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验收评估(一) 环境与环境问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有关人类中心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中心论诞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现代 B.人类中心论以通过农业生产破坏自然环境为主要影响 C.人类中心论以通过工业活动造成环境污染为其主要影响 D.人类中心论的后果是造成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
解析:选D 人类中心论诞生于工业文明阶段,工业对环境造成污染,农业生产会造成生态破坏。人地中心论的后果是造成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的频繁的“黑风暴”刮走了3.0×10 t尘土。据此完成2~3题。
2.“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A.植被遭到破坏 C.降水异常减少
B.地下水位下降 D.温室效应加剧
8
3.“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 ) A.少耕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B.深翻扩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 C.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D.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解析:2.A 3.D 第2题,美国中西部大草原出现“黑风暴”的直接原因是植被遭到破坏。第3题,“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实施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4.唐诗“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和“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反映了( ) ①北方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 ②唐朝时期,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③圩田更加普遍 ④自然生态平衡受到影响
A.①④ C.②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的史实及其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材料本身与圩田无关。
5.局部的环境问题之所以能够扩大甚至蔓延至全球,其原因是( ) ①自然界的大气、水、地表物质不断运动、循环 ②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和渗透
③一个地区环境的改变,会使全球所有地区环境随之改变
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主要的、明显的,差异性是次要的、不明显的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选A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渗透,使全球地理环境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局部地区的环境问题可以通过大气、水、生物等要素的不断运动,扩大甚至蔓延至全球。
科学发展观是从十六大以来的一个热点问题,科学发展观即“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据此回答6~7题。
6.近年“绿色GDP”日益成为专家和政府决策层关注的一个话题,以下有关“绿色GD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绿色GDP”的增长主要靠提高绿色农业产值和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来实现 B.“绿色GDP”的含义之一是不追求GDP的增长速度,而追求环境质量 C.“绿色GDP”的提高会增加资源的相对消耗量 D.“绿色GDP”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7.近几年北京郊区的农村在秋收以后,某些农作物秸秆并不挖掉,而是等到第二年春耕之前挖掉,这种做法的好处是( )
A.涵养水源
B.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肥力
C.农民忙于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没有时间 D.防风固土,减轻沙尘天气的危害
解析:6.D 7.D 第6题,此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绿色GDP”的内涵。第7题,北京冬春季节风大,气候干旱,易发生沙尘天气。
按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在自然环境捕食,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这样养的鸭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的晚2个多月才能出栏,但肉质好,价格高,成为更有赚头的绿色食品。据此完成8~9题。
8.“慢生鸭”饲养者在利于消费者健康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D.公正性原则
9.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等
A.①② C.①③
B.②④ D.③④
解析:8.A 9.B 第8题,从“慢生鸭”饲养者和消费者来讲,“慢生鸭”价格高,消费者食用健康食品,体现了两者的公平性。第9题,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
防治虫害,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10~11题。
10.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 C.辽东丘陵
B.黄淮平原 D.闽浙丘陵
11.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 C.②③
B.①③ D.②④
解析:10.D 11.B 第10题,从图中“水稻、甘蔗”等信息可知该生态农业模式应为闽浙丘陵地区。第11题,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经济效益,为农民提供清洁能源。
下图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过程关系简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数字序号的含义正确的是( ) A.①生产产出 ②经济过程 ③资源 ④环境 B.①经济过程 ②生产产出 ③环境 ④资源 C.①资源 ②经济过程 ③生产产出 ④环境 D.①生产产出 ②资源 ③环境 ④经济过程
13.下列行为或现象,与环节⑤的含义相吻合的是( ) A.实行清洁生产
B.实施节能减排
C.退耕还林还草 D.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解析:12.A 13.D 第12题,根据因果关系分析推理,生活废弃物必定要排放到环境之中,因此④为环境,排除B、D;同时,人类应该先利用资源,发生经济过程后,才有生产产出,因此排除C。第13题,环节⑤代表的含义为“环境反作用于人类,”A、B、C选项均代表人类作用于环境。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据此回答14~15题。
14.下列关于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A.人口压力 C.资源短缺
B.深刻的环境危机 D.经济发展速度快
15.下列关于我国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灾害多发使我国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B.从全国看,以大气污染、海洋污染、食品污染、噪声污染为重点 C.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城市向农村扩散 D.生态破坏的范围、程度在减小
解析:14.D 15.C 第14题,经济发展速度快不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第15题,我国的污染仍在发展并且由城市向农村扩散。
二、综合题(共70分)
16.读贫困山区恶性循环或良性转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将代表不同含义的字母分别填入图中空白框中,每个字母限填一次。(5分) A.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 B.发展生态农业
C.走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农业之路 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E.将森林开垦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2)在上述各项中,摆脱恶性循环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传统的环境观忽视了森林的________价值,可持续发展观重视了土地资源使用的方式。
(2分)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内容和相互关系,联系选项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根据图中关系可知摆脱恶性循环的关键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第(3)题,传统的环境观往往忽视自然资源的环境价值。
答案:(1)上边为B,下边左→右为:E、A、D、C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环境
17.下图所示为我国某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景观图,该地区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是60°,位于东八区,其中A为山区,B为丘陵梯田地区,C为平原地区,D为水库,E为乡镇企业和居民区,F为库区北侧丘陵低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对于该地区的开发利用,当地政府有三种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最能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3分)
第一种方案:
A.营造薪炭林 B.栽种苹果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建苹果加工厂 F.营造防护林
第二种方案:
A.营造防护林 B.种花生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办花生加工厂 F.种油菜、小麦
第三种方案:
A.营造薪炭林 B.栽培柑橘、茶叶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办柑橘茶叶加工厂 F.营造防护林
(2)随着人口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H处有大面积的湖泊沼泽地,G处是喀斯特地貌,既要发展经济,又不能降低环境质量,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如何开发利用G、H两处的土地资源?(4分)
(3)从该地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持续发展考虑,下列为该地区设计的远景规划中可行的是(多选)(3分)( )
A.利用水库开发小水电,利用喀斯特地貌的溶洞进行疗养、生物培养 B.改造沼泽地,扩大耕地面积,建设商品粮基地
C.发展旅游业,开采喀斯特地貌岩石,做成盆景,作为纪念品出售,增加居民收入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