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全文)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最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性疾病,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及预后密切相关。OSA在中老年女性中的患病率为3%~5%,在男性中的患病率可高达10%~17%[1]。既往临床数据表明治疗OSA可使高血压、心衰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所改善,但最近的一项大型睡眠呼吸暂停心血管终点随机临床试验未能显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治疗可改善心血管疾病终点[2]。由于针对OSA的治疗能否使心血管疾病获益尚存争议,因此我们回顾总结了OSA和心血管疾病之间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及相关进展,再次评估OSA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联系。
一、OSA致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
OSA是各种原因导致睡眠过程中上气道不同程度狭窄或阻塞,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或)低通气,从而引起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等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严重影响睡眠完整性和机体健康。睡眠呼吸暂停主要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通过多种病理生理机制与心血管疾病的恶化相关。
大量研究认为间歇低氧是OSA的标志性特征,也是OSA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核心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证实间歇低氧的周期性变化类似于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可导致活性氧产生增加,诱导氧化应激。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间歇低氧模式对心血管疾病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被视为心血管疾病的“双刃剑”:短期暴露于轻度间歇低氧可使心血管发生预适应性反应,发挥保护作用;而长期暴露于中重度间歇低氧则对心血管产生有害的影响[3]。OSA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通常导致机体长期间歇性高频低氧血症,促进活性氧生成,增加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以及粘附分子的表达来促进全身炎症和上调氧化应激水平,诱导多器官合并症。目前已有研究发现针对炎症途径的靶向治疗可以减轻OSA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4]。
另外,OSA患者反复发生的上呼吸道阻力增加可引起胸腔内压力梯度的改变,使心脏前后负荷显著增加,导致心脏重塑、心肌纤维化[5]。有学者对332例OSA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OSA患者的心脏结构改变表现为左心房增大、肺动脉高压、舒张功能障碍、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不全、左心室肥大和左心室间隔肥大等[6]。OSA患者反复发生的低氧和心房结构的改变可以刺激心房脑钠肽释放增多,对肾素-醛固酮系统的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这也是OSA导致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7]。
自主神经系统对于维持正常心血管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在睡眠不同阶段,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平衡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心血管系统自主调节变化。心率变异性分析是评价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良好工具。有研究对OSA患者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发现睡眠破碎、呼吸暂停能够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平衡向交感神经主导转移,引起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导致觉醒、血压上升、心率增快、体循环阻力和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和心律失常的发生[8]。已经有研究表明,OSA患者以及暴露于慢性间歇低氧的动物对缺氧的化学反射反应明显增强[9-10],引起交感神经激活,发生高血压。此外,结构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OSA患者通常伴随着大脑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调节位点的严重损伤[11]。
因此,OSA患者反复发生的胸腔内负压增加、间歇低氧和高碳酸血症,促进机体儿茶酚胺释放、交感神经激活、上调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OSA与高血压
临床研究表明,OSA是独立于年龄、吸烟、肥胖等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在OSA患者中,高血压的发病率为50%~92%,而在高血压患者中约30%~50%的人群合并有OSA[12],与OSA相关联的高血压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大多数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合并有OSA。OSA相关性高血压具有如下临床特点:(1)血压节律紊乱;(2)
2024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全文)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