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中秋闻笛 (宋)朱淑真
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 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
(1)两首诗前两句都写笛声,李诗写出笛声“________”的特点,朱诗写出笛声“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都抒发了因笛声产生的情感,内涵却不同,请作分析。 【答案】 (1)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轻柔、清脆
(2)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面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
【解析】【分析】(1)分析诗歌内容,提取笛声的特点。李诗: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杨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可知笛声的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米诗: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可知笛声轻柔、清脆。
(2)第一首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第二首诗人由于思人怀旧而难以入睡,因了笛声而更加伤悲,却有意拓开,说自己的断肠与笛声无关,就使伤心的程度更为加深,蕴含着无尽的辛酸之泪。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轻柔、清脆;
⑵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面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分析诗歌的情感需结合诗歌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翻译诗歌内容,再体会诗人感情。一般答题格式为:诗歌描绘了一副…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情感。 【附参考译文】
春夜洛城闻笛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中秋闻笛
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我的愁肠早已断了,再也听不得乐曲;不是因为那笛儿吹奏出断肠的旋律,令人伤心。
2.古诗阅读
连夕大风,凌寒梅已零落殆尽三绝(其二)
(宋)范成大 玉雪飘零贱似泥, 惜花还记赏花时。 赏花不许轻攀折, 只许家人戴一枝。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范诗和陆词都写了梅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范诗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泥,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爱惜之情;陆词写梅花被车轮碾压成尘依然芳香如故,表达了词人对坚贞不屈、死而不悔品格的赞赏。
【解析】【分析】要求答出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读懂诗句后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两首诗都明白如话,很好理解。如“玉雪飘零贱似泥”是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泥;“赏花不许轻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是说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自然表达的是对梅花的爱惜之情。而陆词的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
故答案为:范诗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泥,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爱惜之情;陆词写梅花被车轮碾压成尘依然芳香如故,表达了词人对坚贞不屈、死而不悔品格的赞赏。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和鉴赏。考生要仔细阅读诗歌,逻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考生要从诗歌的内容来剖析诗人的情感,从中去比较,分析不同的情感。
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重登云台山 (清)陶澍①
又踏金牛顶②上行,海风飞舄③上蓬瀛。 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 为访仙人④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 长松迓⑤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
【注】①陶澍,清朝道光年间官至两江总督,兼管盐政。数次亲临海州督办海运,整理淮北盐务。②金牛顶在云台山前顶(清风顶)之后,俗称后顶。顶有金牛洞,又名二仙洞,相传有金、牛二师修道于此。③飞舄(xì):会飞的仙鞋。④仙人:指三元宫山僧。⑤迓(yà):迎接。
(1)这首七言律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描写云台山景色的优美。白日,晴天飞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夜晚,云中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
(2)①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再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境;②初盟得以践行(友人重逢)的欣喜之情:诗人来到三元宫寻访山僧,以践前约;③时光易逝催人老的感慨: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 【解析】【分析】(1) 抓住颌联“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中的“瀑”“鸡犬”和“晴”“夜”等意象,来描绘云台山优美的景色作答即可。
(2)从“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描绘的云台山优美的景色看,表达了诗人对云台山美好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从“为访仙人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叙写了朋友重逢的欣喜之情;从“长松迓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写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表达了作者的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 描写云台山景色的优美。白日,晴天飞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夜晚,云中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
⑵ ①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再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境;②初盟得以践行(友人重逢)的欣喜之情:诗人来到三元宫寻访山僧,以践前约;③时光易逝催人老的感慨: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因此理解诗歌意境首先要分析诗歌描绘的景,通过分析景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4.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夜坐① (宋)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
文天祥《夜坐》的尾联与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
结合诗歌内容作比较赏析。
【答案】 陆游的诗通过虚写自己睡梦中在战场上激烈厮杀的场面,抒发了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的无奈;文天祥的诗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在国家危亡之际,要力挽狂澜、忠君报国,但自己年华不再、前途渺茫的沉重悲凉。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
【解析】【分析】尾联一扫沉郁悲凉,转为仰天浩歌,率直地发出“丈夫壮气须冲斗”式的呐喊。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常典,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如今眼看家国飘摇,山河破碎,虽已病痛缠身,保家卫国的理想不渝,爱国激情始终在胸膛内涌荡,铁马冰河的梦想会在病痛的头脑中出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
故答案为: 陆游的诗通过虚写自己睡梦中在战场上激烈厮杀的场面,抒发了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的无奈;文天祥的诗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在国家危亡之际,要力挽狂澜、忠君报国,但自己年华不再、前途渺茫的沉重悲凉。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
【点评】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题。他们两个人都是爱国诗人,所写的诗也都表达强烈的爱国感情,但诗的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又不一样,答题时可从多方面进行比较,如内容、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
5.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宿江边阁①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②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注】①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春,杜甫由云安(今重庆云阳)到夔州(今重庆奉节),同年秋寓居夔州的西阁。②鹳:形似鹤的水鸟。
A. 《望岳》的七,八两句写诗人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B. 《宿江边阁》的五,六两句将鹳、鹤追飞后的宁静安栖同材狼的争喧抢夺对比,一静一
喧,渲染夜晚野外凄清与悲凉的气氛。
C. 古人用字颇为考究,《望岳》中的“割”字形象地写出泰山的高峻,《宿江边阁》中的“翻”字使诗歌描绘的画面充满动感。
D. 杜甫诗歌的主体风格为沉郁顿挫,《望岳》和《宿江边阁》这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这种风格。 【答案】 D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D项有误,“《望岳》和《宿江边阁》这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这种风格”理解和分析不恰当,《望岳》的风格不是“沉郁顿挫”而是“气势磅礴、一往无前的豪放风格”。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①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①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城,寻找黄河源头。张骞奉命沿黄河西行数月,在源头“见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自此有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的传说。
(1)从“九曲”“万里沙”“浪淘风簸”中任选其一,结合诗句做简单赏析。 (2)对诗歌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 B. “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 C. 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 诗人在叙写离开黄河“直上银河去”的愿望中,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思想。
【答案】 (1)①“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蜿蜒奔腾的雄浑气势;②“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波涛汹涌,壮阔奔腾;③“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冲风破浪,一往无前。 (2)D
【解析】【分析】(1)九曲: 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这里用九曲表现了黄河蜿蜒奔腾的雄浑气势。万里:形容路途非常遥远,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这三个字让我们仿佛看到黄河裹挟着大量泥沙从上游奔腾而下,那种波涛汹涌的气势震人心魄。 淘:用水冲洗。簸:摇动。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砂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
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