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学生学习方法有哪些
听课
(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 (2)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
(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 (4)听好课后小结。 思维
(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
(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 (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
(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笔记
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正确的方法是:(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
复习与作业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
为此学生应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
书写作业时,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如何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都是需要学生们掌握的。在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十分重要。
首先,抓好朗读,培养语感。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朗读。大声的朗读,会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文章的语境中,从而一心一意地领会文章的精华。语文课必须有琅琅书声,每学一篇课文,至少要求学生朗读三遍。在早自习时大声朗读,课堂上也要提供学生朗读的机会,让语文课真正上成读书课。晚上也是记忆的好时候,可让学生自选喜欢的内容,可以是诗文,可以是优美的散文,可以是现代文,也可以是古文。朗诵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每天坚持朗诵,语感就会不断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其次,进行诗文背诵比赛。背诵是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发展记忆和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语感,为说话和写作积累语言材料。小学所学的诗歌已达几十首,还有不少优秀的篇章,学生们都曾花许多时间背诵过。开学初,将相邻座位的每四个同学编成一组,进行小学诗文背诵竞赛,每小组再将优胜名单报给老师,全部背出就算优胜,学生们经过几天的摘录、复习,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成为优胜者。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让学生有了一次在新同学和教师面前表现自己的机会。教师再趁势提出新学期的背诵任务,总结背诵方法,每篇再予以具体辅导,仍以小组竞赛,教师抽查的方式进行背诵。这比老师硬性布置任务,板着面孔检查的效果要好得多。
再次,练习写字,打好基础。新教材中没有安排写字活动,但在新学期开始,教师应结合教材,讲清道理,严格要求,教给方法,
精心组织。不少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了不良的写字习惯,有的把书本横放扭着头写字,有的歪坐桌前、有的脸贴课桌、有的躬腰摇腿、有的手指紧靠笔尖……这些不良的写字姿势需要花大气力进行矫正,至于书写潦草、格式不合要求、错别字连篇的现象,更不是一天两天所能解决的。于是,笔者让学生人手一册钢笔正楷字帖,规定每天临蓦的字数和具体要求,定期进行张贴评比,注意从学生中树立榜样,并结合优秀作业展览、纠正错别字竞赛等活动,进行适时表扬和鼓励。全班学生在整体气氛中纠正了写字习惯,同时在前后对比中看到了自己的长进,增强了信心,提高了兴趣。
最后,勤于观察,写好日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务,从生活中取材,不断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写日记是有效良药。对写日记,要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使学生戒除紧张、应付心理。自己批阅,充分尊重学生,保证为其保密,可以让他们心之所想则笔之所及,感情自然流露,语句顺畅。而定期收看、适当表扬,也是督促和鼓励学生养成日日观察、练笔习惯的必要手段。
综上所述,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正确的阅读过程中去辨词析句,仔细咀嚼课文,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满堂灌,也不要满堂问,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1、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统一。七年级学生身体机能逐步健全,他们的知觉在精确性和概括性上也有所发展,不仅能观察事物的细微之处,而且能抓住它们的主要特征;他们的注意力比起小学生更具有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他们已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于他们要完成的工作和感兴趣的事物上;他们的记忆力由机械记忆开始转向理解记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日益发展等等,这些都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许多特点。如他们一般还比较幼稚,有些学生“孩子气”很浓,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缺乏思考,表达缺乏思想性。
2、向上性与盲目性的统一。七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们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也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他们一般会对初中生活产生美好愿望,在学习和纪律方面会认真努力,力争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一个好印象。但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还存在局限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处于萌芽阶段,神经系统调节能力也较差,容易受外界影响。如有些学生顺利时盲目自满,遇挫折时则盲目自卑,沮丧泄气;而且他们彼此之间的情绪感染性较强,做好事和做坏事都有从众心理。有时候,他们不假思索地怀疑一切;有时固执己见,孤立地偏激地看问题,容易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他们往往把谦虚与拘谨等同,把粗暴与冒险当作勇敢,甚至把在课堂上顶撞或戏弄老师当作勇敢。
3、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七年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尊心增强,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有了参与感,希望独立自主,摆脱成人对他们的“束缚”。他们不再像小学那样喜欢依随于老师和家长的周围,而是逐渐地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他们希望家长和老师不要再把他们看成“小孩子”,希望师长尊重他们,和他们平等地交谈,倾听他们的意见。在家庭中,他们希望有自己的生活小天地,有自己的房间和学习用桌。家长们也开始发现孩子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有时甚至与家长公开顶撞,他们的自主意识往往与家长的管教发生矛盾。但是实际上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坚持性、独立性还不够;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在生活、学习上对家庭和学校仍具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如有些学生平时经常对父母说:“你不用管我了”,但在学习和生活中一碰到具体的困难,则很自然地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4、新鲜感与紧张感的统一。跨入初中,新学习环境、新认识的教师和同学,尤其是新的学科,如生物、地理、历史等,内容丰富多彩,是他们小学时未曾接触到的,这些使他们产生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受。使他们对初中生活充满好奇和憧憬,渴望马上融进新的生活中。但不久后,新的生活又是使他们产生了紧张感。新的作息时间、校纪校规,中学的老师不再象小学老师一样对自己细致周到、无微不至地关心;尤其是学科增多、复杂性增强,课时延长、考试增
多,教法和学法与小学相比大为不同。这一切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紧张和烦闷。因此,他们特别留恋小学轻松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