分)
1、皇家特许出版制度25:封建专制时期,以英国为代表的各国专制政府控制出版的措施。这一时期,统治者分别颁布了皇家特许制度(1538年)等法令法规、设立皇家特许出版公司(1557年)、皇家出版法庭(1570年)等专门机构来管理控制出版业。这一制度于1641年一度中止,但又于1643年恢复。直至1694年,英国的特许出版制度才最终废除。这一时期英国新闻法制体现出浓厚的专制色彩。
2、金字塔式的报刊模式137 :1922年,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逐渐建立起纵向:从中央到基层(中央级--各加盟共和国--边疆区、自治共和国--各大城市--区级--各基层(工矿企业、集体农庄))横向:党、政、工、青、妇及各类机构等、6纵6横的报刊体系。特征为:信息来源单一、全部国有、全是党报。它是一种采取新闻检查制度,较为僵化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政治上、党内)的新闻体制。解体后,没用保留原有的金字塔形报业结构。? 3、黄色新闻170:,源自19世纪末美国两位著名报业大亨普利策与赫斯特,关于“黄孩子”的竞争。它原本是美国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的漫画专栏“木泥屋巷”的主人公—光头、无齿、穿着黄色睡衣、到处游荡,发表观感,一时家喻户晓。人们将这类新闻报道风格称为“黄色新闻”。它是建立在煽情主义基础上,注重色情、暴力、犯罪等方面的报道。是美国第二次大众化报刊的高潮。人们对它颇有争议,以1901年美国总统遇刺为契机,黄色新闻退潮。 4、市场线104:德语意为折缝处,即报纸的中间对折线。源于《图片报》(1952年)第一版的中缝部分,美编特别着力这条线以上的大字标题及图画。目的是达到吸引过路人眼光的“一秒钟效应”以此来提高报纸的发行量。 5、省府公报128: 1837年起俄国的各省政府开始出版省政府的机关报。逐渐形成俄国的官报体系,统称“省府公报” ,内容主要是政府法令、简要的国内外消息以及地方志或民族志,刊期通常为每周2~3期,报纸的读者对象主要是职能部门或行政机关内的官员,不是面向社会的,实际影响力有限。 6、论出版自由26:
7、知识税29:是英国政府继“皇家出版特许制度”后所采用的一种通过经济手段管制出版、压制新闻自由的措施。1712年,英国政府开始征收“知识税”。它包括印花税、纸张税、广告税以及后来增加的报纸副刊税等。此举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达到了控制报刊的目的,简言之是“欲禁于征”。反抗“知识税”的斗争在英国持续了百年,对英国各殖民地的新闻政策影响较大。严重阻碍了英国报业的发展,直到1861年随着最后一项纸张税的取消才全部废除。它的废除意味着英国新闻出版自由的最后确立。
8、宪法第一修正案162:1787年制定的美国宪法不足,没有将新闻出版自由等公民权利明确列入其中。民主共和派领袖-杰斐逊力主修订宪法。该修正案于1791年获得通过,是美国权利法案中的一部份。从法律上确立新闻自由,
2
是世界上率先以根本大法来保障精神自由。“国会不得通过建立尊奉某一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之法律;不得废止言论与出版自由;或限制人民集会、请愿、诉愿之自由。 三、判断题(每题2分,以“√”或“×”作答):
1、澳大利亚报业巨头默多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英国传播业。(× )60年代
2、德国为世界新闻事业于17世纪的初步形成作出了三大贡献。(√)印刷、定期报刊、日报 3、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最早提出了“出版(新闻)自由”的口号。(×)《论出版自由》1644年 4、西方印刷术发明之后马上被民间用于了商业性的新闻信息传播。(×)宗教 5、法国的廉价大众报以长期带有较为明显的政治性而著称。(√)
6、《泰晤士报》是问世于英国大众化报刊时期的一份独立报。 (×)党报接受政府津贴 7、法国的廉价大众报以长期带有较为明显的政治性而著称。 (√)
8、解体后俄罗斯没有接管前苏联的报刊体制,但却承袭了其金字塔式的报业结构,部分报纸甚至仍保留了原来名称。( × )
9、德国今天的主要代表报刊全是二战后创办的。(√)
10、创刊于1982年的《今日美国》是美国第一份全国性报纸。(√ )唯一的 11、法国今天的主要代表报刊全是二战后创办的。(× )广泛影响-杂志
四、简答题(每题12分)
