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水电站实习报告
【篇一:水利水电工程毕业实习报告】
水利水电工程毕业实习报告
做为即将毕业的水利水电工程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这个专业也有一段时间了。虽然有过去南湾水库进行认识实习和地质实习,但是对水利工程仍然没有太深刻的认识,所以学校安排的毕业实习,使我们对水利枢纽及各组成部分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增强我们对本专业的热爱和兴趣,为工作或进一步的理论学习提供必要的实践经验。对我们来说很有必要也很及时。
我们第一站是丹江口水库。老师先为我们做安全讲座,并进行考试。然后经过变电站上坝参观,并介绍了丹江口水库的具体情况。第二天参观坝内廊道及主控室,下午听讲座。第三天去大坝砂石料场,右岸升船机处参观。下面是丹江口水库的具体情况。
丹江口水库,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江中上游(属长江流域),总面积846平方公里,有“亚洲天池”之美誉,是汉江的天然水位调节器。
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由拦江丹江口大坝、丹江口水力发电厂、升船机和两个灌溉引水渠渠首四部分组成,大坝高为162米,混凝土大坝坝高97米,大坝总长2494米(其中混凝土坝长1141米),设计蓄水水位157米,相应库容为174亿立方米 ,平均泄洪能力为9200立方米/秒,电站装机6台,单机容量为17万千瓦时,年发电量为45亿千瓦时。丹江口大坝升船机经过改造升级后一次可载重300吨级驳船过坝。丹江口大坝,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城区,大坝加高工程于2005年9月开工,历经8年的建设,大坝“长”高了近15米,从162米加高至176.6米。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实施,大坝今后将蓄水至170米,比过去的蓄水水位抬高13米。丹江口水库的调度由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水上行政由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汉江集团)执行。两个引水渠渠首分别是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的陶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取水口,设计流量为 500立方米/秒)和位于湖北省的清泉沟隧洞(设计流量为100立方米/
秒)。这座水库是目前中国功能最全、效益最佳的特大型水库之一,在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以及旅游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
优势。丹江口水利枢纽被周恩来总理称赞为中国五利俱全的水利工程之一。
我们由丹江口转车至襄阳再做火车到宜昌,然后开始我们的第二站实习——三峡大坝。在去三峡的前一天晚上,来自清华大学的老教授为我们讲述了三峡的传奇以及他与三峡的不解之缘。众所周知,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我们每个水利人的圣地,但也正是应为它如此重要以至于安检十分严格,我们只有机会看到大坝左岸的双线五级船闸,并在下游与右岸远远观察它的轮廓、导墙、排水孔洞。但是带我们工作人员还是给我们讲了不少三峡的情况。
1994年12月14日,当今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工程正式动工,三峡大坝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工程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按1993年5月末价格计算),其中枢纽工程500.9亿元;113万移民的安置费300.7亿元;输变电工程153亿元。工程施工总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期进行,到2009年工程全部完工。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量221.5亿立方米,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三峡大坝建成后,形成长达600公里的水库,成为世界罕见的新景观。三峡大坝采取分期蓄水。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后,水位从原来66米提高到88米,三峡一切景观不受影响;2003年6月,第二期工程结束后,水位提高到135米,三峡旅游景区除张飞庙被淹将搬迁,其余景区基本保存;2006年,长江水位提高到156米,仅屈原祠的山门被淹将重建;2009年整个三峡工程竣工后,水位提高到175米,少数石刻搬迁,石宝寨的山门将被淹1.5米,那时石宝寨所在的玉印山将成为一座四面环水的孤峰,更别致传奇。而其它各景
点的雄姿依然不变。随着沿江山脉间人造湖泊的形成和通航条件的改善,原本分散在三峡周围的许多景点将更容易到达,如小三峡、神农溪等千姿百态的仙境画廊。另外,三峡大坝和葛洲坝这两座现代奇观也将成为长江三峡的新景点,为其添姿增色。集自然美景、古代遗址和现代奇迹于一身的未来长江三峡将一如既往地吸引和陶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
到宜昌的第三天,我们早早起身准备去本次实习的第三站葛洲坝。我们先是在配电输电系统参观,再上坝,最后进入坝体内的发电机层和水轮机层。
在我印象中,它就是三峡的试验品,那它有什么特色呢?
