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栓塞病理途径初步研究
(2400)
摘 要:
目的:分析羊水栓塞的病理变化,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4例羊水栓塞患者的血液样本以及切除的子宫样本进行分析,观察其病理变化特征;结果:采用HE染色后,在患者在子宫壁静脉内可见羊水成分,血液样本经处理后可见其上册有角化上皮和粘液样的物质,染色角化后,可见上皮细胞质呈现粉红色,而粘液样物质则呈现紫蓝色;结论:通过观察患者的下肢静脉血和子宫样本是否存在羊水成分,结合HE切片形态学、免疫组化和染色处理,能够有效的完成对羊水栓塞的病理诊断,为临床中对羊水栓塞的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羊水栓塞 血液 子宫 病理 引 言:
羊水栓塞虽然在临床中发病率较低,但其由于起病急、病情凶险,且无先兆症状,因此死亡率极高[1],而由于羊水栓塞死亡的患者极易引起医疗纠纷。目前临床中对于羊水栓塞尚无明确的诊断准则,因此如何及时正确的对羊水栓塞进行病理诊断,对于临床中预防和解决由于此类问题导致的医疗纠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将通过对所收集的羊水栓塞患者的标本进行病理分析,为羊水栓塞的诊断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收集我院2014年-2016年收治的经临床病理学确诊的围产期急性羊水栓塞病例共4例,4例患者均经临床抢救成功,胎盘保持完整、新鲜、固定良好。4例患者的年龄为28-35岁,平均年龄为32.84±1.23岁,孕周30-42周,平均孕周为39.57±2.19周。 1.2方法
产妇在分娩前突然出现与宫缩有关的呼吸困难、胸闷,在对其进行抢救过程中,抽取静脉血血液样本5ml送至病理检查,检验时低速离心5min(2000r/min),提前血液样本沉淀物表层成分进行涂片镜检,将血液样本沉渣上层的成分集中于
一干净试管内,加入10%的中性缓冲福尔马林5ml后,滴速离心10min后固定3-6h,将底部沉淀物完整取出,以垂直于凝块表层的角度入刀,将其切分为4块,包埋、脱水、切片后,行HE染色。如观察到凝块中有粘液样的物质或者角化上皮沉淀物等继续进行切片,行Giasma染色。
切取子宫标本,采用10%的中性缓冲福尔马林进行固定,石蜡包埋切边,然后行HE染色,观察样本组织块是否有角化上皮,对于有角化上皮的组织块,性免疫组化检验,抗体为CK、CK14以及CD31。本次研究免疫组化均采用EnVision两步法,采用DAB显色,以自制的胎儿皮肤芯片作为阳性对照,以自制子宫肌瘤病例肌壁组织芯片作为阴性对照。 2结果:
2.1血液样本检查结果
4例患者的血液样本经处理、染色后,可见角化上皮或者角蛋白成分,在血液凝块表层中,可见不同含量的羊水成分。经过Giasma染色后,可见角化上皮细胞质和角蛋白均呈现粉红色,而粘液样的物质则呈现为蓝色。 2.2子宫样本病理检测
肉眼可见子宫体明显增大,子宫腔内表面较为粗糙,粘附有大量血块,子宫肌壁明显增厚,肌壁间的血管扩张,有明显的出血灶。镜检时可见子宫肌壁和浆膜下层静脉或者毛细血管内含有羊水成分,其主要包括:①梭型或者多角形的鳞状上皮组织,其为嗜酸性胞质,部分细胞核呈现固缩状或类圆形或长梭型;②角化蛋白,其呈现长梭型或者飘带状,细胞核消失,散布或成堆分布于血管内;③毳毛,其具有良好的折光性,横切面为小点状的黑色素样物质,纵切时可见其呈现细线状;④胎粪:呈现黑褐色的颗粒状或者小块状。同时可见子宫壁血管呈现防范心扩张和冲洗,部分微小血管可见其有血栓的形成,子宫平滑肌的纤维变性、坏死。 2.3免疫表现
4例患者的子宫壁静脉的内皮细胞CD31呈现阳性,其余物质均为阴性。血管腔内角化上皮CK、CK14呈现阳性,其余内皮及红细胞和白细胞均为阴性。 3讨论:
羊水栓塞(AFE)是临床中极为凶险的产科并发症之一[2],其以起病急、病情凶险、难以预测、病死率高等特点,成为导致孕产妇死亡的第三大杀手。羊水栓塞患者由于无先兆症状,其在诊断或治疗时的任何延误均可导致产妇及胎儿死亡。经过对羊水栓塞的多年观察与总结发现,其发生时最为典型的表现为孕妇低氧血症、一过性肺动脉高压以及全身心低血压和凝血功能障碍[3],而患者主要死于大量出血以及难以纠正的休克和脏器功能衰竭。
本次研究选取4例经抢救挽回生命的羊水栓塞孕产妇的病理标本进行分析,由于羊水成分多存在与肺血管内,其次为子宫以及阔韧带等静脉血管内,因此本次研究在进行病理确诊时,以羊水入血作为证据的切入点进行观察。4例患者的血液样本经离心处理后,提取上层沉淀物,经HE染色后,可见标本中存在不同含量的羊水成分。而在行Giasma染色后,可见清晰的鳞状上皮组织。在对于子宫标本进行检验时,首先通过观察子宫形态、出血灶分布以及子宫壁肌层血窦开放情况进行分析,观察子宫的基本变化,同时在行免疫组化分析,能够准确观察到子宫壁静脉中是否含有角化蛋白或者角化上皮组织[4],进而为子宫栓塞的确诊提供的可靠的参考依据。 结论:
目前国内外对于羊水栓塞的发病机制和诊断尚无明确的定论与标准,但随着近年来生物技术、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水栓塞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通过观察患者的下肢静脉血和子宫样本是否存在羊水成分,结合HE切片形态学、免疫组化和染色处理,能够有效的完成对羊水栓塞的病理诊断,为临床中对羊水栓塞的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编写. 2012-2013 年广东省孕产妇死亡检测主要结果分析报告[G].2013-2014年广东省妇幼卫生信息工作年会资料汇编,2014:1-22. [2]刘芳,刘艳儒.羊水栓塞病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7,8:476-479.
[3]杨建运.羊水栓塞的病理诊断[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28(6):550-552.
[4]王秀芹.AFE产妇猝死尸检病理学诊断在产科纠纷中的意义[J].中国实用医
药,2008,3(21):60-61.
羊水栓塞病理途径初步研究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