1、对密尔顿的“论出版自由”的内涵和意义作出介绍27(对美国新闻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初,新闻政策变化很快。皇家特许出版制度于1641年一度中止后又于1643年恢复,并成立出版检查委员会。在此新闻环境下,英国政论家弥尔顿出版了两本未经许可的关于离婚的小册子,因为此事他于1644年答复国会的质询作了《论出版自由的》演说。他以“天赋人权说”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主张实行“出版自由制度”。全面批评了出版检查制度的弊端,强调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等等,是一篇争取言论自由的战斗檄文。从他的这种思想出发,形成了现代关于“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自我修正过程”的概念。《论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基石”。对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出版自由”的历史意义
1)后世在美国由杰弗逊立法保障“新闻自由” 2)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自由主义传播制度” 3)导致传播事业大发展 这篇文献有以下三个要点:
1)揭示书报检查制度中存在的无法解开的矛盾,从而说明人在接受智慧方面应有的“知”的权利 2)强调革命者绝不能因集体利益而自食诺言,重复封建王朝钳制出版的政策 3)第一次明确提出,言论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权利
3
2、戈尔巴乔夫上台至苏联解体这段时期的新闻传媒业所呈现的状况和实质分别是怎样的?143
以1986 年苏联“二十七大”为标志,苏联开始改革,新闻改革首当其冲。在戈尔巴乔夫强调多元化、公开性的方针下,新闻媒介在自主权和内部利益分配方面发生很大变化。
报刊:信息量增加,报道面拓宽,批评性报道大大增多,体裁活泼多样,更多反映了群众的意见。(系列报
刊的活跃)
广播电视:全面参与批评性、问题性报道,试图解决人民普遍关心的迫切问题,对很多重大事件作了广泛,客
观的报道。(批评性的栏目和专题的开播)
通迅社:塔斯社在内部引进竞争机制,加强了信息服务的功能 。宣布不完全代表官方,采用不同于官方新闻的电头,允许同一条消息中包含矛盾的看法。
1990 年 6 月,苏联颁布新闻法。该法宣布取消新闻审查制度,社会团体和公民有权办报,但不允许垄断任何一种舆论工具,给予了新闻工作者更多的权利。但是,从原来的强控制到全面开放,步伐太快,法治管理无法跟上,传播中夹杂着许多不负责任的煽动、虚假和低俗的内容,社会观念转变过急,与之前强烈对比,而经济基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于是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3、1980年代以后美国的传媒业呈现出怎样的景象和特征?180~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电子媒介迅速崛起,正在取代传统的报纸、杂志、成为当代传播媒介的“龙头”。在美国,这种发展已经达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各种传播媒介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正在形成统一的整体,纯粹的“报团”不复存在。大规模、高垄断构成美国媒介产业的特色。
1996年美国通信法颁布前,美国业已形成兼并重组、垄断的趋势 。如默多克的新闻公司先后兼并福克斯公司FOX(1985年),新世界通讯集团公司(1996年),挤身为美国第三大媒介集团。美国迪斯尼公司ABC兼并美国广播公司,成为美国第二大媒介集团。 1995年特纳广播公司与时代-华纳公司的合并,成为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媒介集团。其他传媒公司如甘尼特、维阿柯姆CBS等也纷纷行动,媒介融合趋势下,新旧媒体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时隔三年(2000年),又一轮兼并开始了。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最大的网络公司之一美国在线AOL与时代-华纳的合并。它将最新的传播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与传统的印刷媒介、无线广播电视、有线和卫星电视集于一身,合并交易额达1830亿美元。这轮兼并的高潮是前所未有的,有的耗资多达二百多亿,彻底改变了美国大众媒介所有权的格局。欧洲也深受美国的影响。
