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关于语文知识结构的构建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关于语文知识结构的构建

(王文君)

前几年,读魏书生老师的书,了解了“知识树”这个名词,也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意无意的借鉴魏老师的做法,给学生介绍知识树。但从初一教到初四,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方法”、“记叙六要素”、“小说三要素”、“铺垫”、“烘托”等一些列语文知识术语一塌糊涂。面对试卷上的相关阅读理解题,学生总是一头雾水,答非所问。每次阅卷,总是感慨:怎么就教不会学生学语文呢?当然,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应对考试,但语文素养高的人是不怕考试的。

反思自己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学生学不好语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少有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没有教会学生用必要的语文知识学语文,以至于学生对纷繁复杂的语文万象的认识总是零散的、模糊的、杂乱的。一句话,没有教会学生构建起属于他自己的合理的语文学科知识结构。

上学期,我们大力倡导师生共同构建学科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期初,要求每位任课教师通读教材,研读课标,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编写意图梳理每单元的知识点,确立单元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进而整理出本册教材的知识结构图,张贴在办公室和教室,以便师生在教学中适时运用、及时巩固。在这方面,我们只是刚刚起步,边学习边摸索,没什么经验可谈,只是有了一点点行动而已。相信很多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一直都在默默坚持这样做着,

而且做得比我们好。

下面,从三方面和大家进行交流:一是构建学科知识结构的必要性,二是构建语文学科知识结构应注意的问题,三是介绍我们上学期整理的知识结构图。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为什么要构建学科知识结构

下面与大家交流一下我读到的有关学科知识结构的论述文章和我的一些粗浅认识,但愿这些交流能使我们对构建语文学科知识结构这一问题有更全面更理性的认识,使学科知识的构建更具科学性、实效性。

(一)、关于“语文知识树”的争鸣

“语文知识树”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魏书生老师有感于当时语文教育考题泛滥、教学缺乏序列的现状,引导学生画出来的。从大的方面基本确定为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4部分依次为“文言文知识”、“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和“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具体包括“实词”、“虚词”、“字”和“句式”4项;“基础知识”包括“文字”、“句子”、“修辞”、“标点”、“语音”、“词汇”、“语法”和“逻辑”8项;“阅读与写作”包括“中心”、“结构”、“语言”、“材料”、“表达”和“体裁”6项;“文学常识”包括“古代”、“现代”、“当代”和“外国”4项。每一项下面又包括众多知识点共131个。 “语文知识树”自其产生以来的十多年中,在我国的语文教育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综观各种评论,认为画知识树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2

1.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2.寻求语文教学的序列性。有人认为“魏书生正确处理了知识规律、学的规律、教的规律三者之间的关系……关于知识规律,以‘语文知识树’为主要内容,建立知识体系,使语文教学从无序到有序。

3.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认知心理学派所强调,要把知识的结构教给学生,而“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的设计和传授,是符合这一原理的”, “它一改语文知识的庞杂繁芜,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4.教学目标的科学定向。不少语文教师教学目标的确立,往往是凭经验或照抄参考书,“所定目标不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就是或高或低,胸中无数。魏书生老师在语文知识的体系中确立目标,引导学生理清本学期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也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但从“语文知识树”呈现的知识来看,它存在着一些缺陷。 其一,它更多关注的是陈述性知识(即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对程序性知识(即回答“怎么办”的问题)的关注却很不够,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当前素质教育提倡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我的观点:知道这些陈述性知识总比什么也不知道好,比如学文言文,不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如何能有文言语感?不知道什么是“侧面烘托”又如何会鉴赏其妙处,更谈不上运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至于如何运用、成为能力还需多多实践,非几日之功。正像华盛

3

顿儿童博物馆的一幅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当然了,记住了,应用了,理解了,不断丰富了,也就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了。

其二,外在的知识结构不一定适合于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语文知识树”对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是很有帮助的。但光有形式上的序列是否就一定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呢?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其以后学习中有着重要影响。就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而言,它可能是适合的,但也有可能是不适合的,或者它适合的可能只是部分学生的发展——只要对部分学生有用,就值得去做。

其三,“语文知识树”反映的是“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课程内容价值取向, 是出于应试的需要。我国学科教育的重点一向是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的,我们的教材也是按学科知识掌握的需要来编排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是学科知识。而“语文知识树”正是这种价值取向的反映。但是,这种“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价值取向,其最大的不足是忽视学生。它既不可能适应全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又忽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学习内容是由外部力量规定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事实上,许多学生也不把教材看作自己生活的必需,而是对教师和家长或者考试的一种应付。“读完——考完——忘完”往往是一些学生所经历的过程。“语文知识树”就其产生原因而言,主要还是出于应试的需要,而且事实证明其在应试方面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学生在应

4

付完考试之后,到底还剩下多少知识,就不得而知了。

——我的观点,语文新教材已经不是这样编排了,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而非一味的灌输。不谈知识,未必就学得有趣!我们教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工具,是思维方法,记忆方法,学习方法。更何况现实中更多时候的学习,靠的是意志、动机,而不仅仅是兴趣。当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知识链,形成了合理的认知结构,并能在这种认知状态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时候,知识就转化成为一种能力。沉淀下来的,便是是能力,素养,何必在意“考完忘完”“还剩下多少知识”呢?

如果说语文知识树是应试教育时代的产物,那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究竟有没有必要建知识树呢?我们还是追溯一下他的相关理论依据,明确建立学科知识结构的意义。

(二)、建立学科知识结构的意义

从建构主义理论、信息论、控制论等论述中都能找到相关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5

关于语文知识结构的构建 

关于语文知识结构的构建(王文君)前几年,读魏书生老师的书,了解了“知识树”这个名词,也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意无意的借鉴魏老师的做法,给学生介绍知识树。但从初一教到初四,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方法”、“记叙六要素”、“小说三要素”、“铺垫”、“烘托”等一些列语文知识术语一塌糊涂。面对试卷上的相关阅读理解题,学生总是一头雾水,答非所问。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gebv9hw1p1j03v4iv5u208bi7808n00a7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