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知识共享,下载后可随意编辑!
“高中选修课实施中的学校管理研究”
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现行 的教育制度和运行机制,自觉地调整和转变教育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知识经济社 会对教育的要求,培养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加快中华民族振兴的历 史进程。
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要求,首先是实现当代教育的本体功能由“塑造人才” 向“设计未来”转变。教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但其本体功能是育人功能。随着 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对人才规格需求的变化,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会相应地发 生变化。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多规格、多层次、多门类、多功能的复合型人才, 与应试教育中培养的素质单一和高分低能的人才之间必然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于 是素质教育这一新的认识取向便应时而生了。
普通高中仍然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它要为每个学生打好德、智、体、美全面 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就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天 赋、能力和兴趣。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增设 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 性的课程结构,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最大限度地 发挥课程的发展功能。”因此,在高中阶段开设选修课是适宜的。使每个学生有根 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的可能。这种安排,不仅能够更好地培养人才,也是 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的必要途径。
在新的要求下,学校必须对选修课这个新的领域进行广泛探究,结合教育教 学实际情况,搞好学校选修课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要求学校必须在管理理念,管 理方式,管理手段、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形成一个系统的、高效的高中学 校选修课管理模式。
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供选择,国内许多学校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属摸索 阶段,我们可以参照一些国外的做法和一些高校的成功经验。例如在学分制的管
理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他们在中等 教育后半段(约等于9-12年级)实施学分制管理的背景、发展历程、核心内容、实 施策略、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事实上,我们的大学
(事实上目
精品文档,知识共享,下载后可随意编辑!
前许多大学都有一套相对完善的学分管理制度),也做的不错。虽然很多高中都还 在探索,但是只要努力去做,主动地解决问题,形成配套的政策,高中试行学分 制也是可行的。在管理方面,诸如教学班与行政班的处理,导师制的完善,选课 指导制度的建立等等,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在新形势下实施选修课程势必对学校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对传统的教学管理 方式、学生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产生冲击,为此,学校和有关教研部门,应积极 探索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建立和健全适应新课程实施需要的各项管理制 度(如选修课程教学管理制度、研究性学习管理制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学生 选修课学习评价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估制度等) 中选修课程计划的有效实施。
因此,研究、制定学校选修课课程要求和评价标准,完善选修课选课制度、 建立科学的学分制管理,是当务之急。那么,如何保障学生知识基础的形成和个 性的发展,建立一套在新课程下更加适合我国普通高中选修课程教育实际的学校 管理模式呢?这就是相当有价值,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研究条件方面,我校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全市前茅,且教师 参与教科研的热情很高,整个学校具有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学校在经济上给予有 力支持,使科研经费有了保障;学校还成立了以部分骨干教师为主的课题研究小 组,明确了各自分工,制定了有关的奖惩制度,规范科研行为,从各个方面确保 课题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以保障高
二、立题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 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这样就把课程的一部 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
必修课的教材是现成的国家课程,而选修课、活动课的实施和管理则只能靠 学校自己去摸索,在选修课的实施过程中,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比如课程资源 的选用,学生学分管理如何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一套体系,以及教学的组织和 管理等,这些东西我们都是没有现成的可供选择的模式,只能靠自己去摸索适合 目前高中学校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因此,对普通高中选修课的学校管理研究己 成为我校迫在眉睫的任务。
课程权力的再分配使学校自主权加强,选修课的学校管理研究将是近期我国 课程改革
精品文档,知识共享,下载后可随意编辑!