从政策环境来说,兼并浪潮也源于美国通信法的颁布和实施,它打破了传统的界限划分、消除了行业壁垒为兼并提供了法律依据, 2003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推出了新法规进一步给媒体松绑,垄断的趋势无法阻挡。新闻媒介集团转为各种综合性产业集团,呈现跨国、跨行业、跨媒介的特征。
目前格局:五大媒介集团,报纸、杂志、通讯社以及广播电视公司和网络不仅在美国,在世界均有很大影响。21世纪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了新的垄断,造成新的不平衡。未来如何,仍将拭目以待。 4、描述或介绍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当今传媒的状况145
苏联解体后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接管了前苏联的许多新闻机构,如塔斯社、苏联新闻社等。但在报业方面,
4
没有接管其原有报刊,也没有保留金字塔式的报刊模式,而是将它们全部推向市场,独立经营、自谋生存。
传媒完成了从私营媒体到媒介集团的过程。目前存在三种结构的媒介集团:第一种是以行政方式捏合而成的国家所有的媒介集团,如全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享受国家津贴和政府优惠政策。第二种是由工业集团或金融集团组建的媒介集团,是通过工业或能源、金融资本向媒介市场渗透的途径形成的。涉及多个媒介门类,实力雄厚、规模大。第三种是传媒自身通过商业化途径发展而来的。市场占有率高,商业化程度也是最高的。如“论据与事实”、“独立媒体”等媒介集团。
近年来,俄罗斯媒介的集中化进程不断发生(合并、收购)。媒介集中化的特点之一是:杂志和广播领域的集中度较高,报纸和电视领域的集中度较低。(政治化程度较高)
传媒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主要存在三种所有制形式:国家媒介企业、私人媒介企业和混合所有制媒介企业。竞争机制不合理,国家拥有的享受津贴和其他优惠,私营的设法与政府建立联系,自觉保持对国家的顺从。这种情形制约了俄罗斯传媒市场化的发展。 俄罗斯传媒目前格局:
大众传播业的所有权的争夺尚在进行中,报纸呈现多元化,有官方报纸,但对公众影响很小。私营的广播电台规模均不大。塔斯社既代表又不代表官方。 5、默多克对英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有哪些影响? 五、论述题 (24分)
1、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对西方国家(可以英、美国等为例)新闻传播事业有过哪些举动?并就此谈谈你的看法(如影响、意义等分析)
美籍澳大利亚报业主-默多克众所周知,曾以“默多克旋风”轰动西方世界,世人对他自是褒贬不一?。以下简要回顾一下他在英国的发展历程:
1)1968年默多克进军英国,先后买下《世界新闻报》周刊、《太阳报》,改变报纸风格面向下层公众,使两份小报成为英国销量最大的报纸。
2)1981年买下了《泰晤士报》(后《星期日泰晤士报》),并对其进行改革。此后在与印刷工人工会的对峙中,采用策略,率先将他的新闻公司从舰队街迁到瓦坪;强行推广新技术,促成《泰晤士报》生产的全面现代化,节省了成本,从而使得《泰晤士报》能够继续以一家具有国际声誉的高级报纸生存下来。后其它报纸纷纷效仿。
将英国报纸朝大众化方向发展。渐渐形成高级报纸-如《泰晤士报》《卫报》、大众报纸-如《太阳报》、《每日镜报》。但《每日镜报》等报纸后来变成了中级报纸,而泰晤士报等高级报纸也朝着大众报纸方向发展。
3)1989年创办 “天空电视台”(Sky),次年与竞争对手合并为民营的“英国空中广播公司”(BSkyB),如今成为新闻集团在英国最赚钱的产业。(第一家民营卫视)
英国的报业传统和社会结构决定了报纸主导舆论,影响其他媒体。尤其是在小报主导英伦的趋势下,他手中的报纸,特别是两份小报让英国“又爱又恨”。《世界新闻报》虽因“窃听丑闻”关闭,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媒介帝国的影响力。一方面英政府依赖媒介引导舆论,争取民心,以获取选票或维护已有权力;如首相卡梅伦大选。另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