葛洲坝水电站位于长江西陵峡出口、南津关以下3公里处的湖北宜昌市境内,是长江干流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电工程,是三峡工程的反调节和航运梯级。
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为长江总流域面积的
55.5%。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14300立方米/秒,平均年径流量 451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5.3亿吨,平均含沙量12千克/立方米,90%的泥沙集中在汛期。
对葛洲坝的参观很快就结束了,下午没事去三峡大学逛逛。本以为明天的行程也像今天一样悠哉,但是却却相反。第四天做了有七八个小时的车,累的不行不行的了,在恍惚中参观了清江的两大水电站——水布垭和隔河岩。
水布垭水电站坝址位于巴东县境内,上距恩施市117km,下距隔河岩水利枢纽92km,是清江梯级开发的龙头枢纽。水库正常蓄水位400m,相应库容43.12亿立方米,总库容45.8亿立方米,装机容量184万千瓦(4x46),是以发电、防洪、航运为主,并兼顾其他的水利枢纽工程。据初步测算,水布垭水电站投产后,将显著增加清江下游已建隔河岩和高坝洲两座电站的调峰调频能力,届时清江流域的3座电站(水布垭、隔河岩、高坝洲)将可承担华中电网10%左右的调峰任务,清江流域成为华中电网清洁、可靠的调峰调频电源基地。其水库是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布垭水库预留的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与隔河岩水库已预留的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联合调度运行,可有效减轻荆江河段的防洪压力,提高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水布垭水利枢纽工程为一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主体建筑物有: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河岸式溢洪道、右岸地下式电站厂房和防空洞等。
清江是长江出三峡后接纳的第一条较大支流,全长423km,流域面积17000平方公里,基本上为山区。流域内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平均年雨量约1400mm,平均流量440立方米/秒。开发清江,可获得丰富的电能,还可减轻长江防洪负担,改善鄂西南山区水运交通, 对湖北省及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习到此基本结束,通过参观这些水库,我从他们的共性和个性出发来认识各个大坝,收获很大。其中,我最强烈感觉到的一点问题是库区移民,因为在平时学习中没有考虑过这方面的事,所以它对我的触动最大。
水库移民即居住地由于水利工程的需要,必须根据政府安排搬迁到他处的群众。也就是国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用土地和正常蓄水形成水库,淹没了土地的、被迫进行后靠安置或异地安置居民。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水库移民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因此,研究新时期水库移民工作,对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水库移民面临的困难,究其原因,一是对移民安置工作认识的偏差,主观上留下了水库移民问题的隐患;二是前期补偿标准低后期扶持措施落实不到位;三是移民政策法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工作机制不健全。关键是没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办事。“重工程、轻移民”和“重搬迁、轻安置”的思想仍然存在,致使移民政策法规难以落实、移民组织机构不健全、移民安置实施监管不到位。显然,我国的基本国情,客观上决定了移民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移民问题的长期性。
对解决库区移民问题的对策:要提高认识,增强加快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快库区农业产业发展;要科学组织实施新建水库移民搬迁安置,优先开发库区人力资源,着力提高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库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突出重点,全面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快遗留问题处理,加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层组织建设,全力维护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和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知识的匮乏,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天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可以避免我毕业后的眼高手低现象 。向他人虚心求教,遵守组织纪律和单
位规章制度,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最后衷心的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
【篇二:武汉大学水电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毕业实习报告 姓 名:曹继学
学 号:200631580068 班 级:水电三班 院 系:水利水电院 专 业:水利水电工程 毕设方向:水电站方向 实习前的知识准备:
一、拟定实习的三个地点(a水布垭、b隔河岩、c高坝洲)的卫星图,了解其大致地理位置: 二、实习地点的概况:
清江是长江一级支流。她发源于利川与重庆市交界之齐岳山龙洞沟,流经利川、恩施、宣恩、建始、巴东、长阳,在宜都市所在地之陆城注入长江。全长423公里,有“八百里清江美如画”“土家族的母亲河”的盛誉。 清江流域山明水秀,主要是土、汉、苗三族混居地。流经长阳的清江水域长约148公里,有“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长阳是画廊”之说。 2.1 流域范围 2.2 河流水系
平方千米。枯水水面宽度,
隔河岩以上一般为60~80米,隔河岩以下一般为80~100米。 2.3 水文气候
降水 清江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460毫米。降水量分布特点是上、下游大,中游小。雨季一般自4月开始,9月底或10月结束。4~9月雨量占年雨量的75%~78%,其中5~8月雨量占年雨量的50%~55%。流域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600~800毫米间。
暴雨 清江流域属鄂西暴雨区,每至汛期暴雨频繁,且遍及全流域。主要暴雨中心有五峰、恩施两个。暴雨多出现在6~9月,以7月出现几率较多,暴雨强度也最大。暴雨形成洪水,最大洪峰流量多出现在6、7、9月,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8900立方米/秒(1969年7月12日)。8月份清江雨量较少,洪水频次亦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