研究的热点之一,它对于学校实现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向学生提 供最迫切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所以我们也希望能通过探索和研究,形成一些 有价值的经验和一套系统的高中选修课学校管理模式。
三、 课题界定
(一) 课题概述
探索有效的高中选修课程学校管理模式,构建一套相对稳定的适合高中学生 可供选择的课程;建立学生学习计划制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 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 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尊重和发展师生的个性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 尤其是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是进行教 学组织和管理的前提。 2
、找准学生的兴奋点,着眼于学生的潜能开发。“人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对 生活的
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素质教育必须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接近生活, 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和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特色发展。 3
、关注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 观与技
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四、 研究目标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目的之一: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研究,用理 性的眼光重新审视、反思目前的教育,通过实践的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科 学合理的选修课学校管理体制,同时有助于形成符合校情的独特而明确的办学宗 旨、培养目标。
本课题研究目的之二:培养适应新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加强选修课程
组织和管理的理论学习,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课程观念。通过研究,促使所有 教师都成为选修课程实施中的一员,理解和把握课程的真正含义,追求课程开放 的、动态的、民主的、科学的多种形式,重视学生自身独立的生命价值,追求生 活幸福、现实的健康、娱
精品文档,知识共享,下载后可随意编辑!
乐、休闲等人文性的需要,发展独特性和差异性。
本课题研究目的之三: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实践中探索高中素质教育的 新途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努力发掘学生的潜力,为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适应 时代的发展”打好基础。
总之,我们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实验和研究,从各个层面探索一套可操作的、 适合的高中选修课学校管理体系,更好的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适应 时代的发展。
(二)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选用
1) 、教材选用的标准、内容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怎样进行分类? 2) 、所选教材各自的地位及作用?
3) 、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如何开拓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校外资源的整合?
4) 、如何使课程资源的主体一教师, 尽快适应选修课的要求开展教学和成绩评 定管理?
5) 、哪些资源在整个课程资源中居于主导地位, 对于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 具有什么意义? 2、 学分管理办法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程度的教学管理制度。
高中
实现校内和
学年学分制的实验和推行,将从课程管理制度上保证多样化的课程内容, 给学 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普通高中实行学分制的研究在教育理论界一直是个空白, 在实践中也缺乏经验的积累,所以我们当前面临的任务是对学校管理者实行学 分制管理将涉及的实践问题:
1) 如何借鉴有关学校经验,初步构建适合当前现的状弹性学分管理制度? 2) 学分制下学生评价的取向方案?学分如何划分及其依据? 3) 学分制管理下,如何调整课时安排、编班与学籍管理? 4) 如何采取课程信息系统管理?
3、学校的组织与管理探索
1) 如何为每个学生提供符合个人特点的课程修习计划?
精品文档,知识共享,下载后可随意编辑!
2) 学校如何帮助学生选课? 3) 导师制度如何构建?
4) 行政班与教学班如何协调管理?
5) 如何处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教学的关系?
(三)研究内容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1、课程资源的选用与管理分析
长期以来,除了把教材当做唯一的课程资源以外,我国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 体、实施空间、资源内容等方面的发展也较为落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看,主 要是依靠少数的学科专家,并没有将广大的一线教师调动起来;从课程资源实施 的空间看,仅仅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使课堂成为利用课程资源最重要的场所;从 课程资源的内容看,往往偏重于知识特别是学科知识的开发,忽视对学生能力、 素质的培养,相应学科知识的新发展和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融合没有得到足够 的重视。
对课程资源进行重新定位和认识,可以使我们在理论探讨和行动实践上方向 更加清晰明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必须改变以往对课程资源研究的忽视态 度,走出对课程资源的僵化的思维观念定势。
因此,需要首先解决课程资源建设中的认识问题。目前急需确立的基本观念 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课程资源的概念是非常丰富的,教材绝不是唯一的课 程资源;第二,在众多课程资源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第三,课程资源 的建设必须纳入课程改革计划,在政策上保证各种课程资源及其责任主体能够得 到落实。
首先,确立“人”是课程资源主体的观念: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与素质提出 了新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使用、处理和变革教材的能力,创造性地驾驭课堂的能 力,对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的能力,组织管理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还要具有课 程开发能力。具备教学实践的理论性、理论学习的实践性、兴趣的广泛性、学习 的渗透性、思考的独立性、思想的开放性等素质。因此教师培训应逐渐得到加强, 培训模式应积极转变。
其次,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积极寻找校外还有哪些可供开发和利 用的其他课程资源,如何来积极利用这些资源?如何协调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 转换?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尝试拓展利用各种校外课程资源的途 径,同时还要积极开发信息化的课程资源,有效发挥各种公众网络的资源价值